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体验的提升离不开影视技术的进步,影视技术的进步与观影者的需求相互影响,二者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影视技术和观影体验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未来影视技术和观影体验的发展方向,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电影似乎只是活跃在银幕上的艺术,而现在电影的存在方式却变得多样化。1902年乔治·梅里埃的电影《月球历险记》,把他个人千奇百怪的想象展现在银幕上,对于这种想象,当时的观众只会感叹这种想象带来的“奇观”,而不会感受这种想象带来的“真实”,但是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观众不再满足于对电影“奇观”的联想,而是希望去亲身感受这种“奇观”,观众的观影体验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3D电影的热潮表现了人们对电影观影体验中电影真实性问题的重视,而在3D电影热潮过后,观众更加在意“电影是否还可能更趋于现实”。基于这一问题,并依托于VR电影技术的发展,VR电影诞生了。技术永远服务于需求,当观众对观影体验有更高的需求时,技术就会发展、进步以满足这种需求。人们创新性地将游戏里的VR技术引进电影产业。在VR技术的支持下,VR电影以追求极致现实体验的方式打造出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观众的观影体验再次升级。VR电影的互动性,开启了观众与电影的双向互动,在当下观影体验的研究中,观影的互动性即将开启新的风口。
电影的技术变迁与观影体验
1895年,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在法国巴黎首映,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卢米埃尔兄弟就此把电影带入了人类的历史之中。1911年,意大利诗人乔托·卡努杜发表论著《第七艺术宣言》,正式把电影归类于艺术,电影从诞生到成为“第七艺术”,只用了16年时间,可见电影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影响是深远的。美国电影网站IMDB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数据库之一,目前为止收录了约470万部电影。电影诞生之初,电影生产就是极少数人才可以掌握的技术活,即使在现代社会,电影的生产也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技术。不仅电影艺术的生产依赖于技术,在当下,电影的放映,或者说“被观看”也需要技术的支持,而作为电影“观看者”的我们,也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更好地体验到了电影的魅力。
回顾历史,电影技术与观影体验是不断变化的。电影源于摄影,在电影正式出现之前,“诡盘”先进入了人类视野。“诡盘”诞生于1832年,它可以使静态的画面呈现动感,这源于人类眼睛的“视觉暂停原理”。两年后,“走马盘”问世,它可以通过照片翻动形成更流畅的动态画面。1877年,“走马盘”得以改进,可以将运动的画面投射在墙上供人观赏。此时,电影和电影放映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但人们对电影的认识还停留在看这一层面,观影体验也仅停留在简单的视觉体验与再现上。
1927年10月6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在美国上映,电影中只有几段独白,和现代人想象的有声电影还相差甚远,但是《爵士歌王》的问世打开了电影制造产业的新思路,把声音带入电影艺术中,代表着电影产业已从萌芽发展至成熟,电影的观影体验有了从“视觉”到“视觉+听觉”的升级,划时代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1935年,标志着彩色电影时代到来的影片《浮华世界》上映,不同于黑白电影,这部影片通过给胶片涂色的方法让电影有了颜色,进一步还原了真实世界。《浮华世界》运用彩色拍摄手法,将颜色的概念引入电影,使色彩真正作为一种元素融入电影,从此刻开始,电影的基本要素都已出现,电影艺术的审美与体验模式正式形成。
1952年出现了首部3D电影《非洲历险记》,当时的3D电影在技术上并不成熟,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也没有太多发展,直到2004年还是以伪3D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3D体验。即便如此,这一时期的电影体验也逐渐趋于真实。由于受到影视器材、拍摄手段等因素的限制,很多超现实视觉元素无法呈现给观众,但随着技术发展,3D技术逐渐应用到影视的制作及呈现过程中,3D也称“三种维度”,即x轴、y轴、z轴,至此,影片呈现给观众的物体、角色因为三维的支撑更加立体。
3D电影的制作首先要根据制作需要设计三维模型草图,然后利用计算机3D技术构建虚拟场景的三维几何造型,赋予其设定好的材质、色彩和纹理,再根据作品要求设置灯光、摄像机运动轨迹、物体运动轨迹及环境参数等,模拟出一种真实的拍摄效果。2004年至2008年,好莱坞发布了31部伪3D电影。伪3D电影是以前期2D制作的电影为基础,通过后期软件将画面图层分离,产生3D错觉,观众需要带着3D眼镜观看。2010年,第一部纯3D电影《阿凡达》问世,《阿凡达》采用3D摄影机拍摄,且前期拍摄的3D摄影超过60%,是一部真正的3D电影。从这部电影开始,观影体验更加注重电影与现实的界限,越接近现实感受的电影似乎越有人买账,人们越来越追求在电影艺术中感受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用户能够高度沉浸在虚拟环境中的新兴技术,这是一种用于创建虚拟世界体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从2016年开始,电影与VR技术的结合成为影视行业的一个重大热点,好莱坞传统影视巨头也纷纷开始进军虚拟现实领域,2014年仅有4部VR电影,到2016年已经有30部VR电影,同时各大电影节也相继开始引入VR电影,其中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已经设置了VR电影固定单元。2020年,一部由我国电影人和技术专家拍摄、制作的影片《杀死大明星》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VR故事片”奖项。VR(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的融合,真正模糊了电影的银幕边界以及时空关系的构建。与传统影视相比,它带给观众的主观体验和互动交互等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随着5G技术的普及,VR技术将发展得愈发迅速,影视技术也将越来越向这一方面发展,以带给观众更沉浸的观影体验。
2018年,网飞公司推出的互动性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上映,互动性观影体验正式进入观众的视野。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电影观看已经不仅局限于银幕,在家里,在电脑、手机等设备上,都存在电影的影子,而互动性的产生也正源于电影逐渐走出电影院、走出银幕而进入更多平台。互联网的出现,继1924年电视出现以来又一次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体验。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的产生把观影体验和互动性紧密相连,观众已经不仅仅是去看电影的内容,体验电影的“奇观”,关注电影是否趋于现实,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改变电影的内容,电影每到一个关键节点,就会让观众选择剧情走向。这种与游戏相类似的设置让此电影在上映之初恶评如潮,对其“形式大于内容”的评论比比皆是。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互动性观影体验给了观众一定的深刻启发,观众不仅仅可以看电影本身,还可以去体验电影,甚至参与电影,这种体验和3D电影或者VR电影这类强调观看的观影体验不同,它有着独特的感受方式。互动式电影可以选择电影的走向,制作者把故事走向的选择权交由观众,如果把观看一部电影的过程视为一个既定程序,那么这种互动方式则打破了以往所有观影体验的概念,把这种既定程序变得不稳定或者说是更加奇妙。随后,这一互动方式逐渐应用于电影之外的领域中,互动性视频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种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电视剧中都有所体现。
未来观影体验的发展与思考
电影技术的提升促进了观影体验的升级,电影技术也会根据观影体验的需求进行不断更新。随着电影观影体验的改变,电影的性质也逐渐难以被定义。电影最初以技术诞生,以艺术定义,到3D电影出现,电影因为观影体验的需求越来越趋于现实,电影技术和观影体验需求带来的这种改变需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电影不应该仅以接近现实为目的,而是需要让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同时,互动性观影也存在许多问题,互动性电影的出现在让观影体验得到创新升级的同时,也模糊了电影和游戏的界限,让观影体验的过程难以产生艺术共鸣,观众会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带有游戏性质的互动性选择上。不仅如此,互动式电影在提供一种新型观影体验的同时,完全打破了曾经的电影创作方式,传统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作品,由导演、制片方等指导拍摄,制作完成后呈现给观众,观众通过影片传递的内容而与制作团队“对话”,但互动式电影的出现将观影变成了观众参与电影的制作,这一做法对影片本身价值的打击是极其严重的。
注重电影内涵与平衡性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更应该强调艺术对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促进作用,类似于文学、美术等,而不应该一味地强调沉浸。电影因为是现代科学的产物,从而不断被赋予技术更新,但其本质应该是以镜头为单位,用影像传递内容的一门艺术,如果单一地在技术上不断提升,反而会本末倒置。电影应该同时强调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个是观影体验,第二个是影片本身的内涵,如果仅仅强调观影体验,而没有符合观影体验的影片本身的内涵,往往只是拥有精美的外壳,而没有可值得深入思考的内容。
当下的观影方式过分强调沉浸式体验,如VR电影、4D电影等,希望将观众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完全浸入影片。人类技术发展至今,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由此诞生了不同的娱乐、艺术需求,电影技术的发展在不断迎合这种需求的同时,应该更加注意观影体验不仅仅是参与感,而是要在更有优势的观影体验下,创造传统观影方式无法做到的更好的影片形式和内容。同时,VR电影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技术的不成熟,易使体验者感到眩晕,未来影视技术的发展需要在真实体验感和观影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观影体验的发展
技术是电影观影体验得以不断提升的重要条件,同时观影体验需求的改变也会刺激技术的发展,未来观影体验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更替,如果按照当下的技术和需求,未来的观影体验会出现如下特点:首先,技术贴近互联网,观影体验趋于短视频。2020年10月12日《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道》统计,中国网络视听用户已多达9.01亿,较上一年增长15.51%,电影作为视听艺术,逐渐贴近互联网和短视频是一种趋势。其次,传统程序和互动性相结合。传统的电影会在规定的时间里让观众看完其所表达的内容,而互动性电影打破了这个程序,创造了“打破第四面墙”的电影时空,两类具有截然不同观影体验的电影将在技术更新下摩擦出新的火花,未来可能会有一部优秀的互动性电影在电影院上映,引发许多人的关注。再次,观影体验与技术的再更新。人类对技术的需求不断改变,观众对观影体验的需求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变,技术在不断贴合这种需求以造就更新体验的同时,应该更多地思考不断被赋予新时代技术的电影本身应该何去何从。在不断强调技术体验的观影体验下,人们走进电影,却逐渐脱离现实,电影失去了作为一门艺术的作用,而单纯变成了一种体验,在追求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电影制作者应该意识到技术只是作为一种提升体验的辅助方式,要在原本电影的本质上做补充,而非取而代之,将其艺术性逐渐蚕食,使其成为技术的附庸。
技术向前发展是一种规律,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的传承和创新能够起到一定正向作用,同时,电影本身应该凭借技术创新,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内容,技术仅是一种形式和工具,如何利用好这一形式以及工具,才是电影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
电影诞生一百多年以来,观众的观影需求不断更替,这种更替随着技术的更新而得以实现。早期技术使电影逐渐贴近现实,让电影拥有声音和色彩,使观影体验变得形象直观。随着社会发展,电影技术让观影体验不仅仅局限于视听,而是让观众能更清晰地感受电影创造的世界,3D和VR电影技术的存在把电影的现实感受推向了高潮,观影体验也以这种现实感受为重心。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观众不仅可以欣赏电影本身,还可以通过互动去改变电影。
随着社会发展,技术不断进步,观影体验也不断更新,也许无论电影技术和观影体验怎么改变,都有一部人喜欢传统的、不带任何先进技术、也不带过多的观影体验的电影,但艺术是多样的,未来电影的技术发展和观众对观影体验的需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技术运用于需求,需求促进技术发展,在电影技术和观影体验需求中也是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不仅是技术的产物,在技术和艺术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让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艺术表达,才是电影技术未来发展应该寻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婉倩.影视艺术中VR技术的审美构建[J].戏剧之家,2020(26):126-127.
[2]李蕊,舒也.数字影像革命与中国独立影像的未来[J].社会科学家,2017(03):155-160.
[3]汪代明,张金华.电子游戏挑战电影观念体系[J].当代文坛,2006(06):127-128.
[4]徐蓉.新世纪中泰爱情电影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李娜.国内学生影像创作传播渠道试析[J].电影评介,2012(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