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海历史悠久,粤港澳大湾区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虽然近年来得到一定的开发利用,但对其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价值的转化不够充分,还有更多文化内涵的发掘空间。这就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文旅产品。现结合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穗港澳三城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质,探索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以增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文化认同,促进人文湾区建设。
研究背景与意义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空间和宝贵财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以海洋为纽带的全球合作日益紧密,为共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的粤港澳大湾区应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其中穗港澳三城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紧密,人文交流密切,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窗口。此外,穗港澳三城有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并加大对其的保护和宣传力度,能够唤醒公众的海洋文化意识,提升公众自豪感和幸福感,坚定文化自信。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共建人文湾区,“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研究保护和弘扬穗港澳三城的海洋文化有助于增强港澳人民的文化认同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建设,推动人文湾区建设。
城市的文化特质是在漫长的历史中演进形成的,穗港澳位于大湾区,同属珠江流域,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在海洋文化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点。从物质文化遗产层面来看,穗港澳三城都有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文物、古船、宗教寺庙场所、港口码头灯塔及海防遗址等物质因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来看,三城的先民在漫长的航海史中形成了下海经商的商业文化、独特的渔文化、海洋民俗文化、妈祖文化及海洋艺术等非物质文化。传统的民俗风情、奇特的外来文化与富有冒险精神的海洋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使这三座城市的人民具有开拓性、进取性、崇商性、务实性、冒险性、创新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特质。
穗港澳三城海洋文化遗产现状
曲金良等学者对海洋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类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曲金良(2012)认为我国的海洋文化遗产可分为海洋历史文化遗产、海洋自然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类海洋自然文化遗产主要是地质和环境变化的自然造物。第二类海洋历史文化遗产是海洋文化遗产的主要成分,其具体形态主要有古港口、古船、古航线、古海塘、古渔村、古集镇、古灶户和古盐场、海防、海战遗迹和历史事件发生地遗址、民间信仰与宗教遗址、贝丘文化遗址。第三类口头与非物质的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是在人们口头流传的民间文艺和靠着传承者传承的技能、才艺等文化遗产。
本章着重从第二类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和第三类口头与非物质的无形文化遗产的具体形态来梳理穗港澳三城已被录入文化遗产名录的具有代表性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洋历史文化遗产
根据海洋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形态,笔者整理了穗港澳三地现有的已被纳入当地非遗名录的海洋历史文化遗址情况(见表1)。其中广州8个,香港4个,澳门2个,涵盖了包含海洋文化因素的考古遗存、宗教文化史迹、港口码头史迹和海防文化史迹四大类文化遗址类别。
表1 穗港澳三城具有代表性的海洋历史文化遗址一览表(截至2022年2月18日)
历史文化遗址类别
遗址名称
特征
地点
包含海洋文化因素的考古遗存
南越国宫署遗址
秦汉开始海外交通贸易的直接物证
广州
南越文王墓
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汉代石室彩画墓
广州
大浪湾石刻
香港沿海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石刻
香港
宗教文化史迹
光孝寺
岭南第一古刹,见证佛教沿海路传入中国
广州
怀圣寺与光塔
中国最早兴建的清真寺,见证伊斯兰教沿海路传入中国
广州
清真先贤古墓
广州对外交往的见证
广州
铜锣湾天后庙
香港清朝建筑,供奉妈祖
香港
妈阁庙
澳门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迹,供奉妈祖
澳门
港口码头史迹
南海神庙
古代皇家祭祀海神的场所,广州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标志
广州
明清古码头
广州海外贸易重要遗址
广州
广州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
南粤古驿道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的标志
广州
佛头洲税关遗址
香港法定古迹
香港
海防文化史迹
九龙寨城
宋朝香港防御外敌据点
香港
东望洋炮台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其中一个历史建筑
澳门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口头与非物质的无形文化遗产的具体形态,笔者整理了穗港澳三地已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况(见表2),其中妈祖信俗是穗港澳三地共有的非遗项目。每年天后诞之际,穗港澳三城的天后宫或妈祖庙都有渔民和陆上居民自发组织盛大的妈祖祭典仪式,如广州的飘色、香港澳门的特色海上巡游。广州和香港两地都有规模较大、影响范围广的端午赛龙舟活动。
表2 穗港澳与传统海洋文化相关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览表(截至2022年2月18日)
文化类别
项目名称
特征
地点
渔家民俗文化
赛龙舟(扒龙舟)
与端午节相联系的水乡民俗
广州(天河区、荔湾区、海珠区、番禺区、增城区、黄埔区)
赛龙艇
南沙区沙田文化、渔业文化及水文化的集中体现
广州(南沙区)
渔家民俗文化
飘色(番禺水色)
水上戏剧表演与本地民间信仰结合的一种迎神赛会活动
广州(番禺区)
水乡婚俗
包括咸水歌表演、花艇迎亲等水乡特色
广州(南沙区)
沙亭龙船乸崇拜
展示了番禺早期文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
广州(番禺区)
海洋传统工艺制作文化
上漖龙舟制作技艺
广州最大、最古老的龙舟制作基地,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是珠三角地区龙舟制作的行业龙头
广州(番禺区)
海洋宗教与民间信仰文化
妈祖信俗(龙潭村天后诞)
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后诞特色巡游
广州(海珠区)
波罗诞
现今我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
广州(黄埔区)
妈祖信俗潭山飘色
天后、洪圣公特色巡游
广州(番禺区)
妈祖祭典(香港天后诞)
香港渔民祈祷出海平安的祭祀活动
香港
妈祖祭典(澳门天后诞)
祭祀天后的宗教活动
澳门
大澳端午龙舟游涌
拥有百年历史的端午节游神祭祀活动
香港(大澳村)
海洋艺术文化
咸水歌
以粤方言演唱,又称“白话渔歌”
广州(海珠区)
鳌鱼舞
鱼灯舞的一种
广州(番禺区)
水族舞
以鱼虾蟹蚌为主体的水族舞,祈求风调雨顺
广州(从化区)
海洋饮食文化
波罗粽制作技艺
南海神庙周边农村为庆祝波罗诞而制作的独特美食
广州(黄埔区)
大湾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路径分析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穗港澳三城有非常丰厚的海洋文化历史沉淀,具备明显的优势和潜力。我们需要对穗港澳三城相关文物和文化史迹的展示现状进行总结,充分挖掘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梳理和利用海洋文化遗产,传承三城历史悠久的商贸文化,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同时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其展示水平,从多方面来彰显三城的文化形象,扩大海洋文化遗产对市民和游客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本章提出的保护利用路径是在加大调研普查工作力度的基础上,推进大湾区内部城市合作的协调机制,深挖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依靠科技力量推进穗港澳三城博物馆及文旅品牌的建设。
启动大湾区海洋文化遗产的调研工作,系统实施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覆盖区域广,表1和表2展示了穗港澳三城现有海洋文化遗址、相关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况。目前大湾区内对海洋文化遗产的研究仅限于已发现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还需要进一步在大湾区范围内开展对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入调研,掌握海洋文化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并研究其内在价值。在全面把握海洋文化遗产情况的基础上,树立整体保护的理念,将大湾区海洋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全面系统地做好遗产保护的规划工作。
推进城市合作,构建湾区内部协调机制,打造海洋文化遗产旅游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文化旅游协同保护工作需要统筹规划,考虑海洋文化资源的互补性,减小保护阻力。还可以考虑成立粤港澳海洋文化合作组织协调机构,探索特色旅游线路,打造湾区海洋文化遗产旅游平台。首先,大湾区内部各城市要强化协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监管协作体系建设,加强沟通协调,不断优化在旅游签证政策方面的工作机制。其次,积极探索建设三城博物馆大数据中心,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接其他城市的文物资源大数据,汇聚各个博物馆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资源管理、共享和利用,创新合作模式,搭建非遗联合展示平台,提升大湾区博物馆运营和管理水平。再次,加强湾区非遗协同保护专门性法律建设,创新机制方法,依靠新技术、新手段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最后,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丰富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文旅品牌建设重点
首先,在摸清大湾区海洋资源情况分布的基础上,明确文旅品牌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推进博物馆建设。第一,鼓励支持穗港澳三城建设以海洋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建设一批大湾区青少年的游学基地。第二,鼓励三城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合作策展、交流办展,举办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精品展览,全面展示三城丰厚的海洋文化底蕴,讲好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打造集知识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展馆,使其成为“读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窗口。第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遗产,盘活文物资源,激活文物价值,坚持高质量发展和价值引领,推出弘扬时代精神的高质量文创产品。对有代表性的文物资源进行再开发,将海洋文化与动漫、游戏、设计等行业相融合,通过文创产品表现出来,促进数字文创产业发展,让文物“活”起来。
其次,明确文旅品牌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开发海洋文化旅游专线和产品。旅游合作更能避开政治意识形态差异,克服地缘政治影响,易于达成共识,推动文化融合。第一,开发整合城市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精品文化旅游专线。要想推出大湾区内有影响力的文旅专线,就需要针对游客的构成情况和消费层次等情况进行分析,着重展示穗港澳三城海洋文化遗产特色区域,比如打造黄埔、南沙、香港大澳等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区,提升沿线城市、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促进大湾区旅游业共同发展。第二,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和外延,发展海洋竞技体育和海洋健身体育,包括龙舟比赛、海上帆船、摩托艇、划船、动力伞、沙滩足球和沙滩排球等竞技体育和水上健身运动。推广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旅游,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文化资源,开拓广东与东南亚一带的旅游市场,发展游艇、邮轮等休闲旅游业,打造旅游品牌,通过旅游业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表3整理列举现有海洋文化旅游的产品类型和特质,可整合表中产品类型,探索更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线路。
表 3 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类型及特征
序号
旅游产品类型
特征
主要旅游产品举例
1
海洋观光旅游
欣赏独特的自然风光
海上、海底、海岸带观光
2
海洋休闲度假
疗养健身类
邮轮游艇、日光浴、SPA、海钓、潜水、海上帆船、摩托艇、动力伞、沙滩排球、沙滩足球
3
海洋文化节庆
依托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搭建推广海洋文化的平台
妈祖文化旅游节、海洋文化旅游节、国际龙舟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
4
海洋专项特种游
借助对海洋极限运动的喜爱
潜艇、海底探险
6
陆地海洋场馆、博物馆游
具有人工性、虚拟性等特征
海洋馆、海洋主题公园、海洋博物馆
7
海洋历史古迹文遗游
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感
海丝遗址、古港码头遗址游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利用,是深化湾区文化共同体理念,加强国家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应该结合国家“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分工合作的联动机制。香港和澳门拥有宽松的政治环境、开放的市场和良好的对外基础,能又快又好地与国际接轨,而内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则在于政府能高效整合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相互借鉴才能谋求共赢。广州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海洋文化的窗口,为充当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奠定坚实文化基础。21世纪,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保护和弘扬穗港澳三城的历史文化遗产,续写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与传奇。
参考文献
[1]黄启臣.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发祥地[J].广东蚕业,2002(01):44-45.
[2]莫金鸣,刘耀.浅谈深港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02):122-128.
[3]曲金良.海洋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