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今多元文化的时代语境,传统戏曲面临着观众锐减的严峻形势,创新是新时期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破茧之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黄梅戏为例,梳理现有的传播模式,借鉴西方艺术传播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将中西文化进行结合和碰撞,探索出黄梅戏与西方艺术融合传播的新型模式,既能为新时期的黄梅戏事业提供新的发展繁荣之路,又能为其提供走向世界舞台的契机。所以,寻求黄梅戏的跨文化传播发展路径,固本开新才是新时期黄梅戏事业发展的创新策略。
新时期黄梅戏生存现状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正处在生存状态日益窘迫的情境中,黄梅戏作为我国传统戏曲,其出路何在是个十分重要的议题。当今,单一的剧目题材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听众日益多元化的欣赏需求,所以我们应当正视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的“危机”和“困境”。当前,中国传统戏曲出现衰微,归根结底在于其还没有真正摆脱创作上的各种束缚。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戏曲与当代审美意识之间的“距离”是客观存在的。要想推动黄梅戏的对外传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能囿于成见,拘泥于黄梅戏固有的表现形态。我们要在文化传承的语境下,找到适合黄梅戏与钢琴艺术等融合创新发展的多元化模式,扩大传播受众群体,创新传播信息,寻求黄梅戏的新型传播发展模式和路径。因此,固本开新才是新时期黄梅戏获取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正确方向。
黄梅戏创新传播的意义和机遇
黄梅戏是集说唱、音乐、舞蹈以及美学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当今“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趋势下,保护与传承黄梅戏这一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尤为重要。它的创新传播,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戏曲与世界各国戏曲的交流,还能拓展中国对外跨文化传播的空间,加深文化精神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更能为黄梅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也就是说,黄梅戏戏曲文化的传播可以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的一种极佳形式。我们应创新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创造新的戏曲演唱环境,运用“现代化”的处理方式,在忠于黄梅戏剧目的精神内涵和音乐原貌的基础上,运用“视域融合”的理念,给新时期的黄梅戏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而中国钢琴艺术中的中国风格是其发展的主线与主流,是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精髓。因此,将中国传统戏曲当中的审美意境、风格特征、民族性格等融入钢琴艺术之中,既能为中国钢琴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亦能使传统黄梅戏艺术在钢琴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光辉,充分发挥出其独有的音乐魅力与精神气质。凭借这现实的活力,中国戏曲文化不仅能够被注入时代的光彩,还能够在当代国际乐坛上熠熠生辉。
黄梅戏作品创作形式的创新
就新时期黄梅戏创作而言,作曲家如何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钢琴艺术创作相结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林一在《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创新模式》一文中指出:“民族艺术是世界艺术永不枯竭的源泉,民族艺术通过迈向世界的步伐,一方面获得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以开放奉献的气度,为世界其他民族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创新因子,以更为开放的形式成为世界所共享的艺术。”[1]中西音乐作品的融合创作不是单纯地为世界提供一个中国传统戏曲的原始面貌,而是要运用融合了黄梅戏传统元素的现代音乐作品去征服国际听众。
新时期的黄梅戏创作,应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有序地、有逻辑地展开。日本作曲家团伊久磨先生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时曾提到:“一个现代作曲家应当站在横(即世界现代音乐)、纵(即本民族历史发展)两大方面的交叉点上来考虑自己的创作。”[2]时白林老先生就一贯倡导改革,他认为“戏曲音乐的发展是观众的需要,同时也是黄梅戏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历史的必然”[3]。因此,新时期黄梅戏必须在创作之路上不断进行借鉴、探索、开拓,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求新,并且要在中西融合中实现博采众长,这将是该剧种保持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黄梅戏与钢琴艺术的融合,要坚持运用民族化的形式和内容,将黄梅戏戏曲元素运用到钢琴作品当中去,要将黄梅戏鲜明的艺术风格展现在国际舞台上,作品的创作不能仅拘泥于传统戏曲的固有模式,更应着眼于贯穿在传统和现代音乐之中的具有现实性和永久性审美价值的因素中。将这些因素合理纳入新时期黄梅戏创作的范畴,让黄梅戏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中国钢琴作品当中,就有以传统戏曲唱腔、器乐曲牌加工而成的佳作问世。例如,作曲家谭盾的钢琴小品《看戏》就是来源于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奚其明创作的《湖南花鼓戏》亦是根据花鼓地区的湖南民歌音调创作而成的音乐作品,又如倪洪进创作的《京剧曲牌钢琴练习曲四首》也是根据京剧曲牌改编而成的。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改编,而且运用了西方的演奏形式和中国的传统作曲手法,组织整理素材,将传统戏曲曲调重新糅合在钢琴作品当中,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音乐效果。由此可见,将黄梅戏元素融入钢琴作品中,是一个可行的戏曲创新的实践路径。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想要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我们必须从其他门类的艺术当中汲取营养,融合西方的器乐元素,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地为中国传统戏曲注入新鲜的血液。新时期的黄梅戏创作,应当是与时俱进的,不能只是固守老本,坐吃山空。我们应当“古为今用”,传承本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洋为中用”,采用西方创作技法,创作出贴近当代的音乐作品,体现出当代人的审美观念,这是在形式上创新黄梅戏作品的关键所在。
中国俨然已是钢琴大国,钢琴艺术在中国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受众群体,而钢琴作品的创作也蔚为可观。钢琴艺术可以完美地融合吸收一切丰富的素材,碰撞出别具一格的火花。王光祈就曾提出过“比较音乐”法则:“一面先行整理吾国古代音乐,一面辛勤采集民间流行谣乐,然后再利用西洋音乐科学方法,把他制成一种国乐。”[4]这段话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因此,尝试将钢琴艺术融入黄梅戏,也是一个积极的方向。同时作为一种音乐表现形式,钢琴艺术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有许多相通的美学特征,所以两者之间具有双向互动、双向交汇的可能。
在黄梅戏剧种发展史上,已有不少黄梅戏剧目与西方器乐融合创新的先例。例如,《春香传》就是首次进行戏曲音乐改革的黄梅戏剧目,该剧将木管组、提琴组等西洋乐器融入戏曲,除去了传统的锣鼓经。该剧首战告捷,拉开了黄梅戏全面性尝试音乐改革的序幕。随后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也汲取了首改剧目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充了乐队,增加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斯等西方管弦乐器的伴奏,并逐步扩大了规模。在新时期的黄梅戏戏曲发展过程中,作曲家郭豫椿就曾根据黄梅戏音乐当中的《对花》选段改编了一首生动形象的钢琴独奏曲目。整首乐曲完美地借鉴了黄梅戏当中的《打猪草》《夫妻观灯》等经典之作,采用了“花腔”“正腔”“彩腔”等音调,完美地吸收了黄梅戏这一中国传统剧种的特点,同时生动形象地模仿了打击乐的音响效果,使得整首乐曲旋律婉转动听,最终优美流畅地将黄梅戏经典曲目用钢琴的曲调向听众娓娓道来。这首独特的音乐作品,在曲目构思和呈现上,都尽显黄梅戏的原汁原味,又不乏创新创意,树立了优秀的创新典范,展现了黄梅戏与钢琴融合的独特魅力。这不仅能给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创作以民族活力,同时,也能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回顾新时期黄梅戏创新研究的诸多成果,我们发现,将西方钢琴艺术融入黄梅戏是可行之举,而我们也可以从前辈优秀的创新实践过程当中探寻到宝贵的经验以资借鉴。要特别注意的是,时代虽需要中国传统戏曲进行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与传统彻底诀别。中国传统戏曲的创新,必须是立足于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所以要把握好创新的尺度。无论怎样的二度创作,都应保持其土生土长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气息,都不能失去其本体艺术的个性与特色,正所谓:“移步不换形,互补不同路。”同时,我们也要包容吸纳、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其他民族的艺术形式恰当地融入本民族艺术的血液当中。因此,黄梅戏的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固本、求新、出新。
黄梅戏传播表演环境的改善
新时期黄梅戏作品的繁荣发展,创作与表演两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形成了黄梅戏艺术发展的统一整体。
要加强黄梅戏艺术作品的创作,改善黄梅戏的传播环境,中国专业院校应当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在具体实践当中,各院校可以跨系合作,共同举办黄梅戏作品的演出、比赛和各种推广活动,比如可以共同举办黄梅戏艺术作品作曲大赛。一方面,这类实践可以充分地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和活力,另一方面,音乐工作者还可以根据市场的反应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更好地推动新时期黄梅戏事业的整体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呈现以钢琴来表现黄梅戏作品的新形式。通过优秀的黄梅戏钢琴作品的创作与展示,原本对传统黄梅戏知之甚少的听众也有了机会欣赏传统戏曲曲调、感悟传统戏曲精神,这些乐曲曲调和其中弘扬的精神也因此能够留在听众的脑海中,在无形之中对国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通过钢琴作品这一国际性的现代音乐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戏曲黄梅戏的曲调及风格也能被广大国际听众所了解,这有利于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和认识黄梅戏戏曲文化。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形式,将更多新颖的戏曲作品传播给青少年群体,让他们有机会领略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之美,为黄梅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推广创作良好的氛围,使黄梅戏戏曲剧目更加普及。
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历史上就有钢琴伴唱的先例。1967年的国庆,著名钢琴家殷承宗与刘长瑜合作演出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就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并成为当时风靡全国的一道音乐风景线。音乐创作者创造性地将钢琴这一个西方乐器与中国戏曲巧妙结合起来,与京剧艺术家们一起改编创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在后来的钢琴独奏会上,殷承宗还将钢琴伴唱的《红灯记》的不少段落当作独奏作品进行表演。总之,它是京剧与钢琴作品的结合,是中西方文化的奇妙碰撞与结合。有此先例,我们也可从中得到灵感。黄梅戏戏曲艺术亦可成为钢琴作品的宝贵创作源泉,音乐创作者和表演者也可以利用其独有的中国民族特色,为钢琴艺术增添异彩。
黄梅戏艺术与钢琴艺术的结合发展,离不开中国各大院校、文艺团体的高度重视。首先应当改变黄梅戏的执教工作者和黄梅戏团体的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不应守旧,而是要解放思想,打开黄梅戏在当代创新发展的新思路。要建立多维度的发展模式,在内容上,首先要改变理论研究、创作、教学、表演各领域各自为战的局面,转变为以理论研究为基石,创新作品为依托,并与教学一线的工作紧密结合的手段,逐渐完善多维度的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做好自身定位,这样才能真正把黄梅戏与钢琴艺术结合发展当作一项事业,探索出中西文化艺术交融发展的新形式。
中国的音乐创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离不开作曲家在探索过程中始终未曾停歇的大胆创新。作曲家不应囿于现有的创作手法及形式,而是要不断激发灵感、大胆尝试,为以多种形式表现音乐作品当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而努力。新时期的黄梅戏发展,需要适应时代的趋势、人民的需要,所以在黄梅戏与钢琴艺术的结合上,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唯其如此,这种艺术的融合才能有力推动黄梅戏文化的国际化,令人耳目一新。
黄梅戏的艺术创作应处于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为新时代黄梅戏跨文化创新提供充分的保障。但是必须承认,中西两种跨文化艺术反复不断地交流、碰撞、吸收、渗透的探索过程也会引发众多争议。就如陆洪非在《黄梅戏源流》中所言:“由黄梅戏音乐改革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争论,是长期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有改革就有论争。”[5]但研究争鸣的现象对于推进创新黄梅戏风格的问题,亦能起到积极的影响,这也不失为一种挑战和机遇。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抛砖引玉,能够激发社会各界对黄梅戏创新发展模式的激烈探讨。我们应正视黄梅戏剧种在当代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突破前人的创作手法,融合现代创作理念,借鉴新的艺术模式和技术表现手段,在尊重传统剧目的精神内涵和音乐原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丰富传播媒介,提升传播效果,全方位立体地探索其传播模式。正如樊祖荫所言:“弘扬我们之所长,坚持我们之风格;同时又要认真借鉴外国音乐及其思维方式,补我们之所短,以此健康地发展中国音乐。”[6]只有这样,新时期的黄梅戏传播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林一.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创新模式[J].戏曲艺术,2014,35(04):70-75.
[2]于润洋,田联韬,杜鸣心,等.我国现代的音乐创作之路究竟怎么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02):3-21.
[3]刘智强.“一曲多变”的“创腔型”戏曲——黄梅戏——论黄梅戏音乐的欣赏、发展与创新[J].戏剧之家,2009(06):24-26.
[4]韩利.钢琴艺术在中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3.
[5]陆洪非.黄梅戏源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
[6]樊祖荫.关于线性思维与音乐术语——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8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