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的音乐随着其经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而在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今天,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包括生态环境变化、自身特点消失、后继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音乐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基于此,以多元文化视角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内容,深入分析当前民族音乐的现状以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创新民族音乐发展、加大民族音乐传播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加快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我国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们对音乐的审美也日趋多元化。民族音乐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对民族音乐的有效传承与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
中国民族音乐
概念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在夏商周时期便初步建立,并且实现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转变和发展;汉代至魏晋时期,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元素,中国民族音乐逐渐世界化;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民族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音乐形态趋于稳定,逐渐定型,其间形成了古今音乐精华于一体的中国音乐集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族音乐团体数量日益增多,音乐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例如《袖影》《楼兰少女》《舞之魂》等皆是民族音乐优秀曲目。总的来说,民族音乐内涵丰富、题材多样、个性鲜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1]。
当前,我国民族音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是传承性与习惯性。民族音乐的传承性主要是指民族音乐从古至今的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通过书面传承、口传心授等方式传授给后人。其中,书面传承主要是指记谱法,例如:唐代敦煌谱、宋代俗字谱、元代方格谱、明代三弦干谱等,都是已考证的民族音乐书面传承方式,但因其谱简腔繁,教育实效较差,故而民族音乐的传承更多的是人们的口传心授,即通过反复的演奏训练来使人们学习和掌握民族音乐的精髓,其也具有一定的习惯性特征[2]。
其二是社会性与民俗性。民族音乐的社会性是指,无论音乐内容还是音乐形式,都与社会密切相关。民族音乐唯有坚持社会性,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受到大众的喜爱,进而得到延续和发展。同时,民族音乐还具有民俗性特征。民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普遍性的重要社会现象,而我国民族音乐便是在这一民俗活动中形成的,例如祭祀活动中的祭祀歌、结婚活动中的婚嫁歌等,因此其具有鲜明的民俗性特征。
其三是稳定性和变异性。受小农经济的影响,我国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民族音乐便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独立发展,因而形成了较强的稳定性,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都有着鲜明浓厚的民族特色。而近年以来,小农经济格局被打破,商业贸易加快了地区间的交流互动,再加上科技的加持,社会交流日益密切,多元文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文化的优势特点,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3]。
发展必要性
1.顺应音乐发展潮流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音乐文化则是其中最为璀璨夺目的内容之一。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民族音乐对于民族文化、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并纷纷加强了本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建设。例如国际音乐学会第十四届会议就以“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一种动力”为标题;美国教育家雷默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也是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也应当顺应音乐发展潮流,寻求本土文化资源,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发展[4]。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其音乐文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便可证实。此后,我国音乐经历了夏商周、秦汉一直到今天的悠久历史,并创造出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而这些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要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应当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而现今,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5]。
当代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的困境
文化环境的转变
以农耕经济为核心的农耕文化孕育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造就了积淀深厚、风格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随着马头琴、四胡民族乐器相继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但应当引起重视的是,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在给民族音乐同其他文化交流碰撞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严重冲击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6]。以蒙古传统音乐为例,蒙古民族音乐诞生于农牧经济社会,并广泛流传于民间民俗活动中,而经济的转型发展使得蒙古族由原先的农牧生活转向了城市生活,其娱乐方式也逐渐向现代化靠拢,这使得蒙古族传统音乐逐渐失去了原生的土壤和环境。同时,现代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播机制,一方面提高了音乐的传播效率,扩大了传播范围;另一方面,也使得蒙古族音乐逐渐抽离了原先的民间民俗语境,进一步削弱了其民族性特色[7]。
自身特点的消失
我国民族音乐在同外界的交互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在经历社会重大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丢失一些经典元素,而在现代化的今天,其发展同样如此。当前,社会发展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经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现代化生活。民族音乐在现代化发展中同社会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其在发展中也必然会增加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当前,我国民族音乐在同社会异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免不了会走入一些发展误区。为融入现代社会,适应大众生活,部分民族音乐过度吸收外来音乐的优势特点,导致其自身特点逐渐消失,进而影响了自身发展进步。
音乐人才的减少
从我国音乐教育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已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无论是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其在教学中更加重视现当代流行音乐作品的教学,而对于民族音乐的内容则涉及不多,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从音乐市场发展来看,当前,在民族音乐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创作人严重匮乏,这一方面导致了我国音乐市场上与民族音乐相关的优秀作品数量短缺;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我国民族音乐现代化发展整体水平较低,或是无法体现大众审美需求,或是淡化了民族音乐的个性特点,故而受欢迎程度不高[8]。
当代民族音乐发展的传承路径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1.推动产业化发展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知识文化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而民族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优秀音乐作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因此,政府需要深入挖掘民族音乐文化,加快其产业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可以就民族音乐产业化发展出台相关指导政策,从工商、税收、金融等方面为民族音乐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净化文化市场,确保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
2.加大人才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行业的发展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音乐文化作为知识型产业的一种,其发展需要兼具熟知民族音乐发展内在规律以及了解经营策划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加入。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
首先,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将民族音乐引入学校教育,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浸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感受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与个性魅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另一方应切实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其次,政府还需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继承人的培养,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激励学生为民族音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加大专业化培训,进一步提高其音乐水平,促使其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9]。
创新民族音乐发展
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民族音乐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因此,民族音乐必须顺应发展潮流,抓住发展机遇,不断进行现代化创新,才能够更好地生存与持续发展。首先,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民族音乐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稳定性和独立性是其特征,而大多数人往往错误地认为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难以共存。而事实上,民族音乐的发展便是在同外界的交流融合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明晰多元文化发展形式,准确把握民族音乐同多元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并对其加以现代化创新。其次,加快文化融合。民族音乐因内容和形式跟不上时代发展而被认为“过时”,因此,要想使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不断加快其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例如,音乐创作者可以将民族音乐同舞蹈、杂剧等大众喜欢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丰富民族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为大众呈现全新的视觉体验[10]。
加大民族音乐传播
从政府层面来说,政府需要组建与民族音乐艺术相关的部门,以此为基础展开民族音乐的传播活动。首先,政府可以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举办民族音乐歌唱大赛,设置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并邀请专业强、水平高的艺术家担任评委,以激励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报名参加,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其次,政府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介进行民族音乐的传播,从而提高民众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作品,将民族音乐传达给更多的人。
从社会层面来说,各个机构以及媒体应当积极承担起传承、发展民族音乐的责任,加大传播力度,将民族音乐更好更快地推向社会。首先,电视台、广播台等机构应当以民族音乐为主题创作形式多样的节目,例如央视举办的《经典咏流传》,将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以年轻群体喜欢的方式展现出来,有效提高了民族音乐的传播效率。其次,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将民族音乐传达给更多的社会群体。例如明星这一社会群体,他们作为公众人物,可以通过参与民族音乐作品创作、拍摄民族音乐宣传公益广告等形式来吸引受众群体,激发大众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热爱,进而掀起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潮,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民族的审美取向和精神价值,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快民族音乐的发展,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创新民族音乐发展、加大民族音乐传播等方面入手,推动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晓辉.“口述史”在民族音乐发展中的历史与逻辑——基于土家族土司音乐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87-96.
[2]任占忠.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27(10):212+176.
[3]杨曦帆.建构与认同理论的音乐人类学反思——以嘉绒藏族为例的少数民族节庆仪式与传统音乐发展研究[J].中国音乐,2020(01):17-24.
[4]刘正维.从宋词传承看元杂剧音乐——兼述民族音乐发展的“三起三伏”与明代文艺复兴[J].中国音乐,2011(01):128-158.
[5]仇博,孙娟.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4):120-123.
[6]阿丽玛.蒙古族音乐传承发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7]胡晓东.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下民族音乐发展的契机与抵牾——以云南大理剑川白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7,30(04):72-81.
[8]张怡.少数民族音乐的钢琴化实践探索——基于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2):84-87.
[9]王文.“变”与“不变”:有关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话题——以黄自为镜的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音乐探索,2014,30(04):71-74+80.
[10]陈春燕.多元文化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作家天地,2021(29):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