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称雄商界五百余年,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凝聚中华传统美德,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晋商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是山西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品质的晋商文化英译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以晋商博物院的汉英资料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分析其英译过程中存在的诸如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文化缺失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修正建议,以期为晋商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些参考。
研究背景和意义
众所周知,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黄土地上一个又一个传奇。晋商文化作为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西涉外旅游业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晋商文化是山西的专属名片,是山西主动向世界介绍自己、推广自己的切入口,也是世界了解山西文化、感受山西风土人情的良好契机。高品质晋商文化的英译,不仅有利于提升山西城市的国际形象,还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但就现状而言,晋商文化的英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山西旅游业转型发展规划和国内国际形象不相符。因此,研究晋商文化外宣的英译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促进山西国际化进程。在山西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是山西经济发展的主推手。晋商文化作为山西文化的代表,势必会成为众多国内外游客关注的焦点,晋商文化的外宣翻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西省的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晋商文化的有效翻译有助于宣传山西文化和传承晋商精神。第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山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高品质的晋商文化翻译,不仅可以给国外游客留下好的印象和体验,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外籍人士来晋旅游、工作、生活和学习,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山西旅游业、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维转换”策略概述
“三维转换”是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重要翻译方法。它是指“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1]。
胡庚申教授在《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一书中,将生态翻译学的方法概括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之后他又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三维转换”的依据进行解释。他强调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是语言学、文化学和交际学三个学科的融合,是“译者根据语言、文化、交际的不同阶段或不同顺序做出的适应性的选择转换”,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联;“译者要通过不断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去保持原文和译文在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的‘平衡’与‘和谐’”。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翻译学融合了旅游营销要素,其关注的重点由语言的对应转变为营销目标与信息服务。”[2]晋商文化作为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之一,其对外宣传不仅具有一般旅游产品介绍的普遍性,而且有受特定的历史、地理及社会因素影响的特殊性。旅游外宣材料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翻译生态环境。因此,要想产出高质量的翻译译文,译者就得首先适应旅游外宣的生态环境,然后选取适合的翻译方法,在原文和译文两种不同语言生态系统中尽可能地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生态平衡。
“三维转换”策略下晋商博物院汉英材料分析
语言维度的适应转换
胡庚申教授强调翻译过程是译者在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后,对原文本信息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语言因素、文化因素还是交际因素,都是互为交织、密不可分的。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有不同的语法特征,因此语言维度的转换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语言维度的转换常指在词汇、语法、结构等不同层次上发生的转换。译者需要适应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进行转换语言[3]。
然而在晋商博物院的英译材料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如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外籍人士对其的理解。例如:
例1:原文:从中国福建崇安开始,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进入现蒙古国境内。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到达恰克图,长约4760公里。
译文:Starting from Chongan in Fujian Province,...finally arrived in Kiakhta afterspa sing through the Gobi desert and Urga, with the length up to about 4,760 kilometers.
分析:从译文中可以明显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未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对原文进行调整,直接将“崇安”译为汉语拼音“Chongan”,对于并不熟知汉语拼音规则的外籍人士来说,容易引起其误解。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借助隔音符将崇安英译为Chong’an。此外,译文中还存在很明显的拼写错误,如“afterspa sing”。
例2:原文: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
译文:What could not be sold out was estuaries and what could not be finished loading was Hanko.
分析:原文是形容河口镇的繁华,商品琳琅满目,以及汉口往来船只之多。其中河口为地名,位于信江畔,是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中心,货物由此转销全国乃至世界,是商贾云集重要集散地。人们将汉口称为“九省通衢”,把河口古镇称为“八省通衢”之地。因此,此处河口应译为“Hekou”或者“Heko”并加注a county,而译文的“estuaries”只是指江河入海的河口,与原文意思不符。
文化维度的适应与转换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中西方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究其原因是因为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许多语言表达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原语和目的语之间语言维度的差异,还要注意文字下掩藏的文化背景。“译者要保持文化意识,克服文化障碍,保护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平衡,保证信息交流的实现。”
例3:原文:道光初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横空出世,如日中天。
译文:In the early years of Daoguang, Ri Sheng Chang-the first piaohao, or private bark in Chinese history-was set up and became an instant success.
分析:译文对“日升昌”进行了音译加注解,可以让国外人士清楚地知晓日升昌是中国古代的银行。但就晋商文化的传播而言,译文并未将商人雷履泰取名“日升昌”的寓意有效传递。“日升昌”寓意“如日东升,生意昌盛”,寄托了晋商的美好心愿。因此,在译文中加注对日升昌寓意的解释“prosperous business like rising sun”,能更有效地传播晋商文化,弘扬晋商精神。
例4:原文:票号
译文:Piao Hao
分析:票号是由晋商创办的一种金融业务机构,是晋商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国古代金银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因其重量,商人出门做生意携带不太方便,故多选择随身携带银票以备不时之需,可在途中的票号兑换银两使用。票号亦称票庄、汇票庄或汇兑庄,主要承办的是兑换业务。后期随着兑换业务的发展,票号利用闲置资金,开始经营存放款业务,成为银行的前身[4]。因此,译文直接将票号音译为“Piao Hao”,并未体现票号的特点,更谈不上传播晋商文化。因此,译者在翻译这些含晋商文化、中国文化含义的表达时,应根据翻译生态环境,结合中西文化差异,作出适当的调整和转换,在保留中国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加注解释,如Piaohao(a credit bank in ancient China)可以让国外人士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晋商文化,了解票号在晋商文化中的重要性。
交际维度的适应与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注重语言维度、文化维度的转换,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交际维度的转换,从而实现文化交际的目的。译者要关注译文有效输出原文本的交际意图。
晋商文化外宣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宣传和介绍晋商的发展史和晋商精神等,激发更多的人,包括国外人士前来探知山西文化,感知晋商魅力。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本的宣传性和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通过采用如增译、释译、重组、加注等翻译技巧来传递原文信息,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本信息,感受晋商的兴衰成败,实现外宣的交际目的。
例5: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译文:Their business prospers and reaches the Four Seas and their abundant financial resources are all across the Three Rivers.
分析:原文是用来强调明清时期,晋商生意兴旺发达,和全国各地都有生意往来;财富来源广泛,在全国各地都可以获取财富。查阅文献后,可以发现,在我国,古人通常将“四海”和“三江”喻指全天下。如《阿房宫赋》中记载有“六王毕,四海一”指天下统一。因此,译文采用直译的手法,将“四海”译为“Four Seas”,“三江”译为“Three Rivers”,且将其作为专有名词,首字母大写,并未能有效传达出晋商生意之大,称雄商界之意。译者可以通过直译加注、音译加注的方法解释明清时代中国的四海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三江指长江、黄河和淮河,进而让外籍人士感受当时晋商生意之兴隆。
例6:太平天国于咸丰三年(1853)占领南京,闽赣等东南省份茶路受阻,晋商转向两湖交界地带……
译文: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ccupied Nanjing in the third year of Xianfeng (1853), and tea roads in south eastern provinces such as Fujian and Jiangxi were blocked. shanxi merchants turned to the junction of the two lakes ...
分析:原文本中提到的“两湖”指的是湖北、湖南两路。在清朝时,湖北、湖南两省被合称为“两湖”。这是我国的地理文化知识,但是对于不了解我国省会分布的外籍人士来说,很容易将“two lakes”理解为我国的两条湖,从而为他们的理解带来困扰,未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因此,笔者建议在译文two lake后加注Hubei province and Hunan province,如此能更好地帮助外籍人士了解晋商生意的发展过程,实现交际目的。
“三维转换”策略下晋商博物院汉英材料翻译策略
三维转换策略下的语言维度侧重语言在词汇、句法、结构等方面的转换。本文着重分析了晋商博物院相关汉英材料中部分词汇内容在文本规范、语法错误、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修改建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差异,如在采用音译法时,通过加注隔音符,帮助拼音基础相对薄弱的外籍游客正确把握材料中的地名等信息;在进行英译时,需采用语法形式正确的英文表达,规避诸如词汇拼写等错误,帮助外籍游客正确理解材料的语义信息;在处理具有特定内在含义的词汇时,译者需结合句子语境或背景知识,灵活采用多样翻译方法,要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在文化维度方面,晋商文化中存在大量能体现晋商特有文化和晋商精神的文化负载词,这是翻译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部分译者在英译过程中,虽然已经注意到了中西文化差异,并对蕴含中国特色文化的负载词进行了解释,但是其解释较为简单,并不能让外籍人士充分了解这些文化负载词背后的真正寓意,达不到传播晋商文化的目的。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熟悉了解原文文化背景后,做出文化维度的适应与转换,采用音译加注、释意、注释等翻译技巧,实现跨文化交际,有效传播晋商文化。
在交际维度方面,译者要注重原文与译文在交际意图上的适应与转换,实现交际目的。晋商文化外宣的目的是在介绍晋商发展史的同时,传播山西文化,弘扬晋商精神,实现晋商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原文在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和转换,其在交际维度的适应转换也不容忽视。因此,译者在适应了原文生态环境后,要根据交际意图,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如减译、增译、改写、重组等,对原文文本中的信息进行调整翻译,帮助外籍人士正确理解晋商文化。
“地上文物看山西”。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源于山西,造就了山西深厚的文化积淀,给予了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晋商文化作为山西众多文化旅游产品中的主导品牌,是山西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本文在“三维转换”策略的指导下,重点分析了山西晋商博物院英译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晋商文化外宣的英译提供一些参考。晋商文化外宣的有效翻译,不仅有助于山西文化的传播和晋商精神的传承,同时也能反映出山西的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有利于提升山西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刘慧.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旅游景点英译和形象构建研究—以湛江地区旅游景点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06):160-161.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02):5-9.
[4]胡敏.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现状与策略研究——以晋商文化为例[J].长治学院学报,2019,36(06):39-42.
[5]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