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和落实“十四五规划”的政策内容,现针对敦煌文化传承主体单一、传播平台缺失、传播深度不足等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文化+科技”的新型传播方式,以便完善现阶段敦煌文化价值传承存在的传播痛点,推动传统文化与媒介进行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敦煌文化的内涵
说起敦煌,世人想到的,是千年时光流转后仍然屹立在大漠深处的莫高窟;是烛光闪烁中若隐若现的敦煌壁画;是隐匿在时间身后流传百世的卷卷经书。若要总结其魅力,笔者认为,敦煌文化是中西方文化长期交流碰撞所产生的包容开放、崇高唯美、以善为本的文化。
第一,敦煌文化是包罗万象的文化。敦煌坐落在亚洲的中心地带,位置大约在东经94°,北纬40°处。其北部与内蒙古高原接壤,西部与新疆塔克拉玛干地区相连,南部与青藏高原毗邻。
第二,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截至2021年底,这里常住人口约18万人。它曾是东西商贸的交通要道,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的钥匙”,其中堆满了数万件4至11世纪的古代文献,包括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等多种文字。敦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内容丰富。
敦煌文化是崇高唯美的文化。敦煌巍峨壮观,其佛像既威严又典雅,恢宏大气,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息。
进入敦煌石窟,犹如步入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令人震撼,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无论是壁画、彩塑,还是《大梦敦煌》和《丝路花雨》等经典舞剧,都完美诠释出了敦煌的高雅气派。
譬如莫高窟第220窟南墙有一幅唐贞观十六年(642)的《阿弥陀经变》,上面是佛教的经文,下面是唐代恢宏的宫阙,两边是舞蹈和音乐,将大唐的繁华景象演绎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壁画、彩塑,还是文字等,都向人们展现了敦煌的美。在步入洞窟观赏时,不管你是否了解它的历史文化,都会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图1 敦煌第220洞窟图示(无图片来源)
敦煌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同的国家地区都在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例如,敦煌的第285窟,洞壁上雕刻着佛教和印度教的神像,线条整体极具流畅性与圆润性,是中原和西域文化的产物,敦煌洞窟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洞窟内部,则呈现出中原当时流行的秀骨清像的风格。中原的绘画风格,不仅体现在速写和绘画上,也与工匠炉火纯青的手艺融为一体,给步入洞窟的观赏者呈现出一曲精妙绝伦的“盛世乐章”。
更让人惊叹的是,在第285窟洞口的顶部有无数的文化烙印——中国的雷公、伏羲、女娲,佛教的摩尼宝珠,都聚集在一个倒扣的圆圈里。四边形的构造可以将洞穴顶部的引力分摊开,使洞穴更加坚固。因此,这在莫高窟建筑风格上是最常见的,也是佛教进入中国后的一个创举。由此可见,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见更多开放、包容、共存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化间的交流。
图2 敦煌第285洞窟图示
敦煌文化是以善为本的文化。西方的宗教画卷中不乏悲剧题材,其世俗画中也不乏负面的内容。细细研究,不难看出,在千余年前的敦煌石刻中,很少有这种现象。
事实上,敦煌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变化。安史之乱期间,河西的驻军被抽调到中原,敦煌防御薄弱,各方混战,敌军将敦煌城团团围住,严阵以待,一道道紧急的求救函送往中原,然而,却没有等到任何救援的消息传来。这座危在旦夕的孤城,仅剩一片慌乱;在此期间,敦煌人民也遭遇着种种磨难,每天面对的是饥渴与杀戮。但敦煌文化的基调与内涵却始终保持着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状态。无论外面的自然环境如何恶劣,敦煌洞窟内生机勃勃,与外界截然不同。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人们一直坚守着敦煌文化的正向价值,使敦煌文化永垂不朽。
对于传承敦煌文化,吾辈认为最重要的是看见。因为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看见敦煌,所以1909年残存的敦煌遗书才得以被运去北京保存;因为常书鸿看见敦煌,所以1943年他穿过漫天战火来到敦煌,结束了敦煌无人看管的历史。因为这些年,越来越多人看见敦煌,所以保护敦煌、传承敦煌文化才成为我们这一辈的共识。也只有被看见,我们才能够回应遥远的“哭声”,才能够汇聚保护的力量。
敦煌文化的传播现状
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我们小组设置了调查问卷。本次共有45人参与问卷填写,其中多数受访者为学生。在这些受访者中,多数人对敦煌文化了解程度一般,约占所有受访者的67%。敦煌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普遍都集中在壁画、石窟和佛像上。约5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偶尔会看到有关敦煌的相关信息,而大家了解敦煌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对于敦煌推出的文创产品,受访者最感兴趣的是服饰,其次是生活用品、文具。多数受访者希望加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减少对其的损坏,同时开展深入研究,做好文化传承。
(一)优势
互联网传播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弥补敦煌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路程远等不足之处,让大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参观,大大降低了前往当地参观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同时由于石窟自身特殊的性质,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被风化侵蚀,大规模地开放,让游客参观,极易使其遭到破坏,所以采取了轮流开放的策略,游客每次只能参观少数洞窟。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能够减少景区的客流压力,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也可以全方位地将所有洞窟展现在大众面前,更好地满足大众参观的需求。
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进行一些敦煌文化与新媒体结合的尝试,采用多种“互联网+”的形式,推出与大众息息相关的产品形式,推广敦煌文化。
1.覆盖面广,受众增多
敦煌研究院莫高窟的官方微博通过设置“敦煌画语”“遇见敦煌”“约会博物馆”等10多个话题,用较为活泼的语言发布信息的同时,积极与大众进行互动。官方微信公众号不仅能提供敦煌实地旅游的服务,还设立了文创商店、数字博物馆、敦煌学堂直播等不同模块,形成集购物、科普、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线上平台。还联合人民日报、腾讯公司打造“云游敦煌”小程序,通过图片、文字、动画等形式传播敦煌文化,不仅如此,大众还能在线定制敦煌壁画主题智慧“画”语。在全民K歌App中,大众可以通过录制配音来参与“最佳传颂人”的评选。敦煌研究院通过微博、微信小程序、全民K歌等新媒体平台,打造“文化+科技”的传播模式,选取多种用户群体庞大的渠道,根据每个渠道的自身特点与用户喜好精准定位,进行敦煌文化的传播。此外,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只有信息的单向传播,还注重双向互动,关注用户的反馈,为大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服务。
2.受众之间互动性增强
敦煌研究院与王者荣耀手游联名打造“遇见飞天”的皮肤,将敦煌文化中著名的“飞天”形象与当下爆火的游戏相结合,让广大游戏玩家在玩游戏的同时认识、了解敦煌文化。随后进一步推出由当红歌手韩红演唱的王者荣耀敦煌飞天主打歌——《遇见飞天》,用歌词传唱敦煌文化。从娱乐的角度传播敦煌文化,即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阳春白雪的内容,从受众更容易接受的角度出发,拉近敦煌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
3.敦煌文化更加人性化
敦煌博物馆和橘朵联名推出敦煌瑞兽系列联名彩妆2.0版——虎年限定新品“十色瑞虎综合盘”和“瑞兽点睛液体眼影”,和茶百道联名推出“飞天觅茶”系列饮品,和李宁联名推出“CF敦煌”系列球鞋,和良品铺子联名推出国风礼盒……敦煌博物馆先后和多家知名品牌联名打造多种文创产品,把敦煌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提高了敦煌文化的知名度,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接触到敦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敦煌文化的魅力。在新媒体场域下进行敦煌文化的传播,能够覆盖到更广阔的人群,让大众进一步接触、了解敦煌文化。同时还给予了大众在线上分享亲身经历或个人感悟与他人互动交流的机会。新媒体传播能够有效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
(二)劣势
不论是沉浸式展览还是联名游戏、文创产品,都具有片面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它们只能局部地呈现敦煌文化,无法全方位立体地呈现敦煌的艺术作品,而且由于受众大多都是利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进行了解,其难以对受众产生很深刻的影响作用。
1.产品热度无法持续维持,热点转瞬即逝
目前,不论是在互联网上举办的专项活动,还是在线下发售的相关产品,虽然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很高的热度,激发了大众的兴趣,但是这种热度多为“昙花一现”,活动一结束大众就不会再深入了解,因此很难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2.敦煌文化内核传播困难,对受众群体有一定要求
虽然当前围绕敦煌文化设计的文化产品十分丰富,且人气较高,如歌曲游戏或者服装摆件,但是这些设计多停留在敦煌文化的最浅层——对图案造型的复刻上。敦煌文化要想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进行更深度的研究和传播,弄清楚其发展过程、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内容。否则敦煌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徒有光鲜的表面。
研究和传承敦煌文化,不应该只是少部分专业人士的工作,而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的兴衰和人民的态度和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客观来说,敦煌文化确实内容博大深邃且枯燥复杂,因此对研究者的要求较高。所以如何在大众化和专业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极为困难的,还有待研究。
3.敦煌文化难以推陈出新,无法将成效转为实体经济
尽管敦煌文化成功实现了商业化,但是其产生的效益还是很难达到预期。
以互联网领域的成果为例,当前出品的有关敦煌的介绍类软件是免费为公众提供的,但其设计、生产、运营均需要资金和成本。其虽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要想真正发挥出实际作用,还需要多措并举吸引用户来敦煌旅游,用消费促进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特殊情况频发,大大削弱了人们的旅游热情,导致人们对敦煌的关注度很难落到实处,无法助力敦煌当地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出现收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
以线上线下电商的成果为例,与敦煌联名的纪念品虽然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也产生了不错的收益,但我们不能忽略资本的逐利性。联名产品带来的收入,有多少真正用到了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上,并且产生了正面影响,这是难以衡量的。一旦“敦煌热”有消退的迹象,资本的逐利性就会导致相关公司撤资,届时敦煌文化应该如何获得发展的基本动力,将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
敦煌文化的传播路径创新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此,我们希望能够充分挖掘敦煌石窟的价值,探索敦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传播内容和创新传播的途径,以此将敦煌石窟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发扬光大,从而构建以挖掘敦煌文化价值为核心,以数字创意为载体,以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敦煌新媒体传播体系。
(一)文化+科技:敦煌实现数字化创新
1.文化保护数字化
敦煌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市鸣沙山的崖壁上。石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可以通过数字化创新对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文献进行保护与传承。与传统的人工方法相比,数字化手段具有虚拟性和可重复性,不仅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能够客观地记录敦煌石窟艺术的原始风貌,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归纳管理和保存保护。此外,研究院与华为合作,推出了莫高窟“洞窟窟外”展示游览技术,采用华为的人工智能河图平台,将敦煌学研究的成果、数字敦煌高精度壁画图像、洞窟三维模型制作的虚拟数字内容与真实的莫高窟实景实时融合,既实现了自由式景区导览,又推出了洞窟数字化展览体验,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趋势。
2.文化展示数字化
借助敦煌研究院的文物数字化技术和腾讯互娱的游戏技术,属于中国人的藏经洞将再一次被完整打开。藏经洞里柔和的日光、数以万计的藏书、精美绝伦的壁画,置身其中仿佛可以闻到故纸堆里散发出来的味道。除了1:1还原藏经洞以外,借助数字化还将进一步拉近大众和敦煌遗书之间的距离。在数字互动的文化时空里,我们可以跨越历史与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话,沉浸式地感受文物背后的鲜活历史。
3.艺术创新数字化
艺术创新是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是敦煌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新趋势,可以使文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数字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技术助力文化艺术传承与革新:主题内容多元化、观赏阅读方便快捷、大众体验互动性强等诸多优点,使得文化传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二)合作+互助:敦煌实现文创产品创新
敦煌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文”为根本、以“创”为核心、以“技”为支撑。当下国潮以时尚潮流为主要载体,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巧妙结合起来,以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在注重时尚潮流的方式和前提下,将文创产品实用性融入日常生活用品中,回归传统文化本身,这样才能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敦煌在开发文创产品设计方面更是丰富多样。敦煌IP与各个领域进行合作,带给大众各种各样富有生命力的产品。敦煌博物馆借助新时代力量,以自身IP的商业价值与各大品牌方进行对话,真正做到:做好内容,讲好故事,让敦煌文化重新活跃起来,将大众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丝绸之路宝地,也让大众真正感悟敦煌文化的价值,并使其以文创的形式融入潮流生活中。
(三)传统+新兴:敦煌文化实现新媒体传播创新
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通过图文、短视频、漫画、直播等多种方式深刻挖掘敦煌文化,在业内获得了广泛好评。除了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之外,还需要讲解,才能让文物更加生动。在未来,通过实时驱动技术打造的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人“伽瑶”将成为云游敦煌的首位数字讲解员,她将随时随地与线上游客交流敦煌文化知识,把敦煌藏经洞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敦煌研究院新媒体平台还在传播途径上进行了规划,构建了一个网络矩阵,并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绿洲、哔哩哔哩等平台上开设了自己的账号。其依托新媒介的形式发布独立的作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与好评,现在已经在海内外颇有影响力,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在特殊时期,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也未曾放慢脚步,在微信上推出了一款名叫“云游敦煌”的小程序。用户可以轻松地获取敦煌文化知识,体会敦煌文化的艺术之美。“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以来,浏览量累计突破4000万人次,独立用户数超过900万。这既是特殊时期在线游览的代表作,也是数字文保领域里全新的里程碑。此外,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还相继推出了“数字供养人”、王者荣耀飞天皮肤、QQ音乐“古乐重声”音乐会、“敦煌诗巾”和敦煌动画剧等数字创意项目,敦煌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年轻化,并被广大群众所认可与喜爱。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我们要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要让“活着的古城”散发出更大的魅力,这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和高科技手段,保护好历史文物,传播好历史文化,传承文物内在精神,让文物、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进而增加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让民族的灵魂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1]贺岭,杨小婴,魏可欣.融媒体时代敦煌研究院文化传播路径探析[J].新媒体研究,2022,8(03):76-80.
[2] [2]陈凤兰,张继玲.从文化认同看敦煌文化价值的传播[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2,30(05):7-12.
[3] [3]杨晗烨.浅析敦煌文化价值及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5):223-224.
[4] [4]王南乔.一带一路视野下敦煌体育文化传播价值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2021年“一带一路”体育文化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出版者不详],2021:51.
[5] [5]张涌泉.灿烂的敦煌文化——从语言文学的角度谈谈敦煌文献的价值[C]//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646-662.
[6] [6]赵琪.数字文物资源的新媒体转化与传播价值——以“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09):63-65+88.
[7] [8]崔家阳.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护与传承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0(10):38-40.
[8] [9]陈丹,张文静.遇见飞天,数字形象展现敦煌之美[EB/OL].(2022-05-29)[2022-10-20].https://pvp.qq.com/web201605/newsDetail.shtml?G_Biz=18&tid=567434.
[9] [10]杨晗烨.浅析敦煌文化价值及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5):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