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基因独特,衍生出丰富的地方特色文献,在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方面独具优势。四川凉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已然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热土,地方特色文献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以该地区为例,探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特色文献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文旅产业发展彰显特色文献的价值,特色文献检索对发展文旅产业文化内核具有优势作用,并提出从强化主体责任、加强馆际合作、注重资源向资本转换、关注信息客体需求和重视信息化五个方面加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的意见。
“文旅融合”是个热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特色文献是一种记录了本地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民俗等特别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群体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文献资源,具有鲜明的“IP”特性(独特的地域性)和实用性。它不仅是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以开发转换为资本的特殊资源,在促进文旅融合特别是地方文旅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潘熙宁认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要有“IP”意识,“IP”是文化和旅游发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地方特色文献是“IP”最好的载体之一,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和不可复制的特性。因此,在发展文旅产业时,公共图书馆可以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挖掘和系统开发特色文献,将特色文化精髓融入旅游项目的线路、产品、服务中,打造有内涵的文旅资源。
以凉山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现状、人口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IP”,公共图书馆通过建设文献资源库,充分挖掘文献资源价值,为本地区文旅项目开发注入内核,为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文化背景参考,有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旅理念融合,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特色文献与文旅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特色文献是开发文旅产业的重要基础
挖掘地方文化内核的价值,考证地方相关文献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必要前置工作,因为地方文献记载了特定区域发展过程中不为人熟知的历史、生活。特色文献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产业的文化内核,进而形成文旅项目的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风光秀丽,孕育了丰富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同时积淀了大量“红色文化”。大凉山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光荣历史都发生在凉山及周边地区,是长征这部史诗中极其精彩的篇章。
近年来,凉山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制定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时,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如《冕宁县志》《会理县志》《西昌市志》等地方文献,为制定红色旅游与民族团结教育旅游的规划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如今,凉山打造出“冕宁红色之城”“彝海结盟”“会理会议”纪念地等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可以说特色文献为重现那些令人震撼的画面提供了支撑,使景点旅游元素更加丰富,更有深度。
凉山图书馆致力于保护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文献建设工作和旅游经济发展结合紧密,文献资源开发效应不断显现。凉山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少数民族,凉山彝族自治州图书馆(以下简称凉山州图书馆)注重收集以“火”为主题的地方文献,如《火把节的传说》《南诏野史》《滇系》等彝族文献记载了“火”长久以来在凉山彝族中的地位和相关习俗,并形成了系列专题文献。如今,凉山“火把节”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凉山地区举办的最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之一,同时也是吸引游客前来凉山观光旅游的最重要的特色活动。“凉山彝族火把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其列入“2010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项目”,其在申报期间参考了大量的地方文献。
(二)文旅产业的发展彰显了特色文献资源的价值
文献资源不仅应被更好地保护与建设,还应该像文物一样被“活化”。古老的凉山的土地上有神秘悠远的毕摩文化、保留至今的母系氏族文化、极为珍稀的遗存盐源泸沽湖摩梭人文化,还有丰富的彝族服饰文化,这些资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通过开发特色文献资源,助力文旅产业发展,文献的价值得以实现和放大,如凉山地区独有的毕摩文化、漆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是凉山文旅市场中最有特色的符号,吸引了游客关注。
凉山州喜德县近年来培育彝族漆器工坊,充分考究彝族漆器色彩、造型等文献资料,使彝族手工漆器成为有意义的纪念品,同时彝族漆器工坊也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发展产业的主要载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示范产业。产业的发展使地方更加注重相关文献资源的征集和保护,目前,凉山州西昌市、喜德县、昭觉县均有关于彝族漆器文献资源,喜德还成立了“漆器协会”,以编印和丰富有关资料。
彝族刺绣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据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相关记载,彝族刺绣可追溯到三国以前,利用这一特色资源优势,凉山州打造了以彝绣为特色的“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经营彝族服饰、银饰、漆器、传统手工乐器、工艺品、珠宝首饰等旅游文化产品商家入驻,以全方位展示彝族独特的工艺,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相关文献资料使这一民族传统手工艺更加有源可溯,而《梅葛》等文献因为刺绣工艺和产业的发展重新进入了相关文史专业人员的研究范围。
(三)特色文献建设和发展文旅产业相互促进
特色文献可以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文旅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保护、传承和发展特色文献事业。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多元民俗文化呈现给各地游客,不仅有利于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同时也是文献的活态体现。
傈僳族是居住在凉山州德昌县的少数民族之一,沙坝村是傈僳族的聚居地,当地有安宁河漂流项目,傈僳水寨,傈僳族歌舞表演、特色餐饮等吸引游客的民族风情项目。更值得肯定的是,沙坝村非遗传承人正在收集傈僳族民族习俗、文化特色、历史沿革等资料,配合当地旅游做产业规划,成立傈僳族民族风情文化博览园,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傈僳族。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同时也促进了特色文献资源的保护和建设。
公共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发展的思考
(一)发挥公共图书馆收集保存特色文献的核心职能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提出,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系统”是要求文献收集范围要更全面,“保护和传承”则是以地域文化为重点的资源建设,像凉山地区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地方特色文献的“富矿”。
公共图书馆的收集重点应主要落实在本地特色文献的全品收集和特定主题的专业收集上,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优势。近年来,凉山州根据区域的独特性,分专题以无偿捐赠、委托保管、有偿征集、联合建设、交换共享等方式开展特色文献征集工作,有效丰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馆藏资源,为打造馆藏资源特色品牌,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传承和弘扬凉山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文献储存基础,同时也丰富了文旅融合的信息资源,让文旅融合成为“有米之炊”,以更好地树立凉山美好文化和旅游形象。
(二)发挥馆际合作区域特色文献推广的辐射作用
随着文旅融合步伐的加快,人们的乡土意识开始觉醒,乡村旅游成为热潮,文化寻根中特色文献的阅读推广显得非常必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徐雁教授于2017年提出的地方文献“分地阅读”理念,既让图书馆重视本地乡土文献资源建设,又能激活当地文旅融合开发的元素。
凉山旅游资源富集,景区景点多,如大凉山彝族原生态文化,川滇文化习俗、高峡平湖、摩梭风情等。图书馆可以依据本地不同地区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和地方文献资源,通过馆际合作模式,举办地方文献展览、讲座等适合本馆的方式开展特色文献分地阅读推广,向公众普及地方历史文化,宣传地方特色旅游资源,这是文旅融合的典型,也是旅游产业推广可以复制的实例。如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螺髻山支格阿鲁文化旅游开放研究报告》经过推广,部分成果被凉山州螺髻山旅游景区管理局采纳运用,其在景区的推广工作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三)发挥特色文献对旅游资源转换提升作用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充分认识到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与文旅产业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重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增强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拓展深层次文献资源信息服务,为本地文旅产业建设提供优质信息。近年来,凉山州大力塑造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旅游品牌,推动相关文创产品开发,特色文献资料提供创新发展的原始资料,凉山地区已经形成彝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航天文化、养生、月光文化、冬季阳光等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品牌。
(四)发挥文献信息对特定需求的服务支撑作用
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职能之一。图书馆既要重视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更要重视文献信息服务对象对地方特色文献资源运用的研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了解专题用户信息咨询服务对象的需求,再根据需求有的放矢收集、整理、分析、挖掘,为专题用户信息咨询服务对象提供有效服务。
凉山提出“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旅游发展总体思路。图书馆在工作中应及时根据旅游业的需求,找准文旅融合发展切入点,深入挖掘凉山地区浓郁的、厚重的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文旅资源优势,并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分析、挖掘以增强本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情报功能,提高利用率,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图书馆的要求。
(五)发挥数字化对特色文献资源的保存和推广作用
信息时代下,民族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可从实际出发,开展极易消亡的口头文献数字化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对尚未被发掘和利用的地方特色文献做好数字化的收藏和保存工作,以便将来时机成熟时能充分利用这些文献的价值。凉山州口头文献非常丰富,它是彝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彝族“博帕”,是一种流传在彝族智者和毕摩口中的关于万物来源说的文献,图书馆可以对其进行全方位收集与整理,或编订成册,或录像,将“博帕”从口头文献转变为纸质文献或者电子资源,让“博帕”文化有迹可寻。
(六)发挥图书馆馆员对地方文献内涵的再塑作用
图书馆馆员要实现多重角色功能的转化,不仅是收集者、整理者、鉴别者,还应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参谋者,以丰富服务层次,开拓服务新领域,既服务读者,又服务社会。馆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文献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懂外语,懂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熟悉馆藏,了解读者需求,还要能准确分析、判断地方文献信息的利用价值,具备开发馆藏文献的能力,深入挖掘特色文献资源,为地方文旅产业建设提供依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和文献资源融合会产生巨大的“化学”效应,图书馆应发挥专业机构优势,加强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强化特色文化资源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理念,走出独具特色的精准公共文化服务之路,推动地方文献建设事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文化部 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08-08-31)[2022-08-20].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scgl/202012/t20201206_918160.html.
[2]全国人大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
[3]吕敏.论回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利用——以吴忠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2):109-111.
[4]韦仕.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J].图书与情报,1986(03):70-77.
[5]周传清,肖雪梅.略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01):57-59.
[6]罗妞牛.浅谈凉山彝族口头文献“博帕”的搜集与整理的重要性[J].黑龙江史志,2014(0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