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iteSpace,以CNKI文旅融合相关文献为对象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与timezone可视化分析,对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对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1》中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品质化、便利化、定制化需求不断提升,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由此可见,文旅融合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代表,应在文旅融合方面积极探索。近几年,各省图书馆都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文旅融合活动。本文以可视化视角分析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的现状,从而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献来源和统计分析
本文检索平台为CNKI数据库,主要使用CiteSpace5.6,通过主题词“文旅融合”“图书馆”共检索期刊文献316篇。从整体数量来看,我国关于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研究最早始于2018年。此后各地区的图书馆开始举办相关的专题活动,2019年至2020年增长幅度最大,整体呈现稳中递增的趋势。
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的主题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获取目前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研究热点。出现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从频次来看,频次越高,其研究方向就越热门,同时也是目前研究关注的重点。结合图1和表1可知,文旅融合、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是频次较高的词语。中心性是衡量词语重要性的关键指标,中心性不小于0.1的节点为关键节点。从中心性来看,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中,有文旅融合、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旅游等,这些节点相互关联构成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热点。
图1 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 频次排名前10关键词表
关键词聚类分析
如图2所示,其中聚类模块值为0.6092,大于0.3,说明聚类结构合理;聚类平均轮廓值为0.5012,大于0.5,意味着聚类是合理的。软件一共生成了10个细分聚类:#0公共图书馆、#1阅读推广、#2研学旅行、#3公共文化、#4旅游、#5公共文化服务、#6创新、#7文化和旅游、#8主题图书馆、#9创新服务。
图2 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timezone分析
CiteSpace中的timezone可以观察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在时间跨度上的演变历程。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从2018年开始经历了内部运行机制、发展路径和创新策略、社会实践、信息管理、资源建设、高质量发展阶段。
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主题分析
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的主题研究主要分为: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机制思考和探析;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和方式的探索;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实践分析;智慧文旅:图书馆文化旅游与信息技术融合构想;图书馆文旅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1.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机制思考和探析(#0公共图书馆)
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以公共图书馆为主。首先是图书馆与文旅融合的关系,图书馆作为文旅融合的主要代表,应当对文化旅游事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等方式,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文化的需求,提升人们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感。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其次在文旅融合理念上,尽量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探索二者融合的发展规律,将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为图书馆发展事业注入新鲜血液。最后从文旅融合的切入点来看,可以将图书馆文化服务有针对性地嵌入旅游景区、交通等方面,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人们提供日常需要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等。
2.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2研学旅行#3公共文化#7文化和旅游#8主题图书馆)
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图书馆研学旅行研究。研学旅行是一种“学”与“游”相结合的新型学习形式,也是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适应现代教育和旅游发展的新形势。目前该研究较为广泛,多从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服务的优势、难点、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2)“图书馆+”模式探索。这是图书馆跨界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融合探索的形式主要有“图书馆+民宿”“图书馆+公园”“图书馆+景区”“图书馆+酒店”“图书馆+地铁”等。(3)特色书房建设。该探索模式将公共图书馆服务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可以改善公共文化设施,合理进行空间规划、资源整合,用图书馆服务丰富旅游资源。如桐乡市伯鸿城市书房、杭州“运河书房”、嘉兴“红船书苑”。(4)文创产品开发。图书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包含文化创意内容,文创产品开发为文旅融合的实现提供了物质载体。有学者指出,文创产品与文旅融合是图书馆的“一体两翼”,文旅融合为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服务扩展,文创产品开发为文旅融合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3.图书馆文旅融合创新服务实践(#1阅读推广#5公共文化服务#7创新服务)
图书馆与文旅融合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创新服务模式,深入挖掘图书馆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馆藏资源,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内容。如文化服务方面,图书馆可以以特色文化为主题,以系列旅游品牌为亮点的新模式驱动文旅行业的发展;在空间服务方面,可以拓宽阅读空间,在公共场所设立免费阅读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知识服务方面,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景点进行整理再加工,建立特色数据库更好地服务读者;在体验服务方面,图书馆应着重满足用户情感需求,打造主题图书馆,让游客的心灵和情感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可以将图书馆服务与旅游要素住、食、游、购、行结合在一起,促进文旅产业升级变革。从“住”来看,可以在酒店或民宿安装读书终端,让人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拓宽思维;从“食”来看,可以搜集整理食品专题资料,在宣传弘扬特色文化的同时为外来游客提供美食指南;从“游”来看,可以打造图书馆游学推广之旅,让人们在游览过程中感知当地民俗文化等,达到有学有游;从“购”来看,可以开发文创产品,将文化内涵寓于产品之中;从“行”来看,可以与旅游交通合作,为人们的旅途增加趣味。
4.智慧文旅:信息技术与文化旅游融合(#6创新)
该主题是目前也是未来研究的热门课题。智慧文旅是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态势,为文旅融合赋予了科技感和未来感。例如VR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颠覆了图书馆传统服务,为大众提供了更加生动的沉浸式和互动式体验。将信息技术融入图书馆公共服务中,使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与智慧旅游系统融合,可以形成“景物——文献数据——游客”的模式。
5.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与高质量发展(#7文化和旅游#4旅游)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这彰显了文旅融合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丁若时、应悦论述了高质量发展与主题图书馆建设的关系,提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主题图书馆要注重体系化、需求导向、文旅融合、农村主题图书馆等策略,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王世伟提出未来城市书房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有:空间选址、主题定位、创意设计、体系布局、活动策划、技术赋能和以文塑旅,同时他也以反向思维和忧患意识的视角,对高质量视域下文旅融合实践的认识进行了阐述。
结论和建议
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的主题内容。根据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时区图可以得出目前研究的主题和热点。从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文旅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图书馆。文化旅游融合也与图书馆服务紧密结合,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找到图书馆职能与旅游相融合的契合点,研究角度呈现多元化,如“阅读推广”“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等。从聚类和时区图分析,可以得到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的主题演进依次为: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机制思考和探析;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图书馆文旅融合创新服务实践;智慧文旅:信息技术与文化旅游融合;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与高质量发展。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的演进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国家政策的基调基本保持一致,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对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文旅融合发展是未来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图书馆之间应多加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尽绵薄之力。二是不同学科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文化旅游事业不仅事关图书馆,更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交叉研究领域,图书馆学的学者应该多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研究,而不是局限于图书馆领域。未来智慧文旅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助力,公共文化服务离不开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支持,因此,学者要拓宽研究思路、发散研究视角、延伸研究深度,助力文旅融合研究更上一层楼。三是可以适当吸取国外优秀经验。当前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立足于本国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探讨其发展的实践和思考,缺乏对国外相关经验和实践的梳理和总结,因此,可以多研究国外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相关实践,进一步完善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安妮,陈雅.文旅融合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J].图书馆,2020(02):35-40,52.
[2]高鹏.“图书馆+民宿”:让文旅融合更亲民[J].传播力研究,2019,3(30):20.
[3]周艳红.浅议公共图书馆游学阅读推广模式[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0(01):69-72.
[4]冯继强,徐勇敏.5G+智慧文旅: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J].图书与情报,2020(04):79-83.
[5]薛栋,李辉,杨树仁.地方文献信息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技术策略——地方文献信息智慧系统与旅游智慧系统一体化建设构想[J].图书馆学刊,2021,43(08):33-38.
[6]王世伟.略论“城市书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要素[J].图书馆论坛,2021,41(10):23-27.
Tags:#只此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