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劳动力素质和实践技能的重视,高职院校越来越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高职院校具备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特色上来看,其与普通高校及其他院校的校园文化存在相适应却也不尽相同的部分。随着信息化的转型升级和互联网结构的迅速普及,媒体融合作为新型教学媒介为校园文化的传播和提升带来创新,也早已成为当代院校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如何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用好各类信息媒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不仅成为高职院校创建新型校园特色的重要途径,也为发展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校园文化传播原则和功能
随着传播渠道的广泛扩展,移动设备、大数据、新媒体平台等一众新科技进入大学生及高校视野,不仅扩大了校园文化的传播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播效率和速度。但因为媒体融合具有高复合性和多主体性,在信息辨别和主导权上容易失去掌控,为此,其必须摆脱传统的文化控制方式,对校园文化最新的传播原则和功能有最直接的了解。
高职院校文化传播原则
内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每个院校在历史渊源、特色课程、学术资源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在发展本校文化内涵时要因地制宜,整合全体师生的文化理念和学习方式,才能在较长时间内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是内生性带来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但是发展本校独有的文化产业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和封闭保守,而更应该是开放的、宽视野的。在校园传播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保有积极开放的理念,任何优秀的外校文化、新媒体平台、企业最新技术都可以成为院校学习和借鉴的资源,这样才能在文化共享、文化建设等方面与时俱进,开放创新。
职业性原则。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学生和其他普通类高校最鲜明也是最应当发展的特征,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内涵中体现出来的对职业素质与就业观的培养。高职校园文化把培养学生的劳动力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作为首要目标,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才能等方面也以职业为创造条件。在媒体融合的环境背景下,校园文化的传播应与地方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相适应。当前我国职业高校受经济发展平稳向前发展的大环境影响,在生产、管理、服务等各方面都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这也就使得产业文化、管理理念、服务目标都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学生需要了解其文化特色并将之内化于心,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实现学校与社会融入的衔接。
创新性原则。高职类院校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来说,其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播途径稍显不足,在发展过程中,隐性文化的建设尚未引起其足够的重视,很多情况下会按照大环境“粘贴复制”,在创新性和先进性上没有得到体现,也就忽视了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创造,扩展文化传播途径,扎稳根基,才能应对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能在职业培养上无后顾之忧。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创新原则要贯穿始终,主动吸纳外界与本校发展相适应的平台和模式,才能借助优秀的文化内容充实校园特色,创建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精神熏陶,增加追求目标的动力。
高职校园文化传播的功能
提升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大多以隐形状态表现在师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是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学习到的,而是体现在校园课堂之外或社会交往中。院校师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生活实践的潜在推动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技能等素质和法律道德修养。因此,要增加校园文化传播途径,借助当下新媒体技术,促进高职类师生的全面发展。
塑造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持久性和长效性的作用,高职院校文化内涵中的“工匠精神”与此不谋而合。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其参与社会竞争的主要抓手,在其参与的社会组织、企业实习、实践锻炼等机会中,竞技精神、开辟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都是学生所必须掌握和内化的,而爱国精神、时代价值、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价值观也是校园文化所必须传播和引导的。因此,文化传播所具有的塑造情操的功能在新媒体的广泛带动下更能发挥潜力,并成为高职院校向前发展的坚固基石。
媒体融合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媒体融合的大环境自存在之始就有正反两大舆论阵地,其传播方式的隐蔽性和多渠道性一方面方便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的思维方式、校园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很大影响。为此,只有正确看待媒体融合在当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形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问题,才能扬长避短。
新媒体融合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媒体融合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在受众范围、信息共享和资源平台上都有了长效且利于意识形态阵地发展的积极作用。将之应用到高职校园文化发展中,不仅向师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也让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更加开放与积极。
首先,校园文化传播有了更便捷的方式。信息时代是“快速”的代名词,校园信息获取传播方式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讲授、纸质资料、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转而利用移动数据端等电子产品加大信息浏览学习,其能使广大师生随时随地享受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捷与高效。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各大院校生根发芽,资源共享、实时数据、多媒体教学得到迅速普及,知识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新时代网络式课堂教学新途径。其次,校园文化传播更加开放与充实。“学生”始终是全社会重点保护的对象,尤其是对职业类院校的学生来说,掌握技术、学习理论成为他们不懈努力的目标,他们对社会时事和人际交往的分析和辨别尚未清晰;同时“教师”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专注教学事业和实验钻研,很大程度上都无力接受新兴技术和新潮思想。随着智能技术的普及,信息在各大平台呈爆炸式增长,人们无意识地接受四面八方的灌输,从而推动社会尤其是高校教育方式的变革。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校园建设,都产生了创新性的发展,师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从而实现了长效发展的开放与突破。
新媒体融合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在看到它对当代社会环境特别是高校教育所带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当警惕它所存在的负面影响。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自身具备的意识形态。开放的信息环境让学生看到了身边所没有经历过的信息网络,也为其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比如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崇洋媚外思想等不良文化,这些不良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矛盾、相违背。这些思想使院校学生无论是在判断能力还是决策力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也给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带来了难度。最为重要的就是,由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途径过于繁杂,学校逐渐失去了对其的掌控权。无论是在信息发布还是在传播中,学生很难完全以正确、正面的态度面对个别消极现象和问题,也就很容易出现极端思想及心理问题,加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使得学生无法在消极的舆论环境中接收到正向的教育,长此以往,校园文化便会在不良文化的侵袭下更加难以调试。
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校园文化传播策略
扩大宣传与服务平台相通相融
传统校园文化的建设大都体现在校园环境、宣传专栏、期刊、社团组织等有形的文化宣传方面,但随着外界多彩纷呈的创意世界展现在当代学生面前,这些惯有的宣传形式已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必说让其系统深入地了解学习。为此,高职院校文化宣传和建设要以本校学生的教学计划为目标,把宣传与服务高度结合起来,体现出融媒体时代独具的个性和时代性。
首先,重视学生本身的数字校园服务。高校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集中性场所,课堂内外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新媒体的应用和服务性功能的开展,例如,校园官网的数字化功能、数字图书馆、缴费等业务的网上办理、微信公众号的日常活动宣讲等都可以借助媒体平台来进行,让学生更加便捷地把握学校动态,从而扩大校园文化传播的范围。其次,加大对教学活动与媒体的融合。课堂始终是各院校学生无法脱离的必要学习场所,学校借助课堂时间固定、人流集中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和新媒体进行高效融合。例如,“翻转课堂”“微课”等,通过多媒体把各校、各地区的优秀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借助资源共享这一新媒体的巨大优势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优秀的校园文化和教育内容。最后,将校园实践与媒体传播相融合。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具备丰富的技能操作经验和先进的理论知识始终是其不竭的目标,其中实践是巩固知识学习、强化认知的重要手段。将新媒体融入实践中,网络模拟、在线视频学习、3D技术、VR技术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课外拓展的手段,这些手段在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把校园文化传播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实践性。
加强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素质管理
通过分析新媒体在高职院校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可以看到,意识形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年轻人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主要内驱力,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国观、职业观、人文交往观等重要道德,关键要看学校如何辩证地使用新媒体平台,如何引导学生把互联网当作进步、学习的工具。
一方面在教学理念上,高职院校要形成独具特色、积极引导的主要角色。立德树人从来都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对学校优良办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对教学模式的积极创新与支持,对教师教学方法和观念的积极引导与培训都是贴合学生个性思维特点和当代理想追求的重要手段。在这些方式方法的实施过程中,结合互联网媒体平台把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参与,必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搭建正向的反馈和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官方数字平台和校园内线网络推动素质教育文化宣传,在学习和实操过程中注重使用工具平台或微信公众号进行检索,以便在学习中养成综合运用信息共享的习惯。作为管理层,高职院校要综合进行文化决策,针对线上各平台进行评价监察,对学生较为活跃的公众平台,如校园贴吧、微博、抖音官方账号进行评估,以及时制止消极、负面的作品和言论,向师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整合院校新媒体融合共生
“融合”已经成为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首要突出要素,如何有效将各媒体平台融会贯通,突破原有传统文化的宣传形式,不断满足当代学生对新信息、新服务的需求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结合当下学习路径来看,除课堂上依然使用的纸质教材外,多媒体教授、电子版作业、电子书已经成为学生习以为常的方式,纸质媒介和阅读形式已经逐渐缩小了其在市场上的使用率,为此,要创新媒体融合形式,做到与时俱进。
第一,纸质与电子媒体共通使用。传统校刊校报在学生之间的流传度和阅览量正日渐减少,而微信公众号、快播快讯等成为学生每天碎片时间的首要选择。因此,可以将期刊内容有效同步到相关浏览量大的平台,如官方网页、校园数字服务平台、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鼓励学生关注讨论,引起学生对本校文化和实时事件的重视,让其了解更多贴合当下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实现文化学习。第二,对文化活动进行创新演化。过去较为常见的文化活动大多以晚会、竞赛等传统形式为主,而现在,各高职院校可以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把机器人模拟大赛、创意作品展览、无人机表演、列队表演等加进来,充分利用本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适时在网络进行宣传、直播,扩大影响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本校文化的认可度和自豪感。
媒体融合环境下,高职院校应时刻把职业类院校所包含的职教理念和学生职业思维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要求。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企业实习、校园环境等各方面融入现代化新媒体技术,把最新最前沿的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师生建立职业院校核心价值体系,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以外力促进内生,助力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传播新前景。
参考文献
[1]唐玉琦.高职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发展与践行社会责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1):24-25.
[2]彭爱萍.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有效传播及育人作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1):46-49.
[3]杨勇.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渗透研究[J].高教学刊,2016(04):155-156.
[4]陈维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社交媒体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