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新空间是指在专业剧场之外,适合举行演艺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在文化发展中产生的新业 态。演艺新空间非常灵活,出现在建筑群或商业场所中,是专业剧场的补充。澳门作为文化艺术活动活跃 的城市,其在演艺领域的探索已有一定历史。随着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更受 瞩目,澳门以环境剧场为基础,逐步推进了演艺新空间探索。现结合澳门环境剧场的历史与演艺空间的现 状,基于场景构建观点及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澳门演艺新空间的发展,从而提出有参考性的建议。
自2015年起,推动演艺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 上海2017年发布的政策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开 拓新型演艺空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受众的精 神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戏剧表演、音乐演出、脱口秀、沉 浸式魔术等舞台演艺的表现形式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当下文 化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传统的室内封闭剧 场演出在执行和落地上具有不稳定性,再加之新型演出形式 层出不穷,各地文化演艺市场都逐步开启了对演艺新空间的 开发、探索与利用。 澳门作为文化艺术活动非常活跃的城市,其在文化演艺 领域内的探索已有一定的历史。随着澳门本地传统产业结构 的转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更受瞩目,受众市场对 演艺活动始终抱有期待。澳门本土具有东西方艺术风格交融 的文化背景,城市结构也呈现出历史风情与现代魅力结合的 特点,因此澳门具有开发演艺空间的丰富条件。本文结合澳 门环境剧场的历史溯源与演艺空间的当代尝试,对实际案例 进行梳理,探讨澳门地区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城市场 景结构下所开展的有关演艺新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基于场景 理论中的场景构建观点以及互动仪式链的效用生成理论,对 澳门演艺新空间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参考性的 发展建议。
环境剧场:澳门演艺新空间开发的历史溯源
澳门演艺空间的开发尝试较内地更早,在澳门开展的 走出传统剧场的尝试是由环境剧场展开的。“环境剧场” 的概念由纽约大学教授、戏剧导演和学者理查·谢克纳所 建构,1968年他在论文《环境戏剧的六项原则》中首次提出“环境剧场”的概念,强调剧场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他认为所有的空间,包括观众席皆是表演空间,强调所有 空间元素皆平等,致力于打破传统镜框及受舞台限制的剧 场。由此可见,环境剧场之核心理念在于建造演员、观众 以及演出空间之间的全新互动关系。澳门晓角话剧研进社 剧团副主席郑继生提出,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澳 门具有发展环境剧场的先天优势,其历史城区已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环境剧场”已成澳 门戏剧的特色。 澳门的环境剧场可追溯至1937年,在当时的“澳门四 界救灾会”活动中,澳门民间戏剧社团为抗战筹资,在人流 密集的商业街上演环境短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员与观众 一起融入户外空间,打破传统的观演关系,观众被一并纳入 戏剧演出场域中。1995年,澳门话剧团体石头公社在大三 巴和议事厅前地上演《一则沉沦启示》,演员通过步行经过 不同场景来完成表演。除此之外,澳门本地还诞生了很多匠 心独运的环境戏剧作品,例如利用澳门文化中心外立面布景 的《拾遗记》、在大三巴牌坊前上演的《俄狄浦斯王》、在 巴士内实景上演的《巴士奇遇结良缘》等戏剧作品,都属于 打破传统戏剧演出空间,创新演出场景,将空间与情节相结 合,改变观演关系的新空间开发案例。 澳门作为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流的窗口,在历史 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西风格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建筑样 式,多样的城市构造为环境剧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基础 条件,再加上人口密集、流动性大以及受西方艺术表现形 式影响明显的特点,促使澳门戏剧演出走向了对环境剧场 的尝试,突破了传统演艺场所的限制,为日后对澳门演艺 新空间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澳门演艺空间创新的当代尝试
环境剧场体现了澳门在演艺新空间上的先锋性探索, 在澳门形成了一定的受众基础,一直到今天也依然富有生 命力。2000年开幕的澳门艺穗节至2022年已成功举办二十 余届,在历届艺穗节的艺术作品中,环境戏剧始终是不可 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拍板视觉艺术团和其他剧社合作 的《看得见的城市》系列是澳门艺穗节环境戏剧的开山之 作,此系列属于全景式剧场,通过暗示手法把观众带入预 定的景点,其中加入影像、图解等手法,将婆仔屋、旧廉 政公署、望德堂区建筑群等文化景观纳入剧场视野;2003 年艺穗节,慈艺话剧社在氹仔湖畔花园、越南难民营遗址 演出《禁葬—安蒂冈妮》;2004年艺穗节在澳门CAR地窖 酒吧演出的《酒神乐与怒》,将澳门人较为熟悉的日常酒 吧作为演出场所。除了本地戏剧团体外,在艺穗节中上演 环境戏剧的艺术工作者分别来自英、美、法、德等各个国 家,澳门艺穗节一直以来秉持的“全城舞台、处处观众、人人艺术家”的理念也推动了演艺新空间在这一文化艺术 节庆活动中被持续探索、开发与利用。 2022年国庆节期间,由澳门中联办宣文部指导,澳门 特区政府文化局、旅游局支持的沉浸式戏剧《郑家夜宴》 在郑家大屋古建筑群上演,郑家大屋在2005年被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该作品充分利用了郑家大屋的空间,选用 了四个点位上演四幕沉浸剧,观众通过沉浸交互式的表演 场景,带着角色和任务穿梭在演出中,真切体验当年郑观 应隐居澳门的生活。《郑家夜宴》的创排是澳门演艺新空 间开发利用的新尝试,将戏剧演出与世界遗产建筑进行结 合,不仅拓宽了文化艺术演出的展现空间,也促使古建筑 焕发了新活力。 除了在戏剧演出中延续环境剧场的优势来开发演艺新 空间之外,创作者也在不断尝试将艺术内容、现场表演与 城市空间、历史建筑相结合的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例如在 2022年11月到2023年3月期间,每周六晚演出的“乐韵悠 扬”露天音乐会中,管弦乐队在世界遗产建筑大三巴牌坊 前进行演出,广场台阶成为观众席,露天的半圆形演出场 域则形成了天然声场,将古典音乐演艺完美融入西洋经典 建筑遗址的做法吸引了大量居民与游客。澳门演艺活动的 创新发展继承了环境剧场的思路,在当代,继续将文化艺 术活动融入演艺新空间,能够不断激发文化艺术和城市建 筑的当代生命力。
场域构建与互动仪式链在澳门演艺新空间中的体现
不论是在戏剧领域的尝试,还是在音乐演出中的思路延 伸,澳门在演艺新空间上的探索都卓有成效,对环境因素的 充分利用不仅是一种新颖的表达形式,更打破了横亘在观众 与表演内容之间的“第四堵墙”,拉近了欣赏者与内容之间 的距离。 在传统戏剧演出中,室内剧场往往会搭建镜框式的舞 台,舞台三面环绕形成物理空间的隔断,而在舞台正面,观 众席与演员之间则存在“第四堵墙”。法国剧作家狄德罗首 先提出“第四堵墙”的概念,他在《论戏剧诗》里说:“无 论你写作还是表演,不要去想到观众,只当他们不存在好 了。只当在舞台的边缘有一堵墙把你和池座的观众隔开,表 演吧,只当幕布没有拉开。”这意味着舞台前沿是剧场内的 “第四堵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却不透明。随着 后现代戏剧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的戏剧舞台上开始出现演 员与观众对话,根据观众反应即兴改动情节等做法,这些新 方法无一例外都在试图打破“第四堵墙”。演艺新空间的探 索显然以打破“第四堵墙”为基础,利用环境因素突破传统 镜框式舞台所存在的观演关系隔断,在物理空间上构建新的 场域,在受众心理层面发挥互动仪式链的联结作用。 19世纪中叶,库尔特·考夫卡提出场域的概念,他指出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发生的场域影响,而场域并非单 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将 戏剧演出场景置于户外空间或建筑群中,是在重构文艺演出 发生的场域,观演者与演员一起成为场景要素,表演影响剧 情走向、场域氛围和观众状态,观众状态受沉浸式场景影响 再反作用于表演行为的发生。演艺新空间的开发拉近了观众 与表演者的物理距离,增进二者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 又再度构建了场域形象。米克·巴尔认为,空间的作用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框架,即行动的地点;另一 方面,空间也可以留在背景中,被进行主题化处理,这样空 间本身便成为被描述的对象,不是行动的地点,而是行动着 的地点。”表演艺术作品上演的场所绝不仅仅是一个框架, 一个物理意义的行动场所,在场域关系的生产实践中,它还 是创作者在艺术处理中形成的主题化产物,作为一种力量, 悄然影响着观演者的情感体验与内容认知的意义建构。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每一个个体在社 会中所呈现的形象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情 感能量是人类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互动仪式的参与者在关 注点与情感的相互连带中产生一种共享的情感体验与身份认 同,进而形成新的社会定位与社会形象。在学界对互动仪式 链的讨论中可以发现,使互动仪式链形成效果的要素包括四 点,即聚集人数大于等于两人且位于同一场所,对局外人设 定一定界限,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以及 在场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上述四点构成要素在澳门地区 演艺新空间中均有天然的形成基础,观演人数的丰富性以及 观演环境范围的确定性构成了稳定的场域,为互动仪式链的 产生构建了先天条件,对新空间的利用促使演出与环境发生 交互,更提高了观众在演出过程中可感受到的情绪浓度,使 其与在场其他观众和演员分享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专 注意识、情感体验与身份认同。 由此,演艺新空间构建的场域触发互动仪式链产生作 用,在表演者与观演者之间形成情感能量,使受众在观演过 程中产生身份认同,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剧场演出的新型观演 关系。
总结与思辨
结合上述案例与理论观点可知,在澳门独特的城市构 造与产业背景下,其对演艺新空间的开发初见成效,对可利 用的城市空间、建筑群或商业场所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一方 面,在艺术展现空间中展开了舞美设计、剧情设置的创新; 另一方面,拉近了戏剧艺术与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之 间的距离,扩大了观众范围。同时,在对受众市场的考察中 发现,当下澳门演艺新空间的探索与开发中仍存在融合较生 硬、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在场景构建中对互动环节的设置仍 显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开放城市空间中的受众沉浸感受 到了影响,由此出发结合相关学科理论,提出以下措施。
紧随城市规划方向,结合文旅融合视角
澳门演艺新空间的开发与城市空间的建筑结构、商业场 所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群或商业场所作为专业剧场在其他 演出场域内的补充,承担着展现艺术演出的职责。另外,澳 门的建筑风格和城市结构具有典型的中西交融的特点,因此 对演艺新空间的探索应始终与城市发展策略及当地政策紧密 关联,文化机构对熟悉城市空间布局,紧跟城市空间布局变 化的脚步,首先了解空间状态,而后洞悉环境氛围,再进一 步融合艺术演出。 众所周知,澳门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在文化 艺术活动与旅游产业高度融合的当下,文化艺术与空间的 结合也应尽可能顺应文旅融合的趋势,主动与旅游产业构 建内容及形式上的联系,改变传统的观光旅游方式,采用 城市特色文化展演、在游览空间内融入表演艺术元素等方 式,在旅游产业中加入现场演出的文化性、体验性、欣赏 性与教育性,使得演艺新空间巧借文旅融合的东风,进一 步扩大传播效应。
依托社交媒体平台,扩大宣传推广范围
澳门回归后与祖国内地的沟通更加密切,虽然存在一 定的文化差异,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内地文化消费者的贡 献对澳门文化市场而言更显关键。2022年底,澳门进一步 放开内地游客往来政策,演艺新空间上的探索是创新之举, 也是符合当下市场新需求的做法。在这样的趋势下,文化机 构更应该借助大众媒体及社交平台的力量,搭建官方媒体矩 阵,在互联网环境下向潜在受众展开营销,从而扩大观众范 围。可以利用打造澳门演艺新空间体验的观演交流平台,在 社交媒体上推送最新的演艺新空间开发资讯,与旅游平台合 作开通线上抽奖赠票、解谜入场游戏等互动方式,拉近与观 众之间的距离,树立“文化澳门”的形象,进一步扩大文化 艺术活动的受众市场。
借助高新技术,完善场景构建,巩固互动效果
结合当下受众特点与上述场景构建、互动仪式链构建 等理论,澳门演艺新空间的场景构建应进一步打开思路, 将高新技术运用在表演空间当中,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与参 与感。例如将动作识别和捕捉反应系统与演出多媒体投影 结合,改变过去观众仅仅在视听层面进行观演的模式,使 观众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演出当中。除此之外,VR技术等高 新技术的日益成熟也可以为演艺新空间的场景构建提供更 多可能。文化艺术与旅游产业、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是必 要的,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