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提出做好做足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四篇文章”,培育经济新动能。现聚焦“文旅经济”,基于泉州古城旅游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泉州文旅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农信服务助力文旅经济发展的举措,以期为泉州打造“海丝名城、品质泉州”提供参考。
泉州古城旅游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亮点在古城、厚度在山海、空间在生态连绵带”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推动一批省、市重点旅游项目,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优化服务。其中,将泉州古城作为泉州文化旅游的亮点和核心进行打造,加大古城保护和开发力度,推动古城旅游快速发展,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好古城文旅规划和资源保护
《泉州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以泉州古城为核心,全力推进“一城两带六集群”建设。泉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古城主中心,重点打造古城活态传承的典范。”2019年12月,闽南文化生态区获评国家级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作为闽南文化生态核心区域,曾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古城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也为古城旅游发展助力赋能。
培育古城文旅多元业态
一是激活泉州古城文旅业态创新发展。成立文旅集团,市区两级文旅集团注资成立泉州泛文旅产业基金,对泉州古城进行高起点整体运营和文化商业再造,打造“东亚之窗”文创园、西街“行舍”、大寺逅精品酒店、西街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新业态。二是活化利用工业遗存。利用旧工业厂房建筑,通过保留、改造、新建、装修、装饰,注入新产业元素,打造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刺桐时代村、觅鲤、小西埕等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三是鼓励发展数字文创。以智慧旅游、文创手游、动漫游戏、音乐艺术等为主要内容,重点打造3个实体平台和3个线上平台,成功吸引195家文创企业入驻,产值近10亿,带动就业2万多人。四是开发创新旅游商品。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连续多年举办“润物无声”文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聚焦古城,研发一批具有泉州特色的非遗传承、文创旅游商品,推动文旅消费进街区、进景区、进园区,开展文创集市,推动文创旅游商品和购物旅游发展。五是积极推动夜间经济。积极发展夜间观光、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业态,引导各个街区、文创园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夜间娱乐、演出等文旅项目,吸引游客在古城过夜消费。泉州市西街东段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六是鼓励发展影视产业。2021年泉州出台了《泉州市关于扶持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影视企业落地落户,力图通过影视产业带动泉州古城文旅经济发展。
营造古城文旅良好环境
一是实施城市改造提升工程。泉州市实施金鱼巷微改造、中山路中路综合提升以及29条背街小巷综合提升工程。其中金鱼巷微改造工程和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被住建部评为全国示范案例,分别获中国建筑学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一等奖和二等奖,并逐渐发展成为泉州旅游新的网红打卡点以及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和空间。二是完善旅游公共设施。泉州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交通标识、旅游厕所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设置古城主要景区交通导览指示牌和停车诱导屏;建设西街游客服务中心,满足游客咨询、导游、旅游商品、网红打卡等多种需求。三是构建多彩交通体系。针对古城街巷多和“主客共享”的特点,构建“公交+慢行”多彩交通体系。常规公交“小蓝”、社区巴士“小白”、三轮车“小红”、公共自行车“小黄”,可以满足游客体验不同的出行需求。四是提升住宿接待能力。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出台《鲤城区促进民宿规范发展实施意见(试行)》,积极培育一批优质民宿企业。据统计,泉州古城辖区现共有星级酒店3家,精品酒店78家,民宿69家,客房6247间。五是提高讲解服务水平。目前,泉州市已举办了十届古城讲解员培训,累计培训学员2000多人,其中200多人受聘组成古城讲解志愿服务队伍,累计提供志愿讲解服务近500次,服务对象达9800多人次。六是打造古城旅游智慧平台。泉州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内容,强化数字赋能,积极推进数据汇聚,打造“智慧鲤游”等平台,为游客提供智能导航、行程规划、线路查询等智慧旅游基础服务。
开展古城文旅品牌营销宣传
泉州为打响“泉州古城”形象品牌,以打造“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为目标,把焦点、流量、人气引入古城,通过新媒体营销提升泉州古城的曝光度和关注度,打造“主客共享”“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古城。2016年起,由泉州农商银行冠名连续举办了4届古城徒步穿越活动,举办了11场“润物无声”展览,吸引了一大批“80”后、“90”后青年以及30多个年轻文创团队来古城开展文创活动。2020年,“泉州古城”作为一个整体IP,获评省级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并于2021年入选“福建文化标识”候选名单。
泉州古城文旅发展存在的问题
统筹协调能力不足
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古城旅游与周边旅游衔接不畅。目前泉州古城旅游发展定位不清晰,旅游路线虽不少,但“叫好又叫座”的却不多。二是缺乏统筹规划,泉州古城工作机制不适应全域旅游的新要求。目前泉州古城旅游管理体制缺乏统筹规划,导致资源、要素条块分割明显,难以形成合力实现资源整合。
文旅资源整合和开发深度不够
一是缺乏深度开发。泉州古城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泉州多元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泉州古城中以南音、南戏、南拳、南建筑以及南派工艺、闽南节庆风俗等为主,充满辨识度的闽南文化元素多数还只停留在初级观光旅游层面,其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旅游衍生产品少,业态结构单一。二是资源缺乏有机整合。泉州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地方特色老手艺、老字号、老风味缺乏品牌包装和集中展示,不能有效发挥其资源价值。泉州海丝文化、南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香文化、陶瓷文化、华侨文化历史悠久,周边县(市、区)产业各具特色,名特优产品众多,但与泉州古城旅游融合不够,导致文旅资源呈碎片化、分散化特征。三是闲置资源有待盘活。泉州古城中还存在一些闲置房、老建筑尚未得到合理规划和利用,影响了古城整体文化风貌的展示。
文旅配套设施相对薄弱
泉州古城占地面积6.4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有13.95万人,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承载力已基本饱和。特别是申遗成功后,游客激增,给承载量已趋饱和的古城带来了巨大考验。一是公共交通方面,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存在道路交通拥挤,停车资源紧张,公交地铁换乘不便、接驳不畅,交通标识和停车诱导系统尚不成熟,中心市区电动车占道停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二是接待能力方面,古城容客能力仍显不足,城区酒店、民宿数量少,档次不高,一遇节假日即供不应求。
“泉州古城”品牌营销推介不足
泉州古城旅游资源以文化遗产为主,虽然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但是多元文化优势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文旅品牌聚集和具象不足,品牌体系不够完善,营销精准度较低。
金融支持泉州古城文旅发展力度不够
一是泉州古城建筑年份已久,多为自建房,难以适用传统抵押方式缓释风险;二是古城多采用“存量旧改+文创产业”模式,将历史建筑、老旧厂房、工业遗产融入文创项目,但这些文创企业受制于产品受众面窄、网红热点,难以长期维系,企业生命周期短;三是非遗名目多,艺术品价值难以被公允评估,对非遗传承人及其工作室等的授信主要参考本人还款能力和创利能力;四是相关部门合作整合文旅资源和数据的程度不够深入,覆盖面和知名度还不够高;五是新经济下,对直播、流量IP等新业态的支持不够;六是文旅风投、创投、创业基金等支持力度不够,难以满足文旅产业链上下游和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需求。
农信支持泉州古城文旅发展的思考
做“优”产品,创新“福游”系列产品
把握泉州申遗成功的历史性机遇,深入研究《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管理规划(2021—2030年)》及《泉州市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挖掘泉州古城特色及特点,创新推广非遗贷、古城改造贷、文创贷、老字号贷等产品,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挖掘古城建筑深厚的历史底蕴,合理利用古城遗迹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助力打响“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建设。
做“活”业态,做实“多社融合”模式
在泉州古城旅游、文创、体育、科技等业态中融入金融服务,深化“古城党建+红色金融”内涵,创新多点融合的发展思路,以刺桐驿站、人才驿站、金融助理工作站、金融小驿站为载体,促进业态融合、市场融合、产品融合。一是结合鲤城区商圈改造升级规划,打造“古城信用商家”商户联盟;二是融入当地商会、协会建设,建立“信用商会”服务模式,为各商会和协会会员提供精准授信服务;三是融入当地创意园和众创空间,发展夜市经济和文创产业;四是结合古城区对29条街巷的统一改造规划及“巷长制”的推广,打造金融“信用街巷”,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米”;五是对泉州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非遗传承人、主要乡贤等人群进行细分,建立“信用人才”档案持续跟踪服务。
做“响”品牌,对接数字文创赋能古城
通过“线上种草+线下拔草”的形式,选准古城文化和旅游的最佳连接点,推动古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一是策划好古城主题文旅精品线路。配合相关部门整体规划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实现与周边景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完善旅游点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餐馆、购物街、娱乐场等旅游消费场所,科学布局文创产业、精品酒店、研学旅游、非遗展示等业态。二是加强古城文化活态保护利用。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戏窝子”等美誉,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途径、新方式深入挖掘丰富的宗教历史和戏曲文化艺术等资源,加强古城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和展示,增强游客体验感和参与度。三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水平。对接“泉州古城”和“海丝家族”等数字文创,以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文物作为文化创意的灵感源泉,将古城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融入旅游文创产品,满足游客的文化消费和情感消费需求,让游客把“古城”带回家。四是发展夜间旅游。配合古城夜景工程和夜游产品开发,发展夜间观光、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业态,展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打城戏、南少林武术及闽南民俗表演等闽南文化,让游客的“过路游”转变为“过夜游”。
农信助力泉州文旅经济发展的思考
紧扣乡村振兴,让文旅资源“旺”起来
一是开展“党建+金融助理”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对接落实中央、省、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通过整镇推进乡村振兴,选派驻镇、驻村乡村振兴金融助理,助力富民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品质提升、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乡村治理能力建设,推动农业、林业、海洋等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休闲旅游,构建“亮点在古城、厚度在山海、空间在生态连绵带”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建设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二是推动地理标志商标质押融资模式,充分挖掘利用泉州旅游资源禀赋,盘活各类涉农要素,变资源为资产,充分诠释“商标富农、地标兴农”,为当地特色产业链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助推农村“三变”改革、畅通农村经济双循环。
紧扣海丝名城,让文旅业态“火”起来
一是探索构建旅游“全产业链”授信服务体系。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带动性极强的综合性行业,涵盖多个开发建设和消费领域,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等多领域。泉州文旅经济发展要主动把握旅游行业的联动性,支持旅游业与一产、二产融合。积极服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建设、旅游消费等产业链上下游优质服务商,推动旅游业协调发展。同时,大力支持旅游小微企业、旅游景区、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创新创业。二是主动对接泉州相关部门培育“一中心多点布局”文旅业态,支持工业、商贸、交通、健康、体育等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做强泉州古城文化游,打造“一城、一山、一港”文旅品牌,加快刺桐古港、崇武古城、永宁古卫城、岵山古镇、梧林古村落、洛阳古街等项目的开发,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挖掘闽南文化、海丝文化、非遗项目、文物遗迹、博物馆等资源,加强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和线路推广。发展科技旅游,带动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消费,加快传统文化消费升级。弘扬传统技艺,加大文创商品研发力度。
紧扣品质泉州,让文旅品牌“靓”起来
一是对接实施城市文旅营销“211”工程,建设以“海丝泉州”为统领、各地旅游品牌为支撑的多层次、全产业旅游品牌体系。整合吃、喝、玩、乐、住、行等资源,对接泉州旅游云、智慧鲤游等平台及IP,利用新媒体,融入农信特色产品软性宣传。二是与相关部门联合发行文旅联名卡,宣传知名旅游景点,增强联名卡的旅游服务和消费分期功能。加快拓展与旅游特约商户的金融合作,打造集交通、景区、酒店、购物、保险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银行卡,对持卡用户在景区购票或特约商户消费时,给予一定折扣优惠或消费便利,为旅游者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三是探索创新“互联网+文旅金融”模式,主动契合个人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办理简便等特点,依托省联社“福 e贷”平台,积极创新研发个人旅游消费信贷新品种,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长尾效应”,为客户提供全线上、全流程、一站式的贷款服务,扩大消费者信贷覆盖面。积极探索与电商平台、文旅平台合作,为中小旅游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支付结算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