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效果不佳的问题。文化馆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力,要做好引导工作。基于此,现首先分析文化馆对传承非物质遗产的作用,指出其引导功能、教育功能等能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项目传承的队伍中;其次,立足于文化馆促进非遗传承的实践途径,提出几条应对策略,以期能为文化馆工作人员提供科学建议。
作为特定时期与特定地区文化的集中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有效打破时空壁垒,让群众深入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等,便于人们在直观体验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从而喜欢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自觉参与到传承非遗的队伍中,为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达成文化自信的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作为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主要单位,文化馆要自觉承担起传承非遗的重任,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为推动我国非遗走向世界提供强大的支持[1]。
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优势
(一)提升非遗传播的效果
在大数据时代,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其中包括推动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首先,基层文化馆可以借助大数据,提高自身宣传优势,促使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非遗项目,并自觉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责任,成为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及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力量。其次,基层文化馆还可以利用场地优势和组织文化活动的优势,定期开展与非遗保护有关的知识讲座、竞赛活动等,加大非遗宣传力度,确保群众能深刻意识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传承非遗,从而提高非遗传承工作的质量,为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创造有利条件[2]。
(二)做好非遗保护工作
作为基层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具有强大的优势。比如,基层文化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深入,能借鉴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基层文化馆与群众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能从群众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举办与非遗保护工作有关的活动,从而提高保护与传承非遗的实效性与科学性,促使更多群众自觉加入非遗保护工作中。另外,各地区不同级别的文化馆,可以借助强大的网络技术建立起良好的联系,通过深入交流与沟通,借鉴对方在非遗传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再根据本地非遗特点对传承方式进行不同角度的优化,以此来最大程度地提高非遗保护的实效性,促使各级文化馆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有效开展[3]。
(三)具备专业的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科学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而文化馆作为特殊的人才机构,具备较多的专业人才。比如,在调查某个古老文字的书写方式时,文化馆可以请那些编辑能力与研究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来担任,以便他们能通过搜集资料、整理数据、研究历史高效完成工作任务;在研究古老乡村中的舞蹈种类时,文化馆可以请那些具备专业舞蹈知识的人员来负责,使他们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现乡村舞蹈的独特之处;在研究古老音乐时,文化馆可以请专业的音乐人才对音乐的曲谱、特征、呈现方式进行分析与探讨,为文化馆更好地开展非遗传承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文化馆中人才济济,他们既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好的协调能力,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力量[4]。
提高文化馆非遗传承工作效果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良好的宣传渠道是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关键,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可以拓宽宣传渠道,便于群众从多个途径了解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加入传承队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书籍中对其的记载相对较少,这对做好传承工作,还原非遗的原始面貌,有着较大难度。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它能为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入开展非遗研究提供强大支持。如果文化馆宣传得当,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有可能成为转化乡村剩余劳动力的行业,不仅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质量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促进人们正确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主动承担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责任,为推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养创造有利条件。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要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强大优势,构建非遗数字化文化馆,与时俱进,吸引更多群众的关注[5]。
首先,确定非遗数字平台的建设目标与执行方案。在信息化时代,非遗数字平台将是群众了解非遗文化的重要渠道,如果构建目标不科学,就无法从人民群众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如果执行方案缺乏实效性,就无法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那么就会降低非遗数字平台的实效性,制约非遗传承的步伐。为此,在平台建立之初,文化馆有关人员就需要通过分析与研究,确定建设目标,制定建设流程,确保数字平台可以成为提高非遗传承工作质量的重要力量。
其次,构建共享形式的信息资源库,确保与非遗传承工作有关的部门、人员实现信息共享,以便整合各部门资源,提高非遗传承的效果。
再次,构建网格化的保护与利用系统。在完成上述工作的过程中,文化馆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化非遗文化馆,确保非遗文化得到科学的保护,确保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非遗文化都能被科学传承。例如,某个地区的文化馆要想构建某种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平台,就需要相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从呈现形式、具体内容等方面,构建多个数据库,并对非遗资源进行科学的搜集、整理与保存,从而避免由于人为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信息错误、丢失等情况。
最后,强化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能。非遗数字平台的构建,需要较多信息专业人才的支撑。为了改善由于职工信息技能不佳而导致的非遗数字平台建设缓慢的情况,文化馆需要立足于实际,制定科学的信息技能培训方案,提升职工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提供较多的信息人才支持。
(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
完善的传承体系是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良好传承效果的关键[6]。它能指导文化馆工作人员按照正确的方式与流程开展搜集、整理等工作,从而减少由于操作不当而影响非遗传承工作正常开展的情况出现的次数。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主力,文化馆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对现阶段的非遗传承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找出薄弱环节,并积极探索改善的实践途径。
文化馆要做好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要借助于现有的工具,全面排查当地存在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并根据搜集到的数据资料,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确保不会遗漏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馆要拓展非遗传播方式,在做好民间传播的同时,还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做好官方的传播,以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逐渐融入基础教育中,对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熏陶与感染,促使他们深入认识非遗项目,为日后非遗传承工作的高效开展创造条件。文化馆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体系。针对部分非遗出现被破坏或是面临被破坏的危险情况,文化馆要启动紧急抢救与保护体系,确保非遗的安全性。针对抢救与保护非遗作品的专业人员较为缺乏的问题,文化馆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开展讲座等方式,强化工作人员的抢救技能与保护能力,确保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根据非遗项目的种类、损害程度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从而提高对濒临灭亡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为传承工作的科学开展做好准备。
文化馆要完善非遗传承人体系,通过自身的场地优势、群众基础优势等,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传播活动的必要场所与相关经费。针对每年在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中做过巨大贡献的人,文化馆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来强化他们在传承非遗项目中的成就感;要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比如将他们保护非遗项目的事迹写下来,发布到相关平台上,给予他们荣誉称号等,以此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支持。
(三)加强传承基地的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仅仅依靠理论传播是无法促使群众形成较强的传承意识的,为此文化馆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使群众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为他们日后加入传承队伍提供必要的支持[7]。
以剪纸艺术为例,文化馆可以在群众较多的地方开辟一处地方作为剪纸基地,通过在室内悬挂剪纸大师的作品,让前来参观的观众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文化馆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剪纸的种类、题材、大小等设置不同主题的观看区域,比如人物剪纸区域、风景画剪纸区域、动物剪纸区域等,以此来满足不同群众对剪纸艺术的需求。文化馆可以设置剪纸艺术体验馆,通过文字、影像等形式讲述剪纸艺术的起源、变化、传承成果等,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剪纸文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文化馆还可以聘请剪纸专家在现场传授剪纸技艺,让群众借助现场准备的剪刀、纸张等工具,通过跟随教师的讲解与指导来体会剪纸艺术的乐趣。文化馆还可以将优秀的剪纸作品贴在“学生作品”栏目中,供其他群众观看,以此来提高剪纸艺术的宣传效果。现阶段,短视频平台较多,工作人员还可以将学员学习剪纸艺术的情景、剪纸专家的讲课内容等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上,并根据粉丝的真实反馈,适当地调整推送内容。例如,粉丝比较喜欢学生进行创作的视频,有关人员不妨多发送一些这方面的视频资料,以便提高剪纸艺术宣传工作的实效性,使视频平台成为群众了解剪纸艺术的重要途径。如果本地旅游行业发展较好,文化馆还可以选择与当地的旅游局合作,将剪纸传承基地作为旅游项目之一,促使游客加深对剪纸艺术的了解,为日后形成良好的传承队伍创造有利条件。
(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岁月,其间,朝代的更迭、社会意识形成的变化等都没能阻止其发展、演变,最终深深扎根,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针对这样的文化,文化馆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应将其束之高阁成为群众不可接触的存在,而应该立足于时代特点,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以便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与文化作品,使其重获生机与活力。比如,故宫博物院所举办的灯光秀一经播出,就立刻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创作团队以故宫为载体,借助于先进的灯光技术,为人们呈现了一场无比精彩又具备较强文化内涵的灯光视觉盛宴。
其次,有许多非遗项目仅靠语言进行记录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手工艺、民间艺术文化等,文化馆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光盘制作;又或者将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资料编辑成册,然后进行出版。对于具备较大历史文化意义的非遗项目,相关人员还可以通过拍摄成话剧、电影等来提高非遗传播的效果。总之,文化馆要结合当地特色,善于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开发与利用,以便它们能以符合时代特色的面貌面对观众,从而获得较强的生命力[8]。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国家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文化馆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等措施,做好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以便能完成时代与国家所赋予的任务,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高璇.浅析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C]//增强活力 提升效能:2018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2018:304-307.
[2]杨志永.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协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01):127-128+130.
[3]王卓玛措.文化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分析[J].收藏与投资,2021,12(09):172-174.
[4]王芳.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戏剧之家,2021(19):197-198.
[5]康洪瑞.基层文化馆在保护传承当地非遗的功能作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5):90-91.
[6]罗上.地方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分析[J].艺术品鉴,2020(26):117-118.
[7]李建丽.论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2):29-30.
[8]张晓薇.文化馆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J].艺术品鉴,2018(0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