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汇聚创新成果、策源创新思想的重要阵地。现简要梳理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发展现状,提出强化质量体系建设,创新办刊机制建设,拓展传播能力建设,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创新发展的相关举措,旨在助力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2019年7月24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到,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1年6月23日,中宣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学术期刊水平、影响力要明显提升,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这些举措既体现了国家对建设科技期刊的重视程度,也为科技期刊出版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目前,科技期刊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科研产出规模与水平也在持续提升。但是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期刊相比,我国科技期刊仍有诸多不足,还存在“小、散、弱”现象,“同质化”办刊,竞争力及影响力较弱,品牌化与集群化发展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急需更多高质量期刊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强化质量体系建设,创新办刊机制建设,拓展传播能力建设,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创新发展等策略,以期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发展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63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为4404种,占比88.74%;英文科技期刊为375种,占比7.56%;中英文科技期刊为184种,占比3.71%。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2020版)数据显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可被引文献量呈下降趋势,从295.44篇(2015年)降低到286.19篇(2019年);而国内外总被引频次呈上升趋势,从794.84万次(2015年)上升到820.04万次(2019年),以国内被引频次为主,占国内外总被引频次的95.86%。由此可见,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较弱。
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6~2020版)数据显示,在2015~2019年期间,中文科技TOP期刊的刊均他引影响因子年均增幅为20.14%,呈上升趋势;五年刊均即年指标年均增幅为26.63%,呈上升趋势。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联合研制的《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收录中国期刊1584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1268种,229种入选Q1区,占全球Q1期刊的5.94%,占中国来源期刊的14.46%。这表明中国科技期刊已经很好地融入国际期刊,但其国际化影响力仍需加强。
随着我国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被许多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6~2020版)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被国内外文献引用的总被引频次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3.90%。其中,被国内复合引用频次的均值为23.27万次,被国际引用频次的均值为30.17万次;五年刊均复合影响因子的年均增幅为5.21%,呈上升趋势;五年刊均复合即年指标的年均增幅为0.90%,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开始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
中国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举措
(一)强化质量体系建设
实现学者办刊,高站位谋划期刊发展
学者办刊是我国学界和业界一直大力呼吁的办刊模式,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者指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其应充分发挥编委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高站位谋划期刊的发展。
一是组建青年编委会。青年学者的创新思维较强,经常活跃在科研一线,对最新的科研动态最为了解,同时愿意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是审稿、撰稿、组(约)稿、策划热点专栏(专题、专刊)、推广宣传期刊的主力军。
二是开展主编日活动。邀请主编、副主编每年到编辑部现场办公一天,或由主编主持召开不同规模的编委及专家研讨会,落实专栏(专题、专刊)的组(约)稿与出版发行等工作;指导编辑部工作,对编审、出版、发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是定期召开编委会及专家研讨会,为期刊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开展评优活动,编委会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编委、优秀稿件推荐人、优秀审稿专家,为其颁发荣誉证书,以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编辑部管理,高标准提升出版质量
健全工作机制和明确工作思路是期刊规范管理和提高效率的制度保障。
一是建章立制。编辑部制订《编委会章程》《“三审三校”工作细则》《稿件编辑规范》《编辑出版流程》等系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二是严格落实编辑工作制度。坚持“科学、严格、公正”的审稿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署“三审”“三校一通读”编辑工作制度要求,严把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和印制质量关。
三是强化专题策划。编委和编辑密切跟踪相关学科领域前沿动态、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围绕本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破解“卡脖子”难题策划专题(专栏、专刊),不断拓展优质稿源。
四是提高办刊效率。优化编校流程和在线采编平台,实现在线投审稿、在线编辑办公、发布期刊最新动态以及编辑部与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之间互动交流等,加快稿件处理流程,缩短论文发表时滞,为作者、读者和编者提供优质服务。
(二)创新办刊机制建设
加强期刊集群化建设,组建期刊集团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集群化是当前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态势。我国已成为科技期刊大国,但科技期刊的“小、散、弱”仍是普遍现象,且由于体制机制等限制,其集群化、集团化运营程度总体较低。随着我国一流期刊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2019年,中国科协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提出,把“推进集群化并加快向集团化转变”作为“未来五年”的建设目标;同年,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首次设置集群化试点项目,提出要“试点探索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路径”“实现旗舰期刊的尖兵突破和高水平刊群的集聚发展”。2021年5月,中宣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强调,推进集群化集团化建设,支持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整合期刊出版资源,打造若干具备较强传播力、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此外,还可以借鉴国际期刊集团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国内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深入挖掘与整合现有学术资源和办刊资源,按学科特色、产业需求、主办单位等不同属性,分析稿件竞争环境、内容生产环境、市场经营模式,优化同类期刊的发展定位和科学布局,深度挖掘国家一级学(协)会的学术优势、组织优势、平台优势以及人才优势,鼓励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以强刊带弱刊,实现期刊之间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同时,依托中国期刊协会平台,将相关学科领域的大学、科研机构的期刊聚合起来,加快推动相关学科领域科技期刊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
主办品牌学术活动,打造学术共同体
通过“期刊+会议”“期刊+培训”“期刊+润色”等发展模式,为学术共同体提供交流平台,同时拓展期刊的服务功能和引领功能。期刊应跳出传统纸刊出版圈,积极“走出去”,拓展新业务,以期刊为平台,将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聚合起来,举办学术研讨会;与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编辑学会等期刊行业学会合作,联合举办或承办编辑业务培训班;与全国大学的研究生院合作,举办期刊宣讲会或论文写作培训班。
(三)拓展传播能力建设
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知识服务水平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规模、范围和速度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传统期刊的专业分工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人们在线上获取知识资源、交流学术思想成为新常态。高质量发展的期刊进行数字化转型,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树立融合出版理念,以满足多元阅读需求,更好地服务用户、关联产品以及延伸价值链。目前,大部分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仍较为缓慢,应充分借助现有网络平台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结合科普、学术、技术等学术内容,打造融媒体传播矩阵(短视频+推文+科普文章+文创产品等),逐步实现内容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变,全方位增强期刊与读者、专家之间的互动和黏性,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加快构建多媒体传播渠道,加强全球推广与传播
打造多媒体宣传平台,增强科技期刊的内容传播力与影响力。有针对性地加入国际检索数据库,如SCI数据库、Scope数据库、CA化学文摘(美)、CABI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英)、Pж(AJ)文摘杂志(俄)等,积极了解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对收录期刊的具体要求,并主动与相关责任机构联系,努力达到入选标准;加入国内开放平台,如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等;提高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水平,精准推送优质文章、期刊方面的行业资讯以及科普类知识;与知名公众号合作,如期刊强国、期刊说、编辑课堂、刊未来等,进行联合推送。期刊应进一步打造更多的新媒体技术平台,增加热点播报、专家解读、研究故事等内容,利用新媒体技术助力期刊高质量发展。
(四)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编委队伍建设
编委会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期刊质量和扩大期刊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发挥他们在办刊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遵循“学者化、开放性、学科平衡、责任化、动态化”的原则,加强期刊编委会的建设工作,根据期刊发展定位及办刊宗旨,优化编委会结构,根据编委的学科特点和期刊栏目类型进行分类,各自负责组稿、审稿、约稿、定稿等工作,并指导期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编辑部应与编委建立密切联系,使其深度了解并参与期刊工作,并充分调动编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编委会应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吸纳优秀的青年编委加入,巩固编委力量;对长期履职不积极、对期刊无贡献且从未参加编委会工作会议的挂名编委实行退出机制。
建立高水平审稿专家队伍
组建专业覆盖面广、学术水平高的审稿专家队伍。编辑部应重视对审稿专家的遴选和管理,引进新的优秀审稿人才。审稿专家严格按照编辑部制定的审稿标准进行评审。编辑部定期评选优秀审稿人予以表彰,并对其撰写的高水平论文,提供优先发表、减免版面费等政策。关于专家库的管理,则可以通过细化专家研究方向,建立科学完善的审稿专家提醒机制,如淘汰不合格的审稿专家,引进优秀青年审稿专家,评选优秀审稿专家等举措,不断提高期刊的审稿质量。
强化编辑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科研基础薄弱的现状,主动营造有利于办刊队伍建设和人才成长的大环境。编辑人员可以积极参加或关注新闻出版、情报、期刊等方面的学术会议、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情报科研意识,通过业务交流、行业培训、同行学习交流等方式,准确把握新闻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期刊出版的新形势新要求;此外,编辑人员应学习刊物新媒体运营知识,不断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以提高编辑团队的综合素养和编校业务水平。
中国科技期刊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原创性重大成果发表在我国的科技期刊上。但是,与目前中国作者的发文量相比,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发文量远不能满足现实论文的发表需求。因此,我国科技期刊还需进一步借鉴国际名刊的办刊经验,深入探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推动我国从期刊大国走向期刊强国。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2]陈雅婷,邓履翔.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部运营模式辨析[J].编辑学报,2022,34(03):286-290.
[3]郝临晓,周素坤,郑素萍.中国化学会期刊集群平台建设的探究和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06):813-816.
[4]刘冰.面向世界一流: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况与突破[J].中国出版,2021(06):15-19.
[5]李春红.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模式探索[J].学报编辑论丛,2021(00):435-438.
[6]武星彤,鲁博,李梅玲,等.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措施探讨[J].采写编,2021(08):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