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广大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人们的保健意识明显增强,愈发注重提高生命质量,并希望加强体育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与此同时,我国提出了全民健身的口号,各地也掀起了民众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热潮,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体育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支持,很多人甚至不了解民俗体育,也就无法谈及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这导致民俗体育文化在新时代面临断层的困境。鉴于此,将目光聚焦于民俗体育文化,对其发展情况进行论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严谨科学且行之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希望民俗体育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不断传承与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逐步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为人们强身健体,开展体育运动提供了重要支持。它们并非只是带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而是新时代下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民俗体育文化在保护与传承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需要高度关注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秉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探寻推动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
民俗体育文化的含义
民俗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传递、演变为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民俗体育文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采取多样措施保护与传承民俗体育文化,不仅能够大力改善其岌岌可危的生存环境,也有利于实现文化振兴,增强国民文化自信。
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困境
民俗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日渐恶化
民俗体育文化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多方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其发源地多以村寨、村落为主,这也导致其交流与传播渠道受到限制,不利于民俗体育文化在新时代下得到关注、保护与传承。如今,很多村落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大部分年轻人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务工、求学、谋生,使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人锐减,传承力量也日益减弱。这使民俗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日渐恶化的同时,其传承与发展也面临困境。
民俗体育文化认知度低,影响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俗体育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但是,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缺乏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与了解,甚至没有正式接触过民俗体育活动,导致民俗体育活动的影响力较小,这不利于其在民众中的普及与发展。
传承人匮乏且老龄化问题严重,导致文化传承断裂
在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承担文化保护与传承责任的人主要以老人为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难以将掌握的技艺文化全面系统地传授给下一代人。与此同时,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关注,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热情不高,甚至有些年轻人对此比较排斥,导致民俗体育文化面临传承断层的困境。
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做好资金、宣传及政策保障
任何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都高度依赖于政府支持,均需以政策为引领、以资金为保障进行创新与发展。所以,在保护与传承民俗体育文化事业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首先要从思想层面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弘扬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别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入手,给予民俗体育文化事业大力支持,增强民俗体育文化力量,促使其在新时代大放异彩,重新焕发活力。
第一,多渠道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要想引发人们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关注,首先需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即通过发放传单、设置广告牌、制作与投放短视频等多种途径全面推广民俗体育文化,以民俗节日为契机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增进人们对此类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激发人们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热情,并使其在活动中深切地感受民俗体育运动的乐趣和魅力,从而主动接触与了解民俗体育文化,自觉肩负起保护与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使命。
第二,加大资金支持,夯实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经济保障。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及文化传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大型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较多的人力等,在此方面,民间公益性组织难以承担相关的费用[1]。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支持,比如创建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开展民俗体育活动,购买体育用品和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等,为推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
第三,制定政策制度,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无论是在保护民俗体育文化方面,还是在弘扬民俗体育文化方面,政府部门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政府部门应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严谨科学的发展规划,通过出台政策文件的形式对体育与文化等各相关部门需要承担的责任、履行的职能进行明确划分,督促他们深入挖掘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鼓励民间组织加强交流、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开设学校民俗体育文化课程,建构学校民俗体育文化知识体系
学校是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路径,其在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相关部门在保护与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以学校教育为切入点,开设学校民俗体育文化课程,建构学校民俗体育文化知识体系,秉承“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思想和推广理念,培养民俗体育文化爱好者,鼓励他们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列中。
第一,各地民俗体育学会组织或专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应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加强与教育部门、学校的深入沟通,就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展开深入讨论,最好能够在各方协同合作的基础上编订专业科学的教材,为学校开设民俗体育文化课程、组织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传播活动稳步有序地开展[2]。
第二,学校负责人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前提,以弘扬当地民俗体育文化为己任,将当地极富特色且民众比较感兴趣的民俗体育项目灵活巧妙地融入当地大中小学选修课中,并根据课程性质、学生需求进行弹性排课,鼓励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深入了解民俗体育文化。
第三,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学习理念。一方面,要积极贯彻“请进来”思想,即学校邀请专家、精英、体育运动员、民间体育协会等相关人员或者机构通过开设讲座、集中授课等多种方式向学生讲授关于民俗体育文化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深入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保护与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使命感。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前往专业机构或者社团进行观摩和学习,促使其在参与场地活动的过程中点燃学习热情。
第四,科学编列预算,完善体育器材设施。学校在开设民俗体育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要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性质、内容,及时更新并不断完善体育器材设施,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充足的器材支持,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观赏性[3]。与此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民俗体育竞赛、表演及展览活动,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展现个人体育才能提供舞台,制定公平合理的比赛、观摩、评比制度,实施奖励机制,营造“人人参与体育活动,人人传承体育文化”的良好氛围。
积极开发优势资源,丰富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形式
各地在保护和弘扬民俗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当地优势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丰富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需要以民众需求爱好为导向,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促使更多人参与民俗体育活动,对民俗体育文化产生兴趣,进而更好地传承民俗体育文化。
首先,挖掘当地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优势,而资源是孕育和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基础。所以,各地要以资源为切入点推动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加强对当地优势资源、特色资源的挖掘,在兼顾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为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大力支持,继而有效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4]。
其次,丰富文化活动形式,激发民众的活动参与热情。在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地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打造集水上休闲、运动、娱乐、观光、海滨度假等于一体的民俗体育旅游胜地,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创新民俗体育项目,以民俗节日为依托组织民俗体育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民俗体育赛事,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民俗体育活动。
重视人才培养,壮大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力量
在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民俗体育文化艺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各地普遍面临着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力量不足、传承人断层等困境。所以,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壮大文化传承队伍,在不断壮大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力量的基础上,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5]。
第一,多措施保护现有艺人,夯实文化传承基础。当前,在民俗体育文化现有艺人中,很少有人能够全身心地致力于传统文化的钻研、保护与传承,但是他们在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力量。所以,需要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艺人的重点关注和全面保护。比如,当地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确保他们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从而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承和弘扬包括民俗体育文化在内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创建师资培养机构,培养大批专业的民俗体育文化指导员。一方面要将民俗体育打造为少数竞技天才及多数观众的追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将其确立为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普通体育运动项目,从而使其蓬勃发展。而这离不开专业体育师资及指导员的支持。我国体育协会或者文化部门等要重视师资培养,通过创设师资培养机构等相关方式规范系统地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民俗体育指导员,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使其深入理解最新相关政策及精神,革新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思想,使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模式与时俱进;同时,促进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的突破性提升,避免民俗体育文化因师资力量不足而断层。
第三,构建并完善传承人层级管理制度,健全传承人激励机制。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在选定省级、市级、县级、乡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育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根据传承人的数量、专长、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制定科学合理且规范可行的传承人层级管理制度,明确传承人需要履行的责任、肩负的使命[6]。另一方面,实施传承人激励机制,即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传承人层级管理制度及国家最新政策,编制一套完善严谨的考核机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传承人在保护与弘扬民俗体育文化方面的实际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考评,考核结果直接与其薪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挂钩,以激发他们的传承热情,促使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在国际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现代文明高度繁荣的今天,我们需要加强对包括民俗体育文化等在内的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做好资金、宣传及政策保障;开设学校民俗体育文化课程,建构学校民俗体育文化知识体系;积极开发优势资源,丰富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力量等一系列举措推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携手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充分展现其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夏开,洪邦辉.消解与重塑:非物质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以贵州德江“炸龙”为个案[J].武术研究,2021,6(11):99-103.
[2]艾康,刘少英,张秋实.海南民族地区乡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路径——评《民俗体育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10):2167-2168.
[3]罗强.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评《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林产工业,2020,57(12):138.
[4]郭敏进.古村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西部旅游,2022(04):18-20.
[5]年君义,吴松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J].湖北体育科技,2022,41(01):37-40.
[6]李菊花,邓万里.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贵州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体育科技,2021,42(0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