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学视域下宁波国际微电影节的价值构建、模式转型与进路拓展

2023-04-07 00:00

文化经济是在文化艺术经济效益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文化命题,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成为城市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我国,会展业规模正以年均20%的增长率递增,发挥着城市经济“拉力器”的功能。

2013年宁波市举办首届微电影大赛,2016年升级为宁波国际微电影节,标志着其由单一赛事向专业电影节会转型。作为近年来国内涌现的众多年轻电影节之一,宁波国际微电影节有其特色与潜力。在文化经济学视域下探索这一综合性文化活动的发展路径,既能推进宁波城市发展动能变革,也能为国内其他文化节展举办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价值构建: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共振

文化经济学回应了现代城市文化生产和服务已成为普遍经济现象的事实,阐述了文化活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揭示了文化活动提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内在逻辑。文化要素资源塑形城市内部经济活动,嵌入并推动城市经济秩序发展;经济活动则构成推动城市文化生产与创造能力的动力源。宁波国际微电影节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文化活动促进高端要素集聚,通过文化、资本、信息以及专业知识的充分互动和高度配合,促成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提升文化影响力,促进城市经济创收

目前世界各国已设置各类电影节1000余个,并且仍以每年约50个的速度继续增长。诸多城市争先恐后地举办国际电影节,很大程度上正是看中了大型节展的文化影响力,以及这一影响力对提振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电影节能够促成机构合作,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推介文化产品,俨然成为影视产业发展的枢纽系统,同时,节展产生的庞大人流、物流与信息流能够直接带动城市的消费、旅游及相关商业活动,提升城市商业价值。

整合资源要素,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和升级

产业集聚是城市文化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群集是经济活动者为获得某些优势条件或利益向特定区域聚集的过程。洛杉矶、巴黎、伦敦等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在其核心区或周边地区都兴起了产业集群,这种空间分布上的产业集聚化趋向是典型的创意组织和知识组织构成的簇群,能为城市发展创造经济效益和成长活力。微电影节具有巨大的产业辐射功能,除影视行业资源外,还涉及金融、保险、法务、教育、旅游、交通、大数据等相关行业,举办节展将促进产业的跨界融合,开拓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为城市经济模式转型提供良好契机。

提高市民素养,激发城市发展动力

国际微电影节作为一项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有助于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市民的文化素养与文化消费需求相辅相成,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市民相应地会有更加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势必会推动城市建设更多现代化的公共文化空间与设施,吸引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延伸资源进入城市,进而生成更加适宜优秀人才、企业成长的生态环境。这些高端要素的聚集能够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长久动力。

模式转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化办展

微电影节的成功举办与活力持续有赖于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等集群协作。转变微电影节的办展模式,激发各方共同合力,优化政府职能,扩大社会各界参与的范围、规模,有利于增强电影节与各方的合作密度和关系牢度,提高市场化程度,不断完善电影节的价值链,从而开拓更广阔的运作空间。

政府主导,明确三重关键角色

首先,节展举办的引导者。指导微电影节的办展方向,盘活资源,创造商机,支持电影节会员企业,减免租金、税费,提供项目承接资讯和机会,促进微电影节和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成型、功能完善与有效运作,并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与监管。

其次,保障、服务的提供者。保障节展要素资源的提供与扶持,做好场地、器材、人员以及对外联络的服务支持;提供政策、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发挥官方平台优势,拓展电影节对外传播渠道;建立电影节会员企业名录,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微电影节。

最后,产业链条的牵引者。以微电影节为契机,为影视生产各环节的相关单位、企业和人才提供聚集、沟通的平台,在公共关系上努力开拓新资源,促进交互式合作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形成,使各方互惠互利,催生和推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社会参与,凝聚各方力量办展

宁波有较好的影视产业基础,拥有象山影视城和大量本土影视企业,本地高校也有影视传媒相关专业,同时,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较为完善,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热情高,因此,微电影节应该更积极地联合这些社会力量,使其成为办展主体,承担具体事务运营的同时为微电影节带来更丰富的人才、创意和契机。

机构、企业和高校结合自身特点,为电影节分担设计、宣传、制作及志愿服务等具体工作,或提供器材、设备等物资支持及论坛、活动场地支持,协助承办展映、论坛、竞赛和创作等活动,并和主办方共同研讨策划,创新电影节的品牌营销,持续提升节展举办质量和传播效果。

市场运作,完善微电影节价值链

目前宁波国际微电影节的市场化运作依旧薄弱,对办展的规模、效率和知名度、成长性都造成了制约,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机制,完善节展的价值链。

一方面,做好宣传造势,激发微电影节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线上宣传与新媒体和移动终端传播相结合,发挥微电影的“微”优势和“移动化”特点,增强开放性和互动性。线下宣传拓宽思路,举办户外嘉年华和路演、创投等活动,提高受众参与度,扩大节展影响力,延伸微电影产业化触角。

另一方面,同等注重扩大文化创意的生产与消费。完善影视项目的创投和预售,提升节展质量和知名度,吸引更多创作者和投资人聚集,优化参展参赛作品的展映售票、配套培训、文旅活动,拓展影像和文创产品销售等渠道。

进路拓展:提升微电影节的品牌创设、运营品质和市场能力

宁波国际微电影节虽然是一个年轻的电影节,但经过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良好。提升节展策划、管理的品质,完善和拓展影视文化产业链,能拓宽微电影节的发展进路。

推陈出新,提亮节展活动的主题和形式

创设主题单元和创作活动,打造节展特色与品牌。举办“宁波影像”城市主题竞赛,每年设置不同的次命题,遴选影片,讲述宁波的古今故事,激发国内外电影人对宁波故事题材的新思考、新创作,凸显城市特色。举办“遇见宁波”即兴创作和展映活动,在电影节期间,组织由电影节嘉宾和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的即兴微视频拍摄、展映活动,开启“发现之旅”,让地方传统手工艺、戏曲、谣谚、民间技艺等宁波本土元素得以被发现、记录和展示。

激励创新,引领潮流理念与进程。设立类似“跨界创新奖”的创意奖项,鼓励微电影生产、创作方式的创新。尝试把沉浸式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嫁接到影片的表现、传播形式中。同时,贴合新媒体技术发展方向,开发符合市场规律的文化产品和营销手段。

深化受众联结与城市融入

为受众提供更多服务信息和参与渠道。尽可能多地为受众提供参与微电影节的信息和途径,增进受众对节展的了解进而培育市场主体。及时在微电影节门户网站、公众号、微博等受众获取信息的平台上更新相关信息,包括影片评优、展播、报名以及部分影片花絮等信息,便于专业人员参展参赛,并开辟展映影片、排期信息、影院介绍和购票通道,为观众提供便利。

改革评奖机制,提升对受众的吸引力。由专业评委评选专业奖项的同时,尝试与优酷、爱奇艺等平台合作开展观众评奖活动,吸引受众参与微电影节作品投票,并设立观众评选特别奖,以提高受众的节展参与度,并通过账号验证、二维码识别等技术手段防止拉票和重复投票行为。

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举办面向大众的讲座、论坛等活动,提高微电影节各类活动的开放性,在进行活动的选址、举行时间、流程设计等各方面策划时,充分考虑市民需求,以便让更多受众能够更便捷、深入地参与活动。在公共场合举办如主题嘉年华、亲子影像展、手机视频大赛等互动活动,联合书城、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建立常年开放的影视文化展览,定期更新主题,放映微电影节收录的优秀参评影片,展览电影人的创作手稿和设备,组织影视书籍的签售活动等,形成微电影节的有益补充,为市民提供长期感受影视艺术的文化空间。

拓展渠道、建设平台,支撑人才孵化和项目培育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除政府资助以及注册费、赞助费等常规途径外,还可以尝试与当地文化消费机构合作,推出付费会员模式,使其微电影节展映和常年在当地影院、展馆等观影或参观都能享有折扣。尝试时下兴起的“众筹”模式筹措项目启动资金,另外,在保障创作者权益的前提下,还可以尝试募集更多开放的社会基金,为社会资本与人才、项目拓宽对接合作的通路。

搭建辅助服务网络。除资金之外,相关领域的辅助服务对促进微电影人才和项目的培育、发展及成果转化也能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例如给创作团队提供技术培训、法律和政策咨询,以及财务会计、外语翻译方面的支持等。一部分辅助服务可以由微电影节自身集成建设,另一部分则需要通过与广电集团、影视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其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来获得支持,同时合理统筹相关服务小组,根据需求调配人员。

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各大电影节对项目的支持都是有限的,创作者和各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项目成功率开辟新途径。建立微电影节资源共享公共平台,让官方和创作者都能通过平台发布资讯,并进行资源对接,例如影片提案征集与发布、资助寻找与提供,创作中的拍摄经验、提案技巧、资金列表及申请方式、公益项目、各岗位人才等推介信息。平台建设的日益成熟将助力创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特点找到合适的物力或人力资源,促进新兴项目和人才的快速成长。

盘活资源,延伸影视文化产业链

推动形成新型影视文化业态。以微电影节为契机,促进影视生产各环节的相关企业和人才的集聚、沟通,推动影视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尝试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利用新技术激发影视制作、文艺展演等传统产业的新活力,促进影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商业、教育、体育等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增加文化产品附加值,构建社会网络,催生新的产业形态。

促进影视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宁波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微电影节的展映、文旅等活动精心选址,在提升节展知名度的同时,培育旅游经济创收新增长点。加强影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丰富市场层次,提高影视文化旅游产业整合集成发展能力,既做“多”主体,放宽市场准入,激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又做“强”主体,鼓励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和影视企业联合,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组建高校产学研平台,延展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增加大学生这一重要受众的专场放映活动,增设相关影片推介、评分、影评征集、评奖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参与微电影节的兴趣。依托宁波本地多所高校的影视传媒相关专业,成立高校影像联盟,并尝试开展一体化的产学研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创意资源和传播资源,持续推动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对接市场,提升运营能力,实现持续发展

推进创投,奠定市场化运营基础。创投是项目培育和人才孵化的重要环节,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微电影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要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完善创投环节,并为最终完善影视产品交易和预售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奠定基础。

完善服务,提高成片转换率。整合业界资源,吸纳更多优秀电影项目在电影节上展示并促成合作签约。同时,微电影节的创投融资不应单纯追求意向签约额数量,更要进一步完善跟踪服务体系,并针对创投项目的具体进展和遇到的问题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从项目到成片的转换率。

扩大影响力,积极投入国际影视传播体系。打造辨识度高的品牌,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打通宁波与国内电影界的界限,搭建宁波与国内顶级电影企业和投资机构的沟通平台,在“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加强与国外专业机构和影视节展的合作,维持并增长自身人气,实现微电影节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文化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艾伦·J·斯科特.城市文化经济学[M].董树宝,张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蔡清辉.金鸡百花电影节长期落户厦门的影响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1(04):58-62.

[4]王斌.空间变革:嵌入地域发展的传媒产业集群[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116-119.

[5]石灵云.产业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D].上海:复旦大学,2008.

责任编辑:史偌霖
< 排序栏目 保存 重置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人才招聘 | 站点公告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 技术支持:后稷网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