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新媒体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员,我们要正确利用新媒体,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及时发现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而提升博物馆在公共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推动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过关于博物馆、互联网的论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创新,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新时代赋予博物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我们要加快推进博物馆文化传播,变革创新博物馆工作的思维理念,持续推进博物馆文化传播体制机制创新。
新媒体的出现对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新的传播媒介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开拓了新疆域。博物馆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有效利用新媒体,不断拓宽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打破博物馆公共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推广方式,全方位构建传播体系,为大众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的文化精品,增强博物馆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应正确理性拥抱新媒体
在中华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方面,博物馆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博物馆是知识构建、传播的公共机构,博物馆需要关注并正确理性地利用能触达广大公众的新媒体,传播博物馆文化知识,增进公众对博物馆文化的知识构建和知识学习能力。新媒体的出现为知识构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开辟了博物馆知识传播的新疆域,为博物馆知识构建和传播带来了变革的契机。博物馆需要以新媒体为载体,使多种传播类型融合并存,实现有针对性和广泛性的文化传播,使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覆盖面更广,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公共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但它确实给博物馆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们要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看待它。目前,它已经在博物馆藏品展示、情景体验、文化教育、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博物馆藏品展示为例,由于博物馆藏品展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公众只能透过展柜进行观望,还有大量藏品受保藏标准影响,不能在展柜中进行长时间展示,公众很难简单通过观看文物获取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借助新媒体,不仅能为公共文化传播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能够触达更多的人群中,提升公共文化传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新媒体技术能将藏品信息多元化呈现出来,突破传统藏品图片和文字的补充说明方法的桎梏,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博物馆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多元化的信息沟通渠道,用“大众化”的传播语言和风格做好公共文化传播工作,让公众更容易接受和吸收。其互动性特点还能够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博物馆工作人员,既让博物馆了解到公众所需,为其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保障,又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要发展方向
新媒体环境给博物馆传统传播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博物馆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对公共文化传播工作进行不断创新,构建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以彰显博物馆公共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进步。
(一)智能化发展方向
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为信息共享,博物馆在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对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之前单一的“虚拟博物馆”到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服务、沉浸式体验等各种“颠覆性技术”的全方位进入,通过信息技术强大的储存、分析和发布功能,让博物馆各类信息和数据得以保存、保护、使用,直至实现博物馆的智能化。诸多数字技术的影响会延伸到博物馆文化传播层面,创造一种全新的与公众对话的模式,让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渠道从单一或数个渠道变成全渠道。近年来,新媒体与博物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突破了博物馆公共文化传播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让公众在博物馆公共文化传播中能够获得良好的观感和体验,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效果,真正实现新媒体技术对博物馆公共文化传播工作的全面创新。
(二)交互式发展方向
交互式传播简言之就是使事物之间形成信息反馈作用的传播形式。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公共文化传播职责范围不仅仅体现在将藏品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在公众眼前,更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创建互动体验的文化传播体系,以此来吸引公众的目光,调动公众的参与性,让公众在互动体验中对藏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产生共鸣,使公众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公众既是博物馆传播新生态中的接受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博物馆不再是传播内容唯一的控制者、输出者,内容的生成和传播表现出去中心化、平等、参与、协同和多元包容的特点。此外,在交互式体验过程中,还要加强博物馆的文化教育职责,从而切实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综合效能。
(三)移动型发展方向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在公共文化传播中受到技术创新的影响,其整体功能逐渐向移动终端转移。面对新态势,博物馆既要以生产优质内容为根本,又要以新媒体技术的展陈优势和传播拓展为重点。为了加强公共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博物馆应将其文化传播功能向大众的实际生活方面拓展,借助微博、微信、头条号、哔哩哔哩等平台,提高文化传播功能的趣味性,将文化传播工作与公众的文化需求进行有机结合,依托新媒体技术为公众提供符合其个性需求的服务。另外,要根据公众的需求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公众能主动从博物馆搭建的平台中获取相关的文化信息,彰显博物馆公共文化传播的价值,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要突破储藏环境、展陈能力、运行模式、团队构成等限制,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智慧博物馆,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交互与文化传播路径。智慧博物馆建设主要是要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博物馆资源进行充分整合,让公众能随时随地获取藏品背后的深层信息,进而感受藏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借助数字虚拟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使公众从视觉上静态的欣赏变为多感官动态的体验。另外,数字时代博物馆的展陈应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维度,不仅要利用三维技术将藏品进行实际比例相同、形态逼真的虚拟展品展示,通过视频媒介细致地展示藏品,让藏品的各种特征以活灵活现的形态出现在公众眼前,增加公众参与的趣味性;还可以根据公众的心理需求,模拟出特殊历史场景或遗迹,不局限于三维,可以是多维的、生长的、贯通的形态,使公众能进行情景式体验学习和情景式体验观赏,从而有效提高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打破公众对博物馆刻板、无趣的印象。博物馆要以公众为中心,借助新媒体技术,营造新的数字人文环境,探索出一条更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促进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二)基于智识教育的文化传播途径
智识教育具有整合色彩,指的是经过思考和判断所获得的真正知识,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所获取的知识处于表层,难以进行深度的把控和合理化、创新化的运用。博物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文物藏品展览的文字介绍、图片和视频放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博物馆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梳理、关联、重构、分析,并借助新媒体技术将博物馆中的公共文化资源通过多元化的平台展示出来,使博物馆的公共文化传播更进一步。博物馆对公众的影响也不能仅浮于表面,而是要通过文化传播提高公众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公众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新媒体时代下,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要增强自身对社会公共文化传播职能的认识,意识到自身在社会教育方面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功能向学校拓展,把博物馆文化传播教育与学校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同时也可以和学校合作开展亲子活动、特殊节日的展览活动等,为我国教育事业和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基于娱乐休闲与社交需求的文化传播途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在公共文化传播工作中要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和获取渠道,从而整合网络平台,应用新媒体技术,使文化传播工作达到最优化。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头条号、哔哩哔哩等平台是最为方便快捷,也是受众最常使用的信息沟通渠道之一,人们日常会习惯性地“逛逛微博、看看微信、刷刷短视频”。博物馆开通官方新媒体账号来开展文化传播工作是大势所趋。
建立博物馆新媒体运营平台没有难度,但是要想经营好,使其履行好公共文化传播职能就不简单。首先,要精心经营和策划,内容更新要及时有效。通过微博、微信发布的内容要经过深思熟虑,发布之前要确定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和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预判发布内容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避免产生负面新闻对博物馆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微博、微信发布的内容可以进行信息分类、归纳、整合,要注重条理性,便于读者有针对性地阅读。其次,强化新媒体运营团队的建设。一个新媒体平台能够高效运转,背后一定有一支有能力、有集体意识的工作团队。这支团队的工作不仅包括发布高质量的内容,还要做好交流平台的维护工作,工作团队要做到合理分工,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优势,从而保证平台正常高效地运行。另外,要把握好公众上网的时间规律,在合适的时间发布信息,以提高发布内容的点击率和发帖回帖量。再次,博物馆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定期举办文化传播相关活动,如有奖知识问答,这是十分简单且有效的吸引公众参与的形式,不仅能使公众了解藏品信息,还有效履行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传播职能。最后,要增加信息来源的渠道,这就需要各部门之间积极配合,达成共识。同时,对公众在微博、微信平台提出的问题或建议,博物馆工作人员要进行及时互动,打破单向信息的传递,实现双向信息的沟通,从而形成公众与博物馆知识共建的新型关系。在微博、微信、哔哩哔哩平台中对文物进行与时俱进的解读和说明,公众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中观看、评论、转发信息,既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影响。新媒体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最大的意义就是为公众参与博物馆建构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搭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知识交互平台。
(四)基于IP及多种衍生技术的文化传播途径
新媒体时代,知识产权(IP)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博物馆要加强对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使其成为博物馆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博物馆可以与互联网相关行业进行合作,在云计算、新媒体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掌握公众所关注的文化热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发博物馆的文化产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博物馆在进行公共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对运营方式有科学合理的安排,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化传播模式,实现博物馆文化资源影响的最大化。博物馆要充分挖掘馆藏文物所蕴藏的文化内容和历史内涵,积极研发兼具普及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创意性的文化产品。
比如,近些年大火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就是利用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将博物馆文化资源与商品进行有机融合。新媒体时代下,传播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响力,传播能力越强,就越能快速有效地将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推广出去。因此,博物馆要和有关机构设计和开发文创产品,利用文创产品吸引不同年龄层对博物馆的关注,这是博物馆进行公共文化传播有效且必要的方式。优秀的文创产品是博物馆进行公共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很多博物馆文创产品让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比如,故宫的佛珠耳机、清代卫兵官帽书签、太和殿脊兽跳棋等,设计精巧又实用,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方方面面,俘获了众多消费者的心。中国国家博物馆2020年推出的“长乐未央手绳”首饰,凭借东方美学与吉祥观念的融合备受好评。河南博物院另辟蹊径,上线考古盲盒体验式产品,开盒一把洛阳铲,“考古挖掘”中既有神秘感,又能在动手中学到知识,极大提高了公众的兴趣和参与度。苏州博物馆2020年上线的《博物馆里的通识课·贝聿铭的建筑密码》解谜立体书,将解谜游戏与立体书相结合,让读者近距离感受建筑大师的精妙设计,该立体书既拥有一般科普类书籍传播知识的功能,又将解谜游戏融入其中。2021年山西博物院推出的以“镇馆之宝”鸟尊为造型的雪糕成为爆款,又为中国“舌尖文创”再添新色。由此可见,博物馆文创产品已然成为博物馆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博物馆文创产品在推进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贡献了极大的力量,并有效地促进了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的扩展与延伸。基于此,博物馆更要积极研发、生产能够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和品位的高质量文创产品,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赋予传统文化更强劲的生命力,也让公众在使用文创产品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人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公共文化传播工作中的优势的认识,正视其在公共文化传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促进公共文化传播的模式,以扩大博物馆公共文化传播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博物馆不能单一地以技术为胜,要深挖文物背后的内涵,明晰自身特色,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博物馆和公众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文化传播新生态。
参考文献
[1]宋向光.社交媒体博物馆知识传播模式与传播生态谈[J].博物院,2021(02):6-10.
[2]顾婧,何琦隽.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博物馆教育传播效果:基于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实证研究[J].博物馆管理,2021(02):65-77.
[3]宋耀文.多元和包容——“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2):277-278.
[4]唐柳青.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对外宣传的策略探讨[J].采写编,2020(02):181-182.
[5]程希.新媒体时代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现状分析——以湖北省博物馆文化发展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19(06):83-86.
[6]龚宁.浅析微信公众号在文博单位公共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以“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9):23-24.
[7]罗向军.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解读.东南文化.2017(04):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