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从以往对物质层面的追求转变成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外出旅游则可以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旅游行业的活跃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催生了文旅演艺,促进文旅产业不断发展、更新。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业态——文旅演艺。文旅演艺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到如今,已取得丰富的发展成果。当然这一发展局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引导。当今文旅演艺可谓是遍地开花,百家齐鸣,梅帅元领衔制作的山水盛典系列、王潮歌的执导作品以及黄巧灵的千古情系列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各自特色。
20世纪80年代是文旅演艺的萌芽阶段,当时以非盈利化的行政接待型演艺为主;到20世纪90年代,文旅演艺逐渐朝市场方向转型,这一时期属于探索阶段,《中国百艺晚会》《宋城千古情》等演艺的推出开创了文旅演艺的新模式;2004年由梅帅元总策划,张艺谋、王潮歌、樊跃执导的《印象·刘三姐》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先河,此时文旅演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发展旅游演艺作为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这是首个促进文旅演艺发展的文件,对文旅演艺这一业态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全面系统引导,文旅演艺事业迎来新的机遇[1]。
文旅演艺的探索之路
近年来,中国文旅演艺的发展呈欣欣向荣、百花争艳之势。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创始人——梅帅元,秉承着“此山、此水、此人,在山水间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理念,带领团队创作了数十台经典的实景演出。该团队打造的文旅演艺作品是不可复制的,作为优质IP,其来源于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准确提炼和挖掘,通过艺术修饰后还原了那片山水间独特的经典魅力。不同于“印象”系列的演出打造,山水团队打造的文旅演出并非同一个系列,而是在纵向的时间跨度和横向的地理跨度上,构成了一个中国文化的全景[2]。梅帅元与其团队依托独特的山水风景打造出优秀实景演出作品如《印象·刘三姐》《天门狐仙》等。随着演出地点的变化,经过人为的改造美化,依托人造景观同样也可以打造出优秀的实景演出作品,如《文成公主》《大宋·东京梦华》等。地形的变化可以打造出行进式的实景演艺,如《桃花源记》《江清月近人》等。作为行业创始人,梅帅元所打造的山水系列实景演出,无疑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上演,使得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掀起一股文化实景演出特别是大型实景演出的浪潮。这极大地激活了国内的旅游市场[3]。
王潮歌被誉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女导演”,她所执导的“只有”系列实景演出、“印象”系列实景演出、“又见”系列实景演出遍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又见平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旅游演艺作品。其沉浸式的演出模式,让观众身临其境,演出灵活地调动观众的感官,使得演出更加真实和立体,观众也自动将感官体验转化为认知和情感的体验与交流,从而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包括近期打造的《只有河南》对河南当地历史人文的主题提炼和演出节奏以及观众情绪的合理把控都极为高明。大众评价她的作品“每一次都是新”。纵然如此,她的作品依然存在一些弊端——高投入,低回报。不可否认,王潮歌导演的作品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但在追求品质的同时也容易忽略运营的成本和收益的回报率。
黄巧玲的千古情系列——成本最优化的演艺快餐。这个系列的演出一直沿用的是同一个演出模式,如舞美上一直沿用大体相似的舞台布景,舞台两侧有三块LED屏,中间全息反射膜,舞台前区的水瀑布等。优点是能很好地控制投入成本,便于异地复制。缺点则是因为每场演出的形式、结构大致相同,观众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审美疲劳。如果不能在演出内容、技术、舞台设置等方面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就会使观众失去兴趣[4]。笔者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关于千古情系列演出的评价,其中有不少这样的声音存在,如“千古情系列演出只打卡一个地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每个地区都去看”,又如“确实是一生必看的演出,也很值得去看一下,但是我也不会去看第二次”等。这就说明,同质性的演艺作品在未来可能会被更具有差异性的作品替代,因为其不能满足观众知识需求的增长[5] ,也无法满足观众视觉审美需求。
除了中国本土知名导演外,国外一些优秀的团队也加入文旅演艺这一行列中。太阳马戏团的弗兰克·德贡在拉斯维加斯创作的第一部以水为元素的《O秀》,以及澳门大型水上会演《水舞间》等,创造了大型现场舞台节目中的商业奇迹。太阳马戏团的看家本领是马戏,其凭借对传统马戏表演的颠覆性诠释,以华丽并极具震撼的舞台表现力,囊括了包括艾美奖、斑比等在内的国际演艺界各项最高荣誉。在国内打造的如《汉秀》《傣秀》及其衍生团队打造的《X绮幻之境》,其精密周全的创作、制作、运营流程以及各种高科技设备的运用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笔者自幼习武,与母亲创办舞校后改为习舞,曾先后进修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及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2008年参与湖南张家界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编创工作后,开始随梅帅元老师在全国各地打造各类实景演艺项目。其间亦参加了万达、华谊等企业在苏州以及合肥等地的园区文旅项目创作及制作。从事文旅演艺导演工作至今已十余年,打造文旅演出项目二十余台,在创作、制作、排练以及运营等环节积累了一点经验,在此,做一些工作浅析供同行参考。
大型实景演艺之特性
所谓大型实景演艺项目最直观的就是一个“大”字,即项目投资体量大、观众容量大、演职人员规模大、演出场地面积大等。打造一台成功的实景演出作品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地利”对实景演出打造的第一步,即选址工作尤为重要。笔者曾跟随梅帅元老师去各地勘点,他选址向来很快,基本上第一眼就能判断出一个地方是否适合做大型演出场地,他把这种直觉本领叫做“气场感应”,选址时他曾经说过一句话:“选址选好了,演出就成功了一半。”可见选址对演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演出地点不但要有优美的自然或人造景观等主观条件,同时也要满足交通便利以及一定的密闭性等客观条件。以下笔者用曾经参与执导的实景项目来举证说明。
第一,在湖南张家界,笔者参与执导的第一台实景音乐剧,梅帅元老师将演出选址定在天门山风景区山门口内至天门山顶的整条峡谷,峡谷全长约5千米,海拔高差达1100米。此处景别纵深,能将几千米之外的天门山山洞清晰地纳入视觉范围内。高山峡谷为大环境,用奇、险、幽、静和巨大落差的自然的、空间的属性,呈现出环境的自然美和磅礴气势,为创造恢宏壮阔的艺术意境奠定基础[6]。虽然地形不够开阔,但舞美设计师严文龙巧妙地把山峦、峡谷、小溪与飞流直下的瀑布等景观,直接用于构成舞美效果的元素,构建了层层叠叠的民间村寨和狐狸仙境,使整个峡谷大场景立体地呈现于观众眼前。最终,创作团队凭借天门山不可多得的奇美山水,配以高科技的视觉特效手段,打造出了世界第一台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
第二,大型壮族神话山水实景剧《花山》的选址定在距离广西宁明花山岩画景区四百多米外的山谷里。演出场馆“花山时空剧场”总占地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表演区域宽110米,纵深93米。花山一带有很多岩崖,平整得像被斧子纵向劈开一样。该演出选址所在的这片岩崖有10000㎡,与花山岩画所在的那块崖壁相似,但比其更大更平整,是天赐的巨幕。笔者与舞美设计高广建老师一道以此崖壁为演出背景,结合观众席视角反复进行距离测量,感受崖壁可呈现的尺度,务求崖壁以最大视觉范围呈现岩画特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压迫感。两侧延伸制作巨大的榕树为路径及侧表演区,充分呈现出原始生态的村落环境,开凿出与自然景观融合的实景舞台。在如此良好的先天条件下,辅助以各类硬件设备、机械设备,可以增加演出的观赏性。如舞台正中心是一个大型的液压升降装置,最高能向上倾斜70°来完成演出中的高难度动作。全场安装各种灯光设备,以水、火、雾特效渲染出不同环境色调氛围,多层次展现丰富饱满的舞台张力。为了让投影画面布满整个10000㎡的岩崖,整场演出会动用16台投影设备。当多媒体投影和灯光打在这个天然巨幕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第三,建德新安江水温常年保持在14—17℃,形成了冬暖夏凉的气候格局,当清晨和夜晚来临时,江水和空气的温差会变大,从而形成新安江大坝到白沙桥之间一带特有的“白沙奇雾”。笔者与团队一道沿江上下游反复堪点,最终将演出选址定在江心仙雾缭绕的月亮岛上,并依据地形特点着眼于将游客观演参与度进一步提高,打造出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江清月近人》。该剧以月亮岛为天然舞台,岛上的花草树木为布景,加上大型机械、多媒体装置配以舞美特效等手段,无论是舞美效果、情境浸染还是观演体验,都别具一格。剧场最大机械装置在第五幕的演出区域,这里有一个大型高架喷涌水系统可以营造江面巨浪的场景,吊威亚的特技演员与梦幻唯美的多媒体投影融为一体,形成人影互动的表演。当水系统将水池里的水抽干后,会呈现出圆形的舞台,演员们可以在此进行之后的演出和谢幕。为了层次递进地去表达演出的主题,我们采用舞美机械及多媒体投影打造了五种不同形态的月亮融入剧情,并以岛上萦绕的雾气配以灯光、音效的渲染和使用舞美特效等技术手段营造古代战争的场面,让现场观众身临其境,体会难民们仓皇逃跑的心情。自然景观和人为技术手段恰到好处的配合,使得该剧演出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第四,实景演出除了可以依托自然风景外,人造的园林景观也同样可以作为实景演出的背景。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按照1:1的比例再现《清明上河图》的景观,用巧妙的创意将历史复活,使游客进入园区如同走进了一幅活动的历史画卷中,仿佛穿越时空一般,可谓“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大宋·东京梦华》的选址就在这一座充满宋代气息的主题公园里。舞台上场门九龙桥、鸣春坊和湖面上长长的廊桥构建出纵深感极强的舞台主背景,此处既是晚上实景演出的舞台,也是白天的商肆。宣和殿、宣德殿与水心榭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建筑长廊直至观众席,成为舞台的下场门。这些亭台楼榭、水系桥廊围绕观众席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实景舞台。2019年底,笔者对该演出进行复排、加强,主要升级灯光设备、舞美装置以及扩大主舞区面积,增加高流明多媒体投影设备,使得该演出的开端得以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去展现一幅立体清晰的清明上河图,其中引出八首宋词,讲述北宋王朝从兴盛到没落的历史。清明上河园景区和这一台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可以说是相辅相成,景区依靠该演出客流量大增,同时带动了景区的业态经济;而演出则依托景区的主题景观建筑构成宋代古典剧场,及整个园区人为打造出来的浓厚宋代氛围,成就了实景演出的票房。由此可见该演出是一个成功的旅游演艺案例。
第五,如果自然或人造景观都不具备地理优势,那该如何打造一台实景演出呢?目前正在建设当中的四川大英县的丝路奇幻城主题公园是一个综合性景区,除了各项游乐设施以外,其他的各国景观建筑分布较分散,无法成为演出集成背景。要打造单独收费的演出项目,对场地的密闭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选址在景区东面尽头三面环山的区域。但这个区域既没有奇特的自然景观,也没有宏伟的建筑作为依托,所以就需要依靠传统的舞美制作、现代的机械装置以及多媒体呈现等综合手段与自然山林景观进行有效的融合,形成丰富多变的大场景。如一条长达七百余米的巨型灯路串接起舞台前中后区多块建筑舞美景片,还有大型可翻转中心舞台系统及可升降摇摆的大型海盗船等机械装置。环山装置十三块巨型LED高清屏,舞台中区五百平米的大型可升降LED高清屏,四十余台高流明投影机覆盖舞台台面,结合上千台各式灯光设备分布于山谷各处,将人工舞美以及现代科技与自然山景有机结合,打造出一台场面宏大且多变的全球首台大型亲子音乐实景剧《丝路神灯》。
以上种种,均体现出良好的自然或人造景观基础对实景演出选址的重要性,这一步没做好,演出效果及品质就无法得到保证,演出投资与维护成本也会增加。同时,还需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及足够的土地可供自由开发,演出场地要有密闭性,不能受到来自居民区及其他游客或者公路交通灯光等干扰。比如湖北恩施大峡谷大型实景音乐剧《龙船调》,早期第一次选址是在它的主景区核心所在地,但因交通、土地开发的限制,被迫选在蜿蜒山路以外的洼地上。虽然该演出从打造出品至今,观众口碑上佳且大峡谷景区每年游客流量过百万,但因交通不便利,导致实景演出引流困难,使得票房一直上不去,至今仍在寻找解决方案。
大型实景演艺创作执行之重点
大型实景演出所需把控的各项环节种类繁多且量大,如演员配备及演出灯光、音响、多媒体、特效等各项设备还有服装、道具等。在执行实景演出的创意时要想合理使用资源,则需要花心思琢磨如何最大化利用资源并将其聚焦到各个环节的细节之处,以保证创意得到完美的呈现,保质保量地完成一台实景演出的打造。笔者在执导实景演出的过程比较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划分演员种类构成,控制好演员数量。大型实景演出的舞台场景大,观众的视野开阔,为了使演出的场面看起来丰富饱满,往往需要大量演员去支撑演出中的大场景。一台大型实景演出所需的演员数量少则两三百人,多则近千人。为有效节约后期运营成本,在保证演出质量的情况下,首先需要有效划分演员的构成,合理配置演员。其中,涉及主要角色演员、专业演员、业余演员甚至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群众演员等。比如,在中国第一台将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植入实景演出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中,笔者在专业院校提供的一众演员里挑选主要角色并对其加以训练,在前期预排和中期执排下保证重要舞段的演员数量及表演质量;为了控制好成本,合唱队演员则从非专业院校里成班选取;其余表演节点如放牛、举火把、灯笼道具等所需功能角色,则由群众演员去完成。也就是,用专业演员保质,业余及群演保量。当然,不同演出类型,所需求的演员数量和专业比重也不一样,如湖南常德大型溪流漫游实景演出《桃花源记》,则是在保证演出品质的前提下以大量的群演配上少量的专业主演,既节省了人力成本,也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演出独具特色的情景设计为该地农业生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此类创意设计与农业生态的结合互利是非常值得借鉴与发扬的。
第二,调配有限的演员资源,充分利用剧场空间营造大场景。为了保证良好的演出节奏,场景之间的衔接会非常紧凑,而演出过程往往是大场景接大场景的推进。如何运用有限的演员资源在合适的空间场景调度下使场面最大化,是演出进场走台时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大型壮族神话实景剧《花山》里有一段手持甘蔗道具的男女群舞,演员人数为60男60女,合计120人,这在一般室内剧场算是一个大型舞蹈场面,但在实景剧场70米直径的舞台空间里却很勉强。在这里,笔者选择观众席最前区的通道,用最显人数的横排调度方式入场然后进入舞段,在舞段高潮部分则以最快的调度方式让演员在观众席通道起舞,配合铺满全场的图案氛围灯光,使整个观众席都成为近距离演出的大场景。在谢幕场景中,将两百余名演员放在观众席,加上打榔道具与观众共舞,配合主舞台大型铜鼓投影特效与崖壁花山壁画动效呈现,一道将演出推向高潮。四川大英的大型实景音乐剧《丝路神灯》亦是如此。其中有一场“唐朝皇帝接见各国使臣”的场景,分配到这一场演出的演员总共就一百多人,如果放在主舞区,很难体现出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笔者将整个皇宫内景设在观众席,当皇家仪仗队、文武群臣以及各国使臣一一登场,在观众席最近端升起廊桥,各国使者才艺展示铺开,观众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唐皇接见各国使臣的独特气氛和盛大场景。舞台空间的场景调度和把控各有讲究,笔者在此以将观众席空间当作实景舞台调度运用作例,是因为现在旅游演艺的观众心态更放松,更喜欢主动参与到演出当中,并从中感受演出的独特魅力。当前各类沉浸式演出及剧本杀等近距离体验乃至参与的火爆已然证明这种形式广受欢迎。那么,传统旅游演艺的观演形式如何巧用空间提供多视点呈现,且兼顾观众的互动体验,是打造文旅演艺项目时需要多方考虑的重点之一。
第三,则是从大场景里善抓细节,处处讲究,保障演出品质。大型实景演出的呈现场景一般都很宏大,涉及工种多,导演工作面也随之变广,在演出相关各个环节的细节把控和讲究上,特别考验一名导演的工作能力。如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2020升级版,就要求在保留原有经典演出样式及色调基础上,合理运用新增多媒体效果呈现,让整场演出更加丰富。笔者聚焦于舞台台面的铺设材质,其既要耐用美观,又能成为极佳的多媒体投影介质,反复纠结于地垫灰度的色彩把控。如大型水面菊花台花瓣喷刷的荧光漆在黄绿色阶之间反复修改调整,以满足白天日光景观的舒适度及夜间灯光配合下的梦幻舞台呈现。又如“雨霖铃”的双人舞呈现,主要手段是主演区多媒体地面投影,一幅水墨山水画在表演中徐徐展开,画面之间黑白灰色彩的过渡,配合舞者动态如何深浅转换表达心境,到两人东西分离时画面随着演员步伐烟消云散,表现一场梦境呈现,为了经得起观者的推敲而反复修改调整。
以上所述,只是关于一台实景演出之中舞美专业这一项创制作的几个细小环节,至于其他创制作,如服装、道具、灯光、音响还有涉及演员表现的戏曲、舞蹈、武术、杂技等也有各自专业的讲究,限于篇幅,在此无法一一展开。由此可见,一台演出的打造需要导演与各专业团队相互借鉴学习和有效沟通,形成共同合力,才能保证演出品质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上。因此,笔者认为,在一个时间、资金、人力等方面都有所限制的环境中,尽最大努力去把控各种细节上的讲究而不随意将就,是一个艺术从业者的基本追求。
中小型演艺打造之切入点
文旅演艺,有大型户外演出,也有大型室内演出,更多的则是各类景区基于多种考虑所需要的中小型演艺项目。在场地、资金均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才能打造好中小型演出呢?在大型实景演出中,笔者的工作重点是从大场面里由面到点着眼细节下功夫,那么在中小型演出里,笔者则是由点到面,抓住一个个细小环节反复推敲,尽量把文章做大。所谓细小环节,它可以是一种表演方式,也可以是一种行为;可以是一件舞美装置,也可以是一件道具装置……
如笔者导演的湖北武汉黄陂木兰草原铁骑秀《花木兰·云中战歌》,其核心表现手段为马术。当时,全国已经出现好几个马战主题的演出,比如开封清明上河园《岳飞枪挑小梁王》和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大漠传奇》等,主要是一般性场面展示,要么是单人马术表演,要么是几个人和几匹马跑圈战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鉴于此,笔者在马术阵型冲刺变化、古代赛马时的驰骋与角逐以及炫技性马技表演基础上,结合更生动的故事线创作出步战和攻城战场面,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古代战争体系演区的呈现,同时以舞美特效、舞美道具以及现场布景相配合,只在一个跑马场里就把“花木兰替父从军、荣归故里”的故事鲜活地展现了出来,成为该景区里一个标志性的演出。
又如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景区里的中小型剧场演出——奇幻法术秀《惊天奇案》。在这个演区的呈现中,笔者则将舞美装置作为主要抓手。舞台使用了整片立体皮筋幕,结合多功能三折幕、墙体爬梯、进出门装置、破碎墙装置等,使演员可以与多媒体无缝融合于一体,在皮筋幕里自然流畅地反复进出返场,实现虚拟场景和现实场景的自由转换。多媒体视效与舞美机械装置的巧妙配合,增加了舞台的多元展现空间,让具有东方魔幻色彩的神奇法术秀在一个中小型剧场里得以灵动梦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再如,在排演开封清明上河园里的霓裳宋舞《菊美人·婀娜》时,笔者让菊花版画装置固定占据舞台两侧,舞台后方安置的则是可以升降的菊花版画装置。这些装置既可以用于晚上的演出,也可以作为白天清明上河园景区里的一处可游览景观。演出时,演员们在菊花版画升降台上展现身、手、肩、腰、腿,以最亲近而柔软的方式绽放宋代女子令人沉醉的神姿仙态之美。大面积的菊花版画作为演出舞美布景,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舞台上灯光和投影的渲染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诗人梦境中的美,让台下的游客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同样在开封清明上河园,笔者创排的皇家乐典《宋廷·梦乐》被安排到园区宣德殿二层小剧场内上演。开场时编磬敲响拉开演出序幕,场灯慢慢亮起,纱幕后面的编钟、编磬等古代乐器若隐若现;编钟乐队加上古代礼仪的包装延伸出宋代宫廷礼乐,乐队的演奏贯穿全场;乐声中同时穿插春、夏、冬三个季节场景的舞蹈演出,向观众展示宋代宫廷盛宴的神奇韵味,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来自宋代皇家乐队的独特魅力。这场演出,由一个个宋代礼仪动作衍生而来,也是笔者导演的成功小型演艺项目之一。
最后一个实例,是《神马奔袭》大型偶装户外巡游演出,主角“神马”为清明上河园斥巨资打造出来的一个大型机械装置。笔者利用其机械偶特性,在演出中把“神马”可以活动的关节最大程度地加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增加演出的观赏性。在这里,“神马”被拟人化,并加入传统操偶的表演,配以音乐和旁白表达偶各种情绪上的波动,从而塑造出一个丰满立体的角色形象,让故事合乎情理。该演出分为三幕,分别在早中晚三个不同的时间段以不同的方式上演,想要观看一个完整的演出,则需在景区里驻留一天,以此来增加游客的黏性。
以上所述中小型演出均设在园区内,或单独收费,或将观演票附加在园区套票中,可以灵活满足不同景区的不同运营需求。
总之,一名职业导演对作品的优化是永无止境的,对作品的责任感不会因为演出的规模大小而有所区别。当然,文旅演艺的创作方法各有不同,对大型演艺项目,笔者在执导过程中更追求场景的宏大叙事,同时也会聚焦细节,以大为主,以细节为辅,主次分明;对中小型演艺项目,则是从创作伊始就寻找到最合适的表现形式切入延展,再调配有限的资源进行个性打造,力求做到最好。广西著名编剧、导演张仁胜曾对笔者说过一句话:“一件事你投入了多少,在你的作品里都体现得明明白白。”无论什么规模的演出,也无论是从大到小,由面及点,还是从小到大,由点及面,笔者都全力以赴,都会反复进行创意优化、场面优化和细节优化。当把创意、制作、排练、合成等方方面面的“优化”坚持做到极致,所导演的演出作品自然而然就会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郭师绪.旅游演艺:文旅融合的“排头兵”[J].新产经,2019(05):86-88.
[2]肖雨竹.梅帅元的实景演出研究[J].名作欣赏,2012(26):63-65.
[3]张晓婷.旅游实景演出《天门狐仙》项目运作探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7.
[4]张文婧.宋城千古情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研究——基于顾客体验视角[J].西部皮革,2016,38(24):76.
[5]温家辉.旅游演艺的叙事特点——以《千古情》系列为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01):131-135.
[6]佘屿.浅析《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的艺术创意[J].音乐时空,2013(0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