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根据“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结合出版产业的属性和功能使命,分析“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与出版文化的基本内涵、研究热点,探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视域下出版文化传承目标以及再生产内容,以期为出版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唯一的综合性国家重点专项规划,是推动“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1]。《规划》系统谋划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重要政策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为文化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预期目标以及实践路线。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推进出版产业文化改革创新,自觉肩负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与出版文化的内涵解读
(一)“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规划》指出,充分认清“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新形势,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打造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扩大优质文化供给,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同时,也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
(二)出版文化的内涵解读
关于出版文化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向新阳认为,出版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出版观念,在一定出版观念支配下进行出版实践和由出版实践所创造的出版成果及其影响的总和。能向群则认为,出版文化是人类在出版活动历程中创造的具有出版特色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出版文化细分为宏观与微观、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广义与狭义等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出发,出版文化指向的对象都是存在于出版产业活动中的元素,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出版人于出版活动中创造的有别于其他产业精神意志和价值观念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由此可见,出版文化是一种凝聚出版行业共同利益和理想追求,体现出版业特点和出版活动特色的文化,其具体指的是贯穿于出版业的生产、运营、服务等全生命周期,以出版规范、律法、制度、行业共识、出版物、出版工艺等各种形式呈现,受出版者普遍认可并自觉传承,具有出版活动生产方式、经济形态、行业规则、产业使命、价值共识的特定文化集合[3]。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与出版文化的研究热点
(一)“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研究热点
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来源,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为检索词,检索结果有3条,分别为“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建强人才队伍”“《“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广电发展重点”“就《“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答记者问”,相关内容多指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基础理论解读,重在解释《“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下,我国文化事业应当如何干、干什么,整体偏向于理论解读。因此,立足于“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视域,重新思考出版文化传承与再生产,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二)出版文化的研究热点
当前,出版文化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三个方向:一是出版文化的内涵解读,突出对出版文化是什么这一基础性理论问题的解读,梳理出版文化的内涵、特征、内容,从物质、精神、广义、狭义等角度定义出版文化。二是出版文化的历史回顾,立足于历史学视角,探讨不同时期出版文化在理念、形式、内容、特征等方面的表现。比如,杜希通过文献回顾和资料查阅,以北宋时期出版业为研究对象,从出版目的、机构、审查制度、用墨装帧、版权保护等方面研究出版文化表现。三是出版文化的实践应用和未来展望,研究视角颇为繁杂,研究内容较为广泛,涉及空间建设、品牌英雄、技术更新、经济赋能等内容[4]。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视域下出版文化的传承目标
(一)出版文化的根——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出版文化的永恒主题。在古代,传统地方书局以统一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近代以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题专门从事西书翻译的出版机构,如《万国公报》《强学报》《国闻报》,以学习西方理念、技术、知识,宣传西学、传播新知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与工具;在抗日战争时期,《冀南日报》《新华日报》等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积极配合“枪杆子”,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及时报道抗战形势,作为对敌作战的宣传武器。这些表明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一直贯穿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出版活动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维系着古往今来出版工作者的精神图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出版工作者为中华民族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5]。因此,“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视域下,出版工作者要立足于本职岗位,结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坚定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政治认同;重视出版的社会效益,厚植出版爱国情怀,传承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自觉践行初心使命,牢记国家使命以及行业责任,把爱国情转化为破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难题、兴家护国、矢志复兴的实际成效,为社会贡献力量;还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增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意识,开设爱国主义宣传专栏,重视爱国主义题材作品,推介体现爱国主义内容的多样化文艺创作作品,敢于同任何破坏我国形象、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引导积极的爱国舆论,努力做好新时代爱国主义出版工作,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出版文化的魂——质量意识
在出版界,出版物质量是一个永恒的重要话题。靠精品铺路,确保出版物导向正确、内容健康、格调高雅,提供可靠的数据、正确的信息、科学的逻辑、经得起考验和推整的理论观点、历史资料和实践技能,这是出版行业自古以来默认的规则,也是出版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因此,“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视域下,出版业要不断提升这种质量意识,坚持编校合一的优良传统,开发协同编辑系统,严格遵守《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管理规则,树立精品意识,为受众提供质量可靠且具有专业特色的出版物。
(三)出版文化的魄——传播知识
出版是知识传播具象化发展的产物[6]。它不仅规定了知识生产的一些基础性方法,如严格规范书稿标点符号,准确、恰当、生动地表述内容,而且还规范了知识传播的基本模式,如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出版和审查。从出版目的来看,无论是古代中国、近代中国,还是现当代中国,出版目的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开启人民心智,传播了历史知识、科技知识、农业知识、科技知识等多领域知识,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公众获取新知的需求,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由此,“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视域下,出版业既要传承历史古籍中的知识智慧,也要肩负起新知识储存、生产、传播的重任,推动基于知识生产的多领域、多专业、多学科研究不断前进,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更好地服务。
(四)出版文化的脉——文化传承
在集体记忆建构和民族文化传承领域中,出版凭借着自身独特属性及个性化功能,在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保管者、加工者、传播者等多重角色,具有储存室、过滤器、扩音器等工具属性,在文化累计、传播、选择、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我国五千年来历史文化未曾断绝,并能够为后人追根溯源,有出版活动的一份功劳。正是因为一册又一册的古籍,我们才可以于新时代背景,探索历史记忆中的文化脉络,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因此,“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视域下,出版业增强自身的文化服务功能,利用出版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出版受众面积的广泛性、出版机构的权威性、出版技术的成熟性等优势,在新时代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结合出版新技术新产业新特征展现其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塑造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形象,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视域下出版文化再生产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出版理念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7]。这就要求出版业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念在出版业的基本内涵,明确出版给谁看、谁来出版、出版为了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一方面,要始终为人民服务,站稳人民立场,立足于人民在思想需要、文化需要、休闲需要、生产需要、发展需要等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将人民想不想看、需不需要、有没有引领人民向上向好发展作为出版工作的根本指标,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发挥人民主体性,以共建共享为方向,在做好出版作品大众化传播的同时,构建与人民群众对话交流的渠道,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源自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理论、经验、案例、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二)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出版方向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到,贯彻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十四五”时期,出版业需要严格对照社会主义出版强国建设目标,确立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大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文化条件的时代使命,充分发挥出版业的社会功能,壮大新时代文化主阵地,引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好、行、能”的态度。
(三)树立文化自信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出版人需要读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背后的文化自信,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构筑出版人的精神谱系;同时,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并以创造性创新性思维,对其进行资源挖掘、形式转换和生产创造,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勇于批判和纠正各种形式、各种空间中的不良文化,做好长期应对不良思潮和文化殖民的工作准备,继而以具有民族特质的文化自信,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发展数字文化国际贸易,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四)找回精品出版的匠心
“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出版事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公众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出版新兴业态风起云涌,出版行业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专业性等特点。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导下,出版行业需要远离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浮躁之气,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适当削减出版人员的经济指标,让业内人员进行深刻反思与总结;同时,把握出版产业新格局和新业态,加快技术与内容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共享融通,进而做好专业、出好图书,彻底消除低俗、低质、唯发行量等出版市场乱象,建设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此外,应强调执着、坚持、专注,弘扬文化精品的“工匠精神”,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引导出版人员树立社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奉献精神,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以提高出版人员职业能力,使其熟练掌握编辑知识和技能,对书稿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对出版工作永葆热忱;出版人员还应把握出版门槛和底线,养成挑毛病的习惯,做到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做到有文化人的骨气,确保出版作品社会效益第一。出版业要追求突破、革新,关注出版新兴业态与产业格局,分析数字媒体下社会公众图书阅读新习惯新特点,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结合今日头条、微信读书等新媒体平台,开发电子书、有声书、微视频等新型图书展现方式,推进出版工作数字化发展,以适应新生出版生态环境。
(五)树立以数字经济协同并行的开放思维
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数字出版、跨界合作等意识的深入人心,出版业需要在出版流程、出版技术、出版内容等领域打破固有高墙阻隔,树立开放性、融合性发展思维,加强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印刷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数智技术在选题策划、内容编校、绿色生产、发行营销等流程中的应用,通过数字赋能再造出版流程,实现从传统出版到智慧出版的华丽转变;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学习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为用户提供内容增值服务,延伸数字出版平台功能,实现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出版文化是一种凝聚出版行业共同利益和理想追求,体现出版业特点和出版活动特色的文化。“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视域下出版文化的传承目标,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传统、质量意识、传承知识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立足于新征程,出版文化再生产内容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方向,树立文化自信,找回精品出版的匠心,树立与数字经济协同并行的开放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博辉.对《“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理论解读[J].教学考试,2022(52):23-25.
[2]《“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广电发展重点[J].广播电视信息,2022,29(09):10.
[3]朱以青.出版文化及其历史传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45-149.
[4]巨慧慧,杜娟.出版文化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基于CNKI中文期刊的文献计量考察[J].知与行,2021(03):89-94.DOI:10.19309/j.cnki.zyx.2021.03.011.
[5]李桂英.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J].采写编,2022(01):128-129.
[6]陈莹,龙冬.重新认知出版文化的概念、特征及其价值[J].中国编辑,2017(11):26-29.
[7]陈才艳.媒体融合时代下的出版文化与文化生产[J].今传媒,2022,30(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