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是互联网在未来的一种新形态,是整合了当代新兴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旨在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其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受内外因素影响具有多方面局限性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首先介绍元宇宙的概念及特点,其次结合影响因素分析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的诸多局限,再结合目前已有的元宇宙博物馆案例,分析在元宇宙概想下建立的新型游览模式的特征及所需的技术架构,最后梳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元宇宙概想之下的新型游览模式的设计流程图,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新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各个区域、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综合呈现。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传承问题需要得到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AR/VR/MR、区块链、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日趋成熟,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消失,元宇宙产业开始萌芽。现探讨结合科技手段让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呈现,使人们沉浸式体验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宇宙概念
“元宇宙(Metaverse)”最早由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在他创作的《雪崩》一书中提出。书中将元宇宙描述成与现实世界相平行的一个虚拟城市环境。元宇宙的英文“Metaverse”由前缀“meta”和词干“verse”组成。“meta”意为超越,“verse”则由“universe”一词演变而来。不过目前对于元宇宙还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此概念还在发展和变化之中。有一个对元宇宙的解释是“被用来描述一个未来持久化和去中心化的在线三维虚拟环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显示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
当前,元宇宙已在很多领域有所应用。比如在教育领域,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开展的英语AR公开课“The Sun and the Earth”,通过AR技术创建了一个增强现实效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身临其境地观察和体验如真实世界一般的虚拟环境,如图1所示。
图1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英语AR公开课(图片来源:清华附小公开课太阳与八大行星AR教学完整版腾讯视频截图)
元宇宙以现实为来源和基础,通过技术手段的实现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拓展和延伸。真实世界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推动了元宇宙的进化演变,而高度发展的虚拟世界又反作用于现实,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系统。
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的人民跨越时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比如像皮影戏、杂技、山东梆子一类的表演艺术,像丝绸制作、酿酒技术一类的知识技能,以及民族活动、文化空间等其他形式。它们诞生于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是中华儿女用勤劳与智慧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这些文明各具特色,是不同地区人民基于本土文化,对该区域相关技能、经验和知识的总结。而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不仅是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提升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提高过程。如今,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可见,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会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还会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有21年的时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方针,一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备受重视。然而,在其实际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受到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诸多局限性,面临重重阻碍。
(一)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时主要受到自身表现形式的制约和背后区域传统文化同市场流行不接轨二者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主要分为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如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技艺、礼仪、节庆等,在传承推广时都会受到自身表现形式的制约,难以增加受众。而这些难以走出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年累月的发展下,背后愈加浓厚的地域文化也将让其难以与市场流行接轨。这些内部因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色,但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本土、走向广阔天地的一道枷锁。
(二)外部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外界的时空限制是其最大的阻碍。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新型媒介,才能走出时间和空间的传播桎梏,迎接更多受众。当下,科技快速发展赋予了文化传播信息化的使命,已经有很多传承人通过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尝试,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尝试大多由图片、视频组成,虽然便于传播,但还不足以令大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元宇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元宇宙的概想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依靠如今的科技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让观者身临其境,摆脱时空的束缚,真正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元宇宙与新型游览模式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问题,可以利用元宇宙概念打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另一扇门,建立一种新型的虚拟现实游览模式。这种新型游览模式具备三个关键特征。一是更具沉浸性和真实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元宇宙空间的模拟现实,催生出沉浸性与真实感。在这种模式下,观者、表演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以虚拟的形态,营造出“共同在场”的情景氛围,可以提升观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沉浸体验。二是穿梭时空的交互和社交感。在元宇宙中,基于每个人身份的可信数字化,可以完成多维和实时的交互,极大程度上还原了现实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全部过程,为观者带来了全景式的交互体验。三是跳脱现实的自由和开放。广大受众在体验元宇宙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可以摆脱时空限制,一起交流学习,提出新的想法,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靠近大众生活。2021年9月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首次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互动的形式进行,云上文博会平台以模拟线下现实场景的模式,对六个展馆的具体展览内容进行同步展示,让其他地区乃至海外的客商,都能身临其境;同时整理分析线上的数据,有利于下次活动的改进和创新发展。由此可见,基于元宇宙概想,将虚拟与现实进行连接的游览模式不但是一种创新,而且是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
元宇宙与新型游览模式的建立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学习元宇宙赋能教育:构筑“智能+”教育应用的新样态》一文指出,元宇宙通常被认为是整合多种新一代智能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及社会化形态。这些新兴技术主要由六种技术架构组成。一是通信基础,即5G、6G网络技术的搭建。只有延迟足够低的网络环境才能让各种技术搭建的虚拟场景正常运转,才能做到即使观者大量涌入也不会造成延迟和网络堵塞,才能让虚拟时空中的人们进行分享和交流。良好的通信环境可以同时承受大量的用户,让天南海北的用户一同欣赏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运算基础,云计算、边缘计算、泛在计算和人工智能架构形成了智能技术联通场域,完成“信息—物理—社会”之间的一种相互融通,从而促进硬件智能虚拟化和软件智能服务化,在元宇宙中产生更多活动形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满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表现形式的需求,是新型游览模式的支柱。三是交互基础,即基于VR/AR/MR/XR,通过物联网技术、全息影像、脑机接口等技术,使虚拟空间中的参与者形成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沉浸式体验。自然有趣的交互体验可以给用户带来愉悦,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增加其在虚拟空间探索的欲望。四是生成逻辑,借助多种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让参与者获得更佳体验。五是资源生成,即通过技术手段加强虚拟空间与现实物理世界的关联,从而构建出更多细节。六是认证机制。网络时代信息安全需要得到保障,利用区块链技术具有分散性、可靠性、安全性、数据共享等特点,完成元宇宙中的身份认证保障系统,使参与者的数据具有安全保障。元宇宙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元宇宙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为例,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遭受大火之后,本应受制于时空再也不能一睹完美风貌的巴黎圣母院,却由于艺术历史学家安德鲁·塔隆赛在生前使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了建筑的数据,有望重新修复。
基于元宇宙具有的特征和背后所需的技术架构,新型游览模式的设计建立如图2所示,分为四个主要步骤,分别是展馆搭建、宣传推广、开放游览和云数据整合分析。前期的展馆搭建过程比较复杂,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需要提前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展馆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的类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划分,从而打破地域的限制,让受众看见同一类型下的带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百花齐放。由于展品信息录入、技艺虚拟线上表演以及展馆空间建模都需要技术支撑,所以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必须完成。接着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的空间设计,由建筑设计与环艺设计的专业人员进行,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流行的设计元素相结合,最终完成方案的拟定。展馆搭建离不开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鼎力支持,对传承人在展馆这一虚拟空间中的身份认证也需积极落实。完成一系列设计搭建工作后,虚拟展馆的前期宣传推广工作也不容小觑。各平台推广工作应有序进行,推广形式的选择和设计需仔细推敲打磨,为虚拟展馆的开放打好基础。开放游览期间,用户将大量涌入,平台在运营和维护的同时,可以在将用户的信息整理收集后反馈给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得到改进方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馆的进步与成熟。
图2 新型游览模式设计流程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综上所述,可以预见新型游览模式的建立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路上具有巨大潜力。虽然目前我国已初步尝试搭建博物馆及美术馆的元宇宙云平台,但对元宇宙虚拟展馆游览模式的搭建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由于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和较高的运营维护成本,故这一概想对当下而言还过于超前,并且核心支撑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上的研究也尚未成熟,所以基于元宇宙概想的新型游览模式的建立从理论到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总体来说,从元宇宙概想下的新型游览模式的特征和其技术架构的实现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面临的自身与外界的问题,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元宇宙具有重要意义的应用场景。元宇宙重塑了科技、人、文化的逻辑关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广大群众构建了一个虚拟展馆,使各地区的文化得以相互交流,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面。这个虚拟展馆并非对现实世界的完全复制,也并非一个纯粹的独立空间,而是作为现实世界中那些文化展馆的延伸和创新,对现实世界的局限性进行弥补,形成独特的文化场域。基于六大技术架构,在虚拟空间中完成各种表现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通过互动增加观者沉浸性,继而整理线上数据进一步改进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宇宙游览模式,是现下科技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极佳途径。虽然一个完整的元宇宙游览模式链并未真正建立,但随着我国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科技的进步以及逐步的探索尝试,“元宇宙+非遗”的新型传承途径也将成为新的改革发展方向。当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入广大群众生活需要一个帮助其摆脱时空限制与自身表现形式等的药方,而元宇宙新型游览模式正是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张页.可持续性设计——对非遗传承的再思考[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6-9.
[2]王建颖,张红.元宇宙:未来教育的生发奇点与现实挑战[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04):193-200.
[3]蔡苏,焦新月,宋伯钧.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教育元宇宙的应用、挑战与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1):16-26.
[4]陈定权,尚洁,汪庆怡,等.在虚与实之间想象元宇宙中图书馆的模样[J].图书馆论坛,2022,42(01):62-68.
[5]兰国帅,魏家财,黄春雨,等.学习元宇宙赋能教育:构筑“智能+”教育应用的新样态[J].远程教育杂志,2022,40(02):35-44.
[6]王建颖,张红.元宇宙:未来教育的生发奇点与现实挑战[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04):1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