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演奏中国乐曲的魅力所在

2022-03-31 00:00

大提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百多年前,它音域宽广,声音浑厚动听,人们在听完后会较为平和与舒畅。作为一种西方乐器,大提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入中国后,大提琴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并加以创造,由此所产生的新型文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虽然这一融合以及创造的过程较为曲折,但是对于大提琴的发展来说却有着较好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大提琴从最开始的被少数人所接受到传入后不断发展再到如今深受大多数人的喜爱,并且逐渐演变成了人们最喜爱的一种西洋乐器。这一变化过程,不仅凸显了大提琴所特有的魅力,也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力。所以大提琴所演奏出来的中国乐曲有着独特的魅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音乐领域也是同样的。西方音乐领域的发展自然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所以为了促进本国音乐更好发展,借鉴学习一些国外优秀的音乐文化可以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内涵。

比如,曹玲的《节日的天山》,王连三的《即兴曲》《祖国之歌》,屠冶九的《北京颂》,徐锡宜的《摇篮曲》,陈铭志的《延河在欢歌》和《湘江之歌》等作品就是作曲家大胆地将民族风格与西方的技法元素融合为一体,从而让民族风格演奏技法以新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我们知道大提琴起源于西方,却无法得知大提琴的确切起源。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其所彰显出的强大包容力和生命力与大提琴文化相呼应,使得大提琴在中国的音乐土壤中迸发出较强的生命力,并且相融合,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如何将大提琴演奏与中国乐曲更好地融合,提高大众对其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是当今时代音乐不断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大提琴艺术概述

基本概述

大提琴是一种西洋乐器,我们对于它的认识可能是它经常被用于管弦乐队以及交响乐的演奏中,其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感染力较强,所以专业的音乐家通常认为大提琴可以表达出其他乐器所不能表达的复杂及深厚的情感。

大提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可以与中国乐曲相融合,就说明它一定存在着独特或者过人之处。所以,只有不断深入地对大提琴进行认识和了解,才能将两者相融合,从而使其迸发出较强的生命活力。

大提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它在我国的普及和运用大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党的相关艺术方针的贯彻和落实,我国的作曲家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针对当时的发展需要将大提琴融入中国的音乐文化中,从而创作或者改编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大提琴独奏曲。由于大提琴属于舶来品,普通民众对其了解不足;另外,国际上许多大提琴比赛中并没有列入中国的曲目,而且国外的艺术风格与国内相比也是完全不同的。基于此,国内的这些作品仅在一小部分人群中流传。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大提琴与中国传统乐曲相结合,促进二者更好发展,将民族的优秀音乐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促进中华文化发展,让具有民族风格的大提琴乐曲也可以成为“世界名曲”,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外国世界名曲时,也要多加研究本国的音乐,对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应勤加练习和研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所有的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大提琴演奏中国乐曲的主要目的在于弘扬以及发展我国民族音乐,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学习的一个音乐课题。大提琴演奏中国乐曲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进行循序渐进的思考,进而从总体上把握整体的民族音乐风格。另外,学习西洋乐器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将两者相结合,促进大提琴艺术的有效发展。

做法

大提琴的演奏需要演奏者有感情,同时技巧和手法也同样重要。

首先,是手型技巧。每项乐器都有自身的独特讲究以及手型要求,大提琴也不例外,它对于手型的要求也较为严格。由于大部分乐器的演奏,演奏者通常习惯用右手,但是往往右手满足不了演奏的效果,因此对左手也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对于常人来说,右手是我们习以为常且经常使用的,那么对左手的演奏来说就较为生疏,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左手的练习,从而达到左右手完美配合的效果,这样有助于大提琴的演奏。另外,在训练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手型的正确使用,左手最好应该保持弯曲的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音乐表演力。

其次,还应该注意换把技巧。大提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演奏历史悠久。它音域宽广,声音浑厚动听,对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换把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换把技术,这有助于大提琴表现出较强的感染力。

最后,是节拍、速度的技巧。这就要求相关的大提琴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勤加练习,并且通过不断揣摩曲子找到较好的表演形式,以此来更好地发挥大提琴演奏的效果。除此之外,对于演奏者来说,还应该熟练掌握音色和音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提琴的演奏效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演奏者不仅需要用耳朵去听,还需要学会用手去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大提琴演奏的音乐效果。耳朵与手的共同配合能更好地发挥出大提琴所演奏的效果,使演奏者更好地掌握大提琴的音色。

融合的必要性以及魅力所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然,文化领域也不例外。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国与国之间的互通往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和西方音乐的交流。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音乐的进步。由于之前单一形式的音乐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谋求更好发展的道路上,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保护本国传统乐曲的基础上,对外来音乐采用借鉴和学习的态度,并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助力中国乐曲更好地发展,促进中国乐曲与世界音乐的融会贯通。

另外,我们必须引进和学习外来的优秀音乐文化,学习其有益成分,将其与本国的音乐不断融合,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只有不断融合和发展,才能在东西方文化不断吸收和兼并的过程中更好彰显中国音乐文化特点,使其迸发出较强的生命活力,让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音乐的发展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对于世界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音乐进行交流与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融,对于音乐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曲目《梁祝》,主要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的凄美爱情故事。这首曲子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所创作的,曲子所采用的旋律彰显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为了能够更好地突显出情感的氛围,将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相关的演奏者提出采用大提琴的演奏方式。在演奏的过程中,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呼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烘托出了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舞台的表现效果,充分表达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人至死不渝的凄美爱情。此外,通过大提琴的演奏可以把中华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演奏的旋律都是大家喜欢并熟知的,这不仅让大提琴文化在我国得以传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表演过程中加入大提琴的演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所表演出来的情感显得更加真挚和亲切,更加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西方优秀音乐文化的传入,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也同样促进了我国乐曲的魅力不断提升。

大提琴与中国乐曲的融合

大提琴艺术的引入

作为一种西方乐器,在清朝闭关锁国以前,大提琴在我国的发展一直处于“较为孤立”的状态;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来说,大提琴艺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当时发展环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它最初仅在一小部分人中流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扶持,才促进了大提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大提琴同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之间的音乐交流也较为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大提琴在音乐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种外来物,大提琴与民族管弦乐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大提琴具有一定的特点,如音域广,音色独特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与管弦乐的融合。但是对于中国本土的音乐来说,大提琴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对于中国的低音乐器来说,其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上升的空间。这从侧面也可以彰显出大提琴的独特作用,用大提琴来替代中国的低音乐器,可谓是十分有效。大提琴艺术可以与马头琴文化相结合。作为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马头琴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属于拉弦乐器的一种,所以其在演奏的时候通常与大提琴有着相类似的地方,比如说二者的音色较为相似,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也比较深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二者之间的融合。对于我国的大提琴演奏家来说,将大提琴的演奏技术引入马头琴的演奏中去,可以丰富马头琴的表演形式,促进演奏方法的创新发展,这对于中国乐曲的发展来说,无疑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促进大提琴与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西方乐器,大提琴从刚开始被少数人所接受到如今的不断发展,经历了多元化的融合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提琴艺术的演奏魅力,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予以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大提琴文化的发展。

第一,需要建立相关的发展体系。由于在我国大提琴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所以要想提升大提琴演奏中国乐曲的魅力,政府就需要大力宣传大提琴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大提琴的艺术价值,从而促进它与中国乐曲的融合,彰显其魅力所在。

第二,对于国家来说,应该树立和明确培养大提琴人才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对大提琴艺术发展投入精力则较少。所以,为了更好彰显大提琴的魅力所在,国家应该明确对大提琴人才培养的相关目标,以专业化的知识促进大提琴人才的培养,促进相关人士对大提琴的学习和了解,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适合中国发展的大提琴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升大提琴演奏中国乐曲的魅力。

大提琴演奏中国乐曲要求我们首先应该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乐曲的独特风格。学习西洋乐器的人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中所特有的民族风格,进而不断丰富自身的民族乐器知识。

此外,大提琴演奏者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及表现能力,这不仅要熟练掌握大提琴演奏的各种技术与技巧,还要提高自身的演奏表现力。与此同时,演奏者对演奏技巧应该不断观摩和学习,并且敢于突破传统的演奏形式,借鉴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新形式,演奏出适合自己的中国乐曲,彰显其独特的音乐文化艺术魅力。

大提琴作为一种西方的乐器,在传入中国后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音乐家的滋润,同时它也创新并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长远发展。

作为一种外来的乐器,大提琴通过与中华文化的不断融合,促进了大提琴艺术的不断创新发展,达到了丰富中国乐曲的效果。大提琴本土化的实践证明大提琴艺术丰富拓展了中国音乐,而中国音乐也丰富拓展了大提琴艺术。大提琴演奏中国乐曲可以彰显出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魅力,我们应当努力促进大提琴文化在中国本土乐曲中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琦越.试析大提琴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陕西教育(高教),2020(10):71-72.

[2]申建君.大提琴演奏中国民间二胡曲之我见[J].大舞台,2012(03):73.

[3]聂双.中国“话”与中国化——大提琴音乐艺术中国本土化实践的进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5):76-79.

[4]卜汇慧.浅谈大提琴如何溶入民族音乐[J].黄梅戏艺术,2006(01):17.

[5]尹恒.大提琴演奏中国乐曲的一些探讨[J].艺术探索,1997(03):34-36.

[6]刘炎.关于大提琴演奏民族风格的学习与探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04):57-59.

[7]李娇娜.大提琴在民族管弦乐合奏中的演奏技术训练与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5):184.

[8]唐艳.大提琴无伴奏《琵琶上路》及其中国古典神韵演奏意境[J].音乐创作,2018(09):112-115.

[9]迟宇明.提高大提琴演奏音乐表现力的思考——评《大提琴学习指南》[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131.

[10]胡馨天.中国大提琴作品中民族性思维构建及演奏技法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9):184-186.

责任编辑:史偌霖
< 排序栏目 保存 重置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人才招聘 | 站点公告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 技术支持:后稷网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