纪录片是一种影视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他表现形式相比,纪录片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真实。纪录片以人们的真实生活为素材,将真人、真事作为表现对象,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加以展现。而纪录片的后期剪辑,对纪录片不仅仅起到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延伸主题。由此,纪录片的后期剪辑,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已经成为纪录片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剪辑的效果,往往决定着纪录片的整体质量,也是提高表现力、增强节奏感及体现纪录片主题思想的有效手段。以此为核心展开研究,探讨纪录片后期剪辑的作用、要求及技术,并提出相关剪辑技巧,以供参考。
纪录片以“真实”为核心,向观众展示生活与创作艺术的真实性,以影视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现中国环境、人民生活与乡土人情等内容,同时也是当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途径。纪录片的制作离不开后期剪辑,一部纪录片的后期剪辑涉及剪辑素材的选择、稿本梳理、初剪、精剪等环节,要想提高纪录片后期剪辑质量,既要熟练运用各种剪辑技术,也要掌握相关剪辑技巧,为创作高品质纪录片提供保障。而后期剪辑建立在前期拍摄的基础上,通过对画面、声音等的剪辑,增强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抓住观众眼球,最终实现突出纪录片核心思想的效果。
纪录片后期剪辑的作用及基本要求
主要作用
从纪录片前期规划到最后呈现在观众眼前,中间经历多个环节,后期剪辑便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对于纪录片而言,进行后期剪辑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可提高纪录片的整体表现力
纪录片表现力决定着纪录片的水平。当前纪录片领域竞争激烈,表现力已成为纪录片的竞争资本,通常拥有较强表现力的纪录片更受大众欢迎,吸引的受众人群更广泛[1]。后期剪辑会对纪录片表现力形成一定影响,当后期剪辑效果较佳时,可以进一步突出纪录片的特色,使观众在短时间内便能了解纪录片的特色,树立第一印象,甚至会令大量观众产生观看欲,激发观看兴趣,这类纪录片在市场中更能站稳脚跟。
2.可增强节奏感
对于影视节目而言,节奏的把握十分重要,适当的节奏可以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对于纪录片来说亦是如此。纪录片中涉及的事件、人物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这类影视节目虽然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如果节奏把握得不恰当,也会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如果纪录片节奏过慢,就会使节目过于冗长,很难使观众保持观看的兴致;如果节奏过快,则无法保证所有重点都能够传达给观众,有时甚至连节目的核心思想都难以传达清楚。可见,纪录片节奏的重要性。
3.可鲜明体现纪录片主题思想
不同的纪录片有不同的主题思想,这与纪录片内容密切相关,导演或制作团队也会融入个人想法、情感,拍摄纪录片时对纪录片情节、人物等显性内容的表达相对简单,对主题思想等隐性内容的表达则相对困难,而通过后期剪辑则可完美地表达双重内容。剪辑师采用专业技术手段明确与突出纪录片的主题思想,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能顺利接收有效信息,透过纪录片显性内容引申出隐性内容,了解纪录片本质,这同样也是提高纪录片价值、影响力的有效方法。
基本要求
第一,纪录片的后期剪辑必须体现生活的真实性。纪录片将现实生活转移到屏幕中,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表达、生活环境等,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选取生活题材。因为,现实生活常常是杂乱无章的,必须要将剪辑意识贯穿到纪录片的制作当中,才能确保成品既真实又完整。生活中的素材丰富多样,对于复杂、热闹的现实生活,摄像机只会将可用于剪辑的素材作为拍摄对象,但毕竟同一事物处于不同时间段、不同季节时所呈现的形态各不相同,观众虽然可以用语言描述事物的各种形态,却无法准确描述其寓意[2]。
第二,需体现艺术创作的真实性。通过艺术创作可赋予纪录片故事化色彩,但故事化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即无论如何进行艺术创作或创新,都应秉承真实性原则,符合纪录片的真实要求。故事化的存在可以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吸引力,可将纪录片分为新闻、历史、人文地理、政论等类型,虽然不同纪录片的内容、核心思想存在一定差异,但故事性是所有纪录片已达成的共识。纪录片基本上都会涉及具体人物或事件,这是体现故事化的一大条件,是通过对故事人物命运、社会事件等加以描述来提高纪录片的深度。对于后期剪辑来说,要想达到该要求,必须确保叙事结构的流畅性、情节刻画的细致性,以及声画处理的和谐性。
纪录片后期剪辑的主要内容
选择剪辑素材
选择剪辑素材,是正式进行后期剪辑前的准备工作。当团队完成拍摄任务后,团队成员便会观看素材,该过程既会总结相关拍摄经验,也会对拍摄过程进行检验,其中一大任务便是整合采访素材[3]。在前期拍摄纪录片时,也需要对内容进行收集、保存,并建立素材库,以采访时间、集数等为标准生成文件夹,从而为后期剪辑提供足够素材。
梳理剪辑素材
当纪录片完成拍摄后,团队会对其中的素材加以挖掘、分析,可将该环节视为剧本的二次创作。该过程可以发现素材中存在的问题,若素材不符合纪录片使用要求,便要重新拍摄或做出其他处理。若纪录片采用情景演绎法进行拍摄,同样需在满足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
初剪
初剪也被称为粗剪,当纪录片制作团队完成剪辑素材选择与稿本梳理后,便可开始初剪。在剪辑过程中,剪辑人员首先要做的是将全部素材进行排列,随后再完成组合操作。初剪需要完成各集故事结构的安排,并需着重关注镜头间的关系与情景转换。在初剪完成后,还要进行审片,以提出初剪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审片通过后,方可进行精细化剪辑。
精剪
精剪是指精细化剪辑,是制作一部完整纪录片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纪录片整体质量的重点。即使纪录片初剪、审片通过,也会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比如,在对纪录片进行初剪时只是把所有采访故事加以连接,此时,纪录片中常常缺乏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内容[4]。为了增强纪录片的市场欢迎度,就必须在初剪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剪辑,针对先前剪辑中存在的画面、构图等缺陷进行弥补。在精细化剪辑过程中,剪辑人员应按照相关要求调整之前的剪辑点,把握纪录片节奏,增强故事情节的流畅性。有的纪录片由多个故事组成,不同故事的叙事手法各不相同,对于这类纪录片,在剪辑时除了要关注剪辑要求、效果外,还应考虑观众的情感需要。
纪录片后期剪辑技术的运用
画面剪辑技术
画面剪辑是纪录片后期剪辑的一大重点。剪辑中较常用的技术便是场面转换,可将场面转换分为画面转场与无缝转场。其中,画面转场主要指采用光学印片法在现有画面中进行淡出、淡入、定格等一系列操作。该技术的运用是否合理会影响观众对纪录片的第一印象,在运用该技术进行剪辑时,如若运用恰当,则可提高纪录片整体的流畅度,使观众产生较强的代入感;如若没有合理运用,则会削弱纪录片的感染力。在记录片中,有时会存在画面从最初的全黑状态变为逐渐出现事物的状态,这种画面一般会放在纪录片的首个镜头,比如,有的纪录片前两秒的画面为全黑状态,两秒之后开始缓缓淡入相关画面,这种剪辑技术仿佛在向观众表示纪录片已经开始。另外,在纪录片中有的画面会从较明亮的状态褪到全黑状态,这种画面通常在纪录片结尾处较为常见,预示着纪录片或其中一个故事的结束,也为下一个故事的出现埋下伏笔。在大部分纪录片中,一般会同时运用淡出、淡入等转场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增强纪录片画面表现力,使镜头间的连接更为顺畅[5]。无缝转场则是指整部纪录片所有的镜头连接均采用切出与切入手法,这种技术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画面转场技术相比,该技术的时空性、动作跳跃性更强,比较适用于动作、语言或镜头的转换剪辑中。
声音剪辑技术
纪录片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人声、音乐及环境音等。声音的存在,可以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拉近观众与纪录片的距离,使观众在纪录片情节、描述下代入情绪。其中,人声是指纪录片人物的个人叙述、对话等声音,该种声音既可表达当事人的情绪,也能向观众传达一些有效信息,有的纪录片会同时采用对话、旁白这两种方式。对话,在人物采访中比较常见,其主要作用是向观众交代该纪录片的核心内容;而旁白的运用则相对广泛,其主要是起到解说作用。相对于人声,音乐在记录片中的出现较少,但只要音乐响起便可以渲染整体氛围。在后期剪辑背景音乐时,必须结合纪录片内容选择适当的音乐,应确保音乐的风格、旋律与纪录片主题相协调。如果音乐并非纯音乐,还应注重歌词的适宜性。
纪录片后期剪辑技巧
明确剪辑风格
剪辑风格,是指对大量纪录片拍摄素材进行选择、分解、组合后,使其形成主题鲜明的作品,也可将其视为纪录片的整体构思,以体现剪辑人员、制作团队的意图。由于不同纪录片的种类、形式存在差异,这也使其剪辑风格各有特色。而剪辑人员,常因个人的自身素养、特性、阅历和对纪录片理解上的不同等因素,对纪录片的风格产生影响。因此,剪辑人员需要结合纪录片的实际展开剪辑,并在面对纪录片后期剪辑时,明确相关剪辑风格,了解纪录片整体构思后,准确把握纪录片的内容、形式。在正式剪辑前,剪辑人员还需深入了解纪录片的创作意图及相关要求,按照纪录片的具体内容、主题等使用适当的剪辑技术,以此来构建纪录片剪辑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整部纪录片的剪辑风格必须完全一致,一旦确定剪辑风格并展开剪辑,就需确保前后风格一致,使该风格融入剪辑全程。值得注意的是,剪辑风格的存在主要应服务于纪录片内容,因此,在剪辑时必须密切围绕纪录片创作意图、艺术表现力等要求进行,确保剪辑风格符合纪录片制作的需要。在剪辑画面和声音时,应符合客观规律,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思维方式趋同,这样制作出的纪录片才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6]。
准确把握剪辑节奏
节奏关乎着纪录片的放映效果。纪录片节奏与镜头运动速度、长短及场景转换等均有关,可以从节奏中体现纪录片人物情绪的变化,以及事件变化或发展的强度。在拍摄过程中,摄像师需要按照导演需求调整镜头的运动速度,比如,表现欢快的氛围可提高镜头运动速度,若纪录片要表现的氛围较庄重,则可适当放慢镜头的运动速度。后期剪辑时,剪辑人员需根据脚本把相关内容加以连接,在确保与脚本方向相同的基础上,尽量保留较多的精彩内容,提高纪录片的画面清晰度与声音流畅度。同时,剪辑人员还应遵循节奏基调,按照纪录片整体结构安排和内容等准确掌握剪辑节奏,确保剪辑过程有的放矢。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纪录片段落进行剪辑时,需要保证不同段落节奏与纪录片总体节奏一致,为提高纪录片的丰富性,剪辑时要对不同段落节奏进行调整。在该过程中,节奏变化过慢、过快都可能影响观看效果。因此,必须考虑观众观看的需要而合理掌握剪辑节奏的变化速度。
考虑纪录片整体结构
纪录片整体结构主要涵盖段落和总体布局,高质量纪录片的整体结构既完整又流畅。随着当代观众观看要求的不断增多,“新颖”已成为对纪录片整体结构的一大全新要求。对此,后期剪辑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剪辑过程中,需要确保纪录片开头与结尾吻合以及段落之间衔接应饱满、恰当,保持整体和谐统一。后期剪辑需要努力做到最终剪辑完成的纪录片结构过渡自然,令观众看不出任何人工处理痕迹;同时,还需要使纪录片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明确,可以准确向观众阐述主次关系。此外,纪录片也不能一味地强调严肃,会令观众感到乏味、单调。因此,后期剪辑时,可适当融入新颖素材,以丰富纪录片的整体结构,使片中涉及的事件具有独特表现力,这对于纪录片后期剪辑来说也是一大创新,目的就是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提高后期剪辑的效果及纪录片的收视率。
综上所述,纪录片是展现现实生活的影视节目形式,后期剪辑则是增强纪录片节奏、表现力的重要环节,后期剪辑时需要体现生活与艺术创作的真实性。当前,在纪录片画面、声音剪辑中已采用相关剪辑技术,剪辑意识应贯穿于纪录片制作的全程。为提高纪录片后期剪辑质量,满足当代观众的多元需求,剪辑人员需在明确剪辑风格的基础上展开剪辑工作,在剪辑过程中需要考虑纪录片的整体结构,准确把握剪辑节奏,为纪录片传播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常鲜.关于电视节目后期编辑的技术探究[J].记者观察,2021(05):46-47.
[2]张越.人物纪录片剪辑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9.
[3]顾崴.论纪录片前期创作中的后期编辑意识[J].传播力研究,2019,3(20):162.
[4]可晓琳.4K纪录片的后期剪辑流程优化[C].北京:北京电视台,2018:23-26.
[5]张志中.浅析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的“视觉效果”[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1):200.
[6]鲁冰.纪录片创作中的剪辑艺术研究[J].电视指南,2018(0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