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大众阅读方式不再受限于纸质媒介,图书出版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变革,对编辑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作者队伍的开发、维护与经营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小众专业图书编辑的视角切入,探讨全媒体时代如何进行作者维护与经营。与大众畅销图书不同,目标读者群较小的专业图书,对作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已有作者与原合作出版社的合作黏性高,对编辑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服务能力等要求较高,对尚未建立起自身专业品牌的出版社编辑来说,开发、维护并经营作者资源的难度较大。
以专业素养为基础,以全流程服务为延伸,以打造“作者+出版社”品牌为最终目标,对作者资源进行开发、维护和全流程经营,巩固所长,避免不足,有助于建立一支稳定、专业、优质的作者团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全媒体时代也为编辑如何对作者资源进行开发、维护和全流程经营提供了新机遇与新思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以专业眼光发掘潜力作者,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夯实编辑的执业基础,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全媒体时代,出版社面临出版方式、出版内容、传播渠道、营销手段的更新与变革,编辑的工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夯实原有基础,补齐自身短板,不断提高编辑在本职工作上的综合素质和执业本领。笔者把编辑的职业素养总结为“定力、洞察力、加工能力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定力”是指编辑要能坐得住,沉得下心来,以工匠精神来打磨一本书。根据行业调查数据,大多数编辑在做职业选择时,都是基于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文化认同。但是,入职前对出版行业的憧憬与从业后身处行业中的现实感受往往是有差距的。尤其是编辑要花费一大部分时间在撰写选题报告、策划报告、对稿件进行逐字逐句的编辑加工上,这些工作琐碎且要求编辑人员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能不能坐得住,沉得下心来就特别考验编辑的定力,所谓“沉浸式审读稿件”就是这个意思,是编辑职业特点的本质要求。定得住,就具备了进入编辑行业的基本条件。
“洞察力”是指编辑在寻找作者、琢磨选题方面能够慧眼如炬,找到优质的作者、具有潜力的图书选题,为后续的出版、上市和营销打下良好的基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眼力的编辑就像伯乐一样,可以于万马中仔细筛选,选出脚程脚力最好的那匹。“洞察力”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长期的实践与积累。编辑要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各种渠道来锻炼这种筛选辨别的能力。在找寻作者的过程中,把作者的学科背景、职业积累、行业地位、人品人缘、是否已出版作品、作品市场反馈、读者评价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搞清摸透,狠下基本功夫,就比较容易判断是否可以与该作者合作出版作品。在策划选题方面,要聚焦所在领域的行业动态,密切关注新情况和新变化,预判新变化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要想在选题策划方面慧眼识珠,编辑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海绵状态,充分吸收所在领域的新情况、新变化,再依据职业积累做进一步的筛选和研判。
“加工能力”主要是指编辑对图书稿件的审读、加工、校对能力,这是每一位编辑的基本功所在。“打铁还需自身硬”,编辑加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所出版图书编校质量的高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编辑职业水平的体现。“加工能力”具体体现在编辑对出版相关规范的掌握上、对稿件的编辑加工运用上、对图书整体设计的审美把控上。三个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有机统一。编辑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虚心学习,勤问多记,向优秀的资深编辑看齐,把出版规范牢记心间,对编校加工注意事项了然于心,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审美把关水平。如此,就能在与作者沟通、合作时,展现自身出色的专业素养,为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为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学习能力”是互联网时代,出版业融媒体发展对编辑提出的新考验与新要求。按照“老生常谈”的说法,编辑应该是“杂家”,换句话说,编辑应该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扮演“多面手”的角色。融媒体要求编辑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在图书线上线下同时出版的情况下,编辑要能够借助计算机对电子产品的形态、呈现方式进行把控甚至是亲自制作设计。例如,能够对作者提供的音频、视频文件进行简单的剪辑,能够登录后台对出版社建立的数据资源库进行资料上传、维护和更新等基本操作。能够快速学习和掌握新业态、新技术,是为作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前提条件,在维护与作者的关系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全媒体时代,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持续学习、关注行业的新动态和新内容,保持专业性和敏锐度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壁垒大大降低。在当前进一步减税降费、深化税务征管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财税图书编辑除了加强出版基本功外,还要着重关注财政部、税务局等财税主管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结合行业动态,学习最新文件精神,了解重大政策调整的变化与目的,分析政策变化对企业财税和税务部门征管的影响等,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并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选题策划中有方向、有重点,在与作者沟通时底气足、专业性强。如果编辑缺少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就容易给作者留下不专业的印象,不利于与作者沟通交流,作者甚至会拒绝合作。
在专业圈子内保持沟通交流,挖掘潜力作者
全媒体时代,了解某一领域、某个专业圈子的发展动态,有很多途径与方法,以财务税务领域为例,可以关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的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官方账号,关注财税圈子内的重量级微信公众号、订阅号、视频号以及其他社交账号,加入大V的微信群或QQ分享群,关注同类型的专业出版社的官方社交账号,等等。通过圈内的沟通、交流、推荐等,在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的同时,寻找专业水平高、文字功底扎实且有分享精神的行业内人士,挖掘新作者或者争取已出版作品的老作者。
将已合作的优质作者所推荐的相关行业内的人士,开发为新作者,也是开发作者的一种途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结识交往的往往也是优秀的人。但是,作者是没有义务为出版社推荐人选的,这就需要编辑在平时下功夫,为已合作的作者做好服务,以专业素养获取作者的尊重,以热忱服务感召作者,真心换真心,用诚挚的交往、亮眼的销售成绩赢取作者的信任,获得作者真诚的推荐与帮助。
在出版的不同阶段及时给予作者专业性建议与反馈
例如,在选题策划阶段,编辑要根据确定的选题,为作者提供包括书名、内容安排、框架结构、版式设计、装帧包装、营销方案等在内的一整套方案,以及确定这套方案所依据的市场调研数据,包括同类竞品数量、定价、读者反馈、折扣信息、铺货平台等数据分析,认真听取作者建议并充分沟通,敲定初步策划方案。
在作者写作阶段,编辑要全程跟进,从方便阅读、便利营销的角度,为作者提供体例安排、内容修改、模块设计等方面的可执行建议,保证选题大方向正确的同时,充分挖掘作者的专业知识储备,肯定作者的付出与努力。
在审稿阶段,尊重作者个人的文风,谨慎修改原稿,对引用的相关文件要与官网原文进行核对,对稿件内容存疑的地方指出官方发布的专业文件依据,对拿不准的地方要与作者一一沟通,同时寻求专业编辑团队的帮助,所有修改最终都要征得作者同意。
在封面设计阶段,将编辑与设计师沟通的过程、方案等及时反馈给作者,做到把一个专业选题的内涵最大限度直观化,在不失专业性的同时又赏心悦目,为作者提供合理的指引性建议,展现编辑丰富的专业素养。
在上市营销阶段,就出版社现有营销渠道,结合作者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为作者量身提供具体的营销方案,与作者充分沟通,根据作者的行业地位,通过为作者制作短视频、海报、公众号推文、直播等,与作者密切配合,对其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营销与推广。
以服务精神长期陪伴作者,全流程跟进服务
诚实守信,在关键出版节点及时沟通
友好的合作关系是出版好书的必备条件。在出版的一些关键节点,编辑需要以诚信为准绳,及时与作者沟通,如及时告知作者稿件的处理进程,不拖稿;如实并及时告知作者图书首印数量、发行情况、加印情况等,按照合同及时、足额地结算稿酬等,像为朋友考虑一样替作者着想,与作者建立亲密而深厚的合作友谊。在图书销售情况与预期不符时,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推诿、不逃避,与作者一起积极面对,认真分析,共同寻找破解之道。
贴心服务,在出版全过程提供帮助与服务
编辑与作者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又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朋友关系,但这样的关系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编辑以热忱的服务精神为作者提供全过程的贴心服务与帮助换来的。例如,在某些图书出版过程中,有的作者有时间要求,编辑应尽量配合,及时为作者制作出样书;有的作者有评选奖项的需求,编辑需要配合评选要求帮助作者准备评奖材料,开具出版证明并邮寄样书等;有的作者习惯于改电子稿,有的习惯于改纸质稿件,编辑需要根据不同作者的修改习惯为其提供便利的修订条件。只要用心就会发现,编辑可为作者提供的细微服务贯穿于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这些细小的服务最终会成为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合作纽带,使编辑和作者相互成就,实现双赢。
长期跟进,在出版以外的方面尽己所能提供服务
全媒体背景下,对于专业图书而言,编辑或者出版社还扮演了特定需求的读者与专业作者之间的桥梁这一角色。图书出版有结束之时,但与作者的联系和友谊却是永久的。在出版之外,长期与优质作者保持联系,跟进作者的业务动态,利用出版人的优势为作者提供适当的帮助,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以财税图书为例,某单位通过出版社联系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等相关图书的作者,就欲购买图书的内容进行相关实际问题的探讨。编辑在了解情况并与作者沟通后,建议该单位邀请作者为单位财务人员举办面对面的讲座与培训,出版社提供几册讲座所用的图书。如果讲座效果好,备受财务人员欢迎,则该单位可以采购大批该作者的系列图书,同时作者也在与一线财务人员的探讨交流中收获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和经验,为相关图书的修订和再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IP标准全方位打造作者形象,形成品牌影响力
全媒体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众图书市场,图书营销不仅要宣传图书的内涵与文化价值,还要扩大作者自身的行业影响力,这一做法对某些小众的图书来说同样适用。打造作者IP实际上也是在树立出版社自身的品牌。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优质作者擅长的某一细分领域,为作者量身定制产品线,出版一批编校质量优、专业水平高的优质图书,逐渐积累,形成“作者+出版社”的品牌雏形。以专注建筑施工领域财税实务数十年的李志远老师为例,多年来,出版社与作者一起在建筑施工企业财税实务领域深耕细作,出版了系列建筑施工企业财税实务图书,相关图书根据财税政策不断更新版次,积累了一批忠实的读者。大量施工一线的财务人员在与作者的线上交流中,一起探讨实务问题,共同学习进步,形成了良好的读者作者互动和品牌效应,为相关图书的再版和销售奠定了坚实的读者基础。
二是结合数字出版,围绕优质作者的专业知识和已出版图书,开发音视频、直播等知识服务产品,结合互联网营销,进一步建立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作者+出版社”的品牌形象。以多年来耕耘个人所得税实务与征管的吴健老师为例,个人所得税法大修后,出版社及时推出了吴老师关于新版个人所得税实务与案例的图书,配合图书内容协助作者录制了60集微视频课,通过制作风格统一的宣传海报,依托公众号为读者粉丝抽奖赠书,向行业内的其他作者和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赠送样书,在个税开始汇算清缴前邀请作者直播介绍情况,同时在出版社各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广一系列营销组合,在专业圈子里树立了“个税+作者+出版社”的品牌形象,使该书在同类财税图书中脱颖而出,有力促进了图书和微视频课的销售,强化了出版社财税图书“专业、务实”的品牌形象。
在变化迅速的全媒体时代,对小众又专业的图书来说,专业素质高的作者队伍尤其重要。专业图书编辑要以专业素养为基础,以全流程服务为延伸,以打造“作者+出版社”品牌为最终目标,强化自身核心优势,积极改变思维和模式,长期耕耘,不断积累更多优质的作者资源,在瞬息万变的全媒体时代站稳脚跟,打造一流的精品图书。
参考文献
[1]王昕.浅论专业出版社大众图书编辑的作者经营策略[J].传播力研究,2020,4(24):101-102.
[2]张亚红.互联网时代出版社编辑职业能力的提升思路[J].传媒论坛,2021,4(18):12-13.
[3]贠晓娜.出版社要架构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J].出版参考,2019(10):75-76.
[4]封毅.专业出版社作者队伍建设途径——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4(05):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