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建构是地方高校博物馆或艺术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以坐拥世界百强高校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芭伯艺术馆(简称“芭伯”)的策展实践为例,现从机制话语结构、策展内容与当代策展理念的批评与反思,思考与探索高校博物馆策展中的理论与实践建设,运用当代策展理论来反思博物馆话语机制在当代发展的局限,并提供一些新的启示来顺应当下高校博物馆机制在社区的发展。
芭伯艺术馆的话语机制与课题组项目内容
芭伯艺术馆是一所历史悠久并以老牌西方艺术收藏为主的大学艺术博物馆。芭伯艺术馆是由哈蒂·芭伯夫人(1869—1933)于1932年12月创立,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其“旨在研究和鼓励艺术和音乐”。它是用哈佛商学院的资金建造的,但现在由伯明翰大学拥有和维护。芭伯艺术馆主要是以欧洲14世纪至现当代的艺术藏品为基础。所有展馆内的收藏包含了当时许多最受尊敬的国际艺术家的杰作真迹,包括著名艺术家梵高、莫奈等,并提供了从14世纪至20世纪以来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西方艺术。
为促进展馆自身发展的与时俱进,芭伯艺术馆在馆内开展了各种与其他艺术机制、艺术家等进行合作的策展项目,尤其是近年来加入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伯明翰大学为校内硕士项目“艺术史与策展”的师生增加在芭伯艺术馆学习与研究的课程内容并提供了长期的课题项目组基金,有助于推动有关学术领域的发展。《大学博物馆和艺术馆:机构批评的场所和课程焦点》中提到了新博物馆理论先驱之一是由大学艺术馆中的研究员与校内学生在各自研究中提供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学习的新模式的强大经验。例如,作为当代高校美术机制,芭伯艺术馆是一个可以为人们提供在“非正式”场合下进行学习、交流的平台。由于时代的变化与需求,各个博物馆与艺术馆也争先思考更多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计划与策略。近年来由于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芭伯艺术馆在本次策展中也发展了线下与线上两方面的展示策划活动。除了展馆内的布置与安排,芭伯艺术馆在本次线上展览中也开展了各项会议活动让人们积极参与进来。
在策展项目中,校内大学生积极参与芭伯艺术馆的策展项目,说明了馆内话语机制的变化。《大学博物馆和艺术馆:机构批判的场所和课程的焦点》(1996)中提出:“每一个博物馆都是一个政治机构,不管它是私人经营的还是由政府机构维护和监督的。无论博物馆是与政府、个人权力之旅,还是与公司的蒸汽机抗争,它们都是在塑造和引导意识。尽管他们可能不同意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信仰体系,但他们选择不认同他们,而是促进另一种意识的选择是有限的。机构的生存,个人事业都岌岌可危。但在非独裁社会中,意识的生产手段并非都在一只手上。”博物馆话语机制中产生且塑造“另一种意识”是“有限的”,但是文中也提出了当下策展中“意识的生产手段并非在一只手上”。“并非在一只手上”也说明了当代博物馆话语机制顺应时代变化的非独裁性,并愿意接纳“他者”观念的可兼容性。根据近年来与大学学生合作的策展可知,芭伯艺术馆馆内的话语机制从过往以芭伯夫人的话语视角为中心转变为现在馆内逐渐增加对高校研究者与学者等声音。这一过程也说明了芭伯艺术馆从单一向更包容接纳的话语机制的变化。
芭伯艺术馆的宗旨和未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次策展提案。受众发展是目前芭伯艺术馆的核心,并根植于其创始人芭伯夫人的愿景。芭伯艺术馆现在通过一个生动的展览、教育和出版物计划来关注、开发、研究和展示这些藏品,并致力于吸引、告知和激励其主要受众——校园内的学生和员工以及更广泛的公众。根据芭伯的愿景,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将有关观众互动艺术体验的定性研究纳入策展实践中。这不一定是一个挑战,是所有策展人将面临的以进行实践为基础的项目。近年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私人艺术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是整个艺术机构领域都受到了影响。大多数博物馆、艺术馆力图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变革。例如,制订更为新颖的战略方式,芭伯艺术馆更致力在线与观众互动,比如直播视频,线上网络研讨会和教育辅导。
根据馆内政策与计划,艺术馆与策展小组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首先是探索和调整实践方法,从以人为本和参与式互动设计到策划过程中。这些工具提供了将经验知识应用于设计过程的方法,并引导制定新的策展策略,将观众体验的定性数据整合到互动艺术的创作和展览中。第二个解决办法是本文突出的重点,即质疑策展实践本身如何产生新的知识,可以在正式学术研究的背景下加以阐述。
策展理念与内容
英国皇家收藏信托是由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所创立,其中收藏由王室百年以来所获得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精美古董珍玩,尤其是荷兰黄金时代的大量绘画作品。
因此,芭伯艺术馆在本次与皇家收藏信托所合作的藏品清单中聚集了大量16至18世纪的荷兰与弗兰芒著名大师素描的真迹。这为课题组组员在策划藏品选择、决定展出的展览主题方案的多样性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在确定方案后,艺术馆与课题组学生试图以素描中出现的“线描”媒介为出发点,将过去的“伟大”艺术家与当下社区人们进行一个“隔空对话”,这意味着这次图画将作为一种更易接近的媒介呈现给观众,来弥合“过去”和“现在”之间的鸿沟,并希望通过市场营销和节目策划来促进这一点。组员经过对清单中不同作品的研究与筛选,最终选出了符合本次展览主题的25幅作品,包括鲁本斯、伦勃朗和范戴克的素描线稿、水粉素描等真迹,还有许多同时期小有名气的艺术家的作品。
由于时代的不同,16至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与故事并不能被当代大多数观众所理解。因此,课题组最终的策展提案旨在以纸上的素描“线条”为出发点,通过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稀松寻常的小事情,向人们展现出“大师”们在背后所付出的心血与创造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首先,将展示绘画技巧和方法作为实践和实验的工具,结合对商业和赞助的关注,展览旨在打破“艺术家天才”的浪漫主义形象,并希望把艺术家呈现为一个为了获得认可,而不得不练习和完善自己技能的人。本此展览的参观者可以使人们对荷兰和弗兰芒的绘画以及那个时期的艺术家更加熟悉。把绘画作为一种自主的艺术形式来推广,而不仅仅是创作过程中的“一步”,即把更多的价值放在一种经常被绘画所掩盖的艺术形式上。
大师级“线描”下的笔触关注的是俗称的“黄金时代”。大致横跨17世纪,这是一个体现荷兰彰显繁荣的时期,其间艺术蓬勃发展。通过探索大师作品的媒介、形式等,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的转变,包括风景、肖像和宗教在内的主题,大师笔画旨在展示黄金时代艺术家的多元化主题和惊人的艺术才华。展览还利用了博物馆收藏的16至17世纪的作品,展示了先辈对黄金时代艺术家的影响,以及对荷兰和弗兰芒艺术持续到19世纪的影响。
以素描线条上的形式出发,本次策划理念以“主题式”策展的方式将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并以松散的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第一组图画作品主要展出素描线条,例如素描线稿真迹,追溯荷兰与弗兰芒大师班艺术创造中所发明的新媒介和技术;其次,画廊的灵感来自大师作品中反映出的生活与想象中的情景,以及图纸上被描绘的“想象”场景和景观,能够让人们更接近他们的视野与想象;第三部分主要关注作为殖民帝国,荷兰贸易、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给艺术领域、艺术家和赞助者带来的机会,尤其是印刷术的传播与需求,带给了艺术家与赞助商更多的商业合作契机。
展览策划的反思与启发
值得批判性思考的是,虽然芭伯艺术馆在机制话语中增加了对高校研究者与学者等声音,但是馆内合作策展实践项目中,仍是需要符合双方或多方的政策要求并在互相沟通、协调中达成一致,即不仅仅考虑策展人,包括研究者和学生的个人策展理念与批判思辨,而是需要结合馆内话语机制下发展出适合艺术馆当下发展的创新思路。芭伯艺术馆政策中表示,其“主要活动是在为其专门设计的画廊中公开展示和解释其杰出的永久收藏”,即以西方著名艺术作品为主的收藏,注重其他短暂与永久藏品的对话。馆内临时展览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参观者创造机会,以增进他们对永久收藏品的理解和享受。在课题组学生与芭伯艺术馆的合作过程中,小组中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讨论结果,都需要与芭伯展馆负责人进行沟通与商定。
研究者与学生在提出的八份提案中的不同策展理念、背景介绍,都经过了与展馆收藏总负责人的进一步商讨、筛选。这些提案是在正式陈述和辩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在非正式讨论过程中创新。馆内负责人需要衡量与审视所提供的多份提案的优缺点,并结合馆内自身的计划与理念宗旨进一步筛选。在方案的提草到确认期间,这一过程的发展需要得到合作双方互相的协调与商定,而不能仅仅单一考虑理论研究中的批评视角。
另外,从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的角度,展览将叙述的是荷兰殖民扩张中为其带来了财富与社会变化,但是其文本往往会忽略展览中更多“他者”视角的观众。以往的芭伯艺术馆机制政策倾向关注以西方为中心的艺术作品,包括本次素描藏品是来自荷兰与弗兰德时期,其同样会叙述作品背后的荷兰黄金时代的历史故事。在展览中讨论的是一个殖民扩张时代,荷兰帝国殖民地的地区包含了北美、南美、非洲和亚洲。随着帝国的扩张,他们的财富来源发生了变化,社会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此时绘画的商业方面也随之发展。但是,芭伯艺术馆目前致力于吸引主要受众与潜在观众,所以其话语机制更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展览主题内容中呈现的是以西方视角的荷兰艺术家们的历史故事,更需要关注的受众群体是来自大学博物馆社区中不同文化与背景下的校园师生与社区民众,甚至是当今社交媒体中的潜在观众。
因此,增添博物馆话语机制中其他群体的参与和叙事需要被考虑。一方面,在芭伯艺术馆的话语机制中,不同背景对策展人在芭伯中合作共处并进行策展与研究,是否可能会对边缘“他者”策展人的批评视角产生排他性呢?即使芭伯艺术馆在策展实践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参与,机制中的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与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多样的声音与视角。另一方面,作为大学博物馆机制,芭伯艺术馆面向的当今社区群众是来自不同国家与背景,肤色与性别,比如留学生与旅游群体等更广泛的潜在受众,为促进博物馆机制话语的文化多元与包容性。所以策展过程中需要思考对其他群体的文本故事的增加,例如荷兰黄金时期艺术家素描作品中的女性以及殖民扩张中的非西方群体的“他者”视角,而不仅仅关注荷兰与弗兰德大师的黄金时代。
通过芭伯艺术馆的策展实践经历,本文分析了本次策展过程的局限性与启示性,为高校博物馆机制在当代策展实践中提供了一些建设性意义。本文通过将博物馆机制的相关理论与艺术学理论方法相结合,以“他者”视角对老牌西方艺术收藏为主的大学博物馆机制进行了客观性地审视与分析,为促进本届策划项目的主题和理念在当下社区与媒体上的发展。同时,了解博物馆与社区之间的联系,调研大学与社区周边的看展受众类型,更有利于潜在群众参与到展览中。
参考文献
[1]Baber.Our Policies[EB/OL].(2020-08-18)[2022-07-22].http://barber.org.uk/our-policies/.
[2]Baber.Making a Mark[EB/OL].(2021-06-19)[2022-07-22].https://barber.org.uk/making-a-mark/.
[3]Marstine Janet. New Museum Theory and Practice:An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6.
[4]梅海涛,段勇.质与量——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博物馆“云展览”观察[J].中国博物馆,2020(03):32-37.
[5]Ferguson Bruce W.,Greenberg Reesa,Nairne Sandy. 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M].London:Taylor and Francis:2005.
[6]Matthew Baigell. Territory, Race, Religion: Images of Manifest Destiny[J]. Smithsonian Studies in American Art,1990,4(3/4).
[7]Louise Ravelli.Museum texts:Communication framework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6.
[8]Katz Harris Felicia. Museums and Communities: Curators, Collections and Collaboration[J]. ASIAN ETHNOLOGY,2017,76(02):406-408.
Tags:#只此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