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之一,巴蜀文化依托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历经灰陶时代、玉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从古蜀文明发展至今成为极具内涵、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文化,金沙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独具韵味的蜀绣,精美绝伦的乐舞,古朴典雅的玉器、铜器无一不在展现巴蜀文化曾经的辉煌。巴蜀这个特定的称谓所涵盖的巴文化和蜀文化的文化中心区域分别为今天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四川和重庆历经几千年蜀人、巴人的文化交流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造就了巴蜀人特有的性格特点,这就是文化习俗中的“川渝味”。巴蜀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在巴蜀文化的国际传播中,一脉相承的巴蜀文化如何才能顺应人文、社会、经济的需求,得到创新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和探讨。
巴蜀文化的发展现状
了解巴蜀文化的发展现状是推动巴蜀文化国际传播的首要条件。自古川渝是一家,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党中央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共建共享巴蜀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合作指明了方向,为巴蜀文化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基础,使巴山蜀水真正心连心,合作共赢。虽然巴蜀文化的历史渊源很深,无法分割,但巴文化和蜀文化因所属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不同,同源异质,有着各自的特色与明显区别。巴蜀各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地,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很大。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为西南中心,陆路交通极为便利,消费文化欣欣向荣。反观重庆,依山傍水,舟楫便利,商旅文化繁荣,但山地多,生存环境相对不易。当下,成都是四川省会,古都文化、茶馆文化历史悠久,成都人悠闲舒适、宽厚豁达、从容淡定。重庆虽曾为巴国都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但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杂糅的商旅文化、火锅文化使得重庆人血气方刚、性格开朗、粗犷豪放。川渝文化一粗一细、一刚一柔、一武一文,如果能做到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就能取长补短,形成合力的双股结构。在巴蜀文化国际传播的背景下,川渝两地的文化学者应携手合作,整理、重建、丰富巴蜀文化内涵,弘扬巴蜀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两地学者需有宽容、包容的心态,自我批判,避免“口水战”,重新审视巴蜀文化目前的发展状况,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让巴蜀文化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如何在竞争中优势互补
川渝信息沟通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交流渠道不够通畅,两地的报道没有相互开放,到目前为止尚无覆盖整个川渝地区的期刊,缺乏信息的整合,这造成了新闻资源浪费,阻碍了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巴蜀文化的对外传播。两地媒体要率先行动起来,积极进行专题异地报道,架起川渝文化信息沟通的桥梁。此外,川渝两地网络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需要互补。笔者分别浏览了重庆和四川的一些门户网站,发现重庆的门户网站内容大都紧跟时尚潮流,有关娱乐和消费的内容较多;而四川的门户网站更重视文化传播,以阅读和文学为主要栏目,但经典文学作品数量不多。网络文化的互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利于人们培养更高雅的审美情趣。除了美食、娱乐等让人津津乐道的网络内容以外,两地文化的互补需要从更深层次的层面开展,充分挖掘巴蜀文化的内涵,凝练两地文化特色,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如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文化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国际传播空间。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消费、人才、旅游等方面。以旅游为例,在旅游服务、旅游环境、旅游城市建设、旅游景区打造等方面,要紧紧抓住“文化品牌”这一关键点,既追求蜀文化和巴文化各美其美,也要完善两地连接的创新机制,形成蜀水巴游、巴山蜀览的新格局。巴山蜀水的整合,会使历史线索更加清晰,其必将成为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之一,吸引庞大的海外旅游消费人群,打造一个国际川渝文化旅游的全新局面。川渝如果共同打造巴蜀旅游精品线路,合力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培育区域旅游品牌,竭力将川渝地区建设成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度假胜地、长江文明的体验高地,那么就能以文旅作为先行军,构建文化经济两地内循环、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新格局。
川渝两地文化市场如果能实现同类相聚,分工协同,携手整合相似的文化产业和旅游景区,就能实现文化产业互补,共享利益。川渝文化产业互动与聚集以利益为基础纽带,建立共同市场,在土地开发、招商引资、产品销售、人才引进、产学研等方面,共创巴蜀品牌,共举巴蜀大旗,开拓两个市场,做大做强两个极核,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方面扩容增效。这种产业互补不但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的人才优势和物质基础,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调集两地精锐,科学配置文化资源,大大降低产业成本,开创引领全国的文化产业,吸引全球的目光。
巴蜀文化国际传播强调川渝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在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经济与文化在整合中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巴蜀文化国际传播强调川渝共赢总基调,相互合作,努力发挥各自的区域优势,谋求共同目标,实现共赢。将自然地理的“山水相连”变为发展上的“浑然一体”,加强区域性合理流动,做到“川菜渝味”“川酒渝香”“巴舞蜀蹈”“巴歌蜀词”,创建两地共同的文化符号,代代相传。两地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协同发展,在互惠互利、共赢合作的总基调下,良性竞争,认清自身优势,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巴蜀文化同根同源,川渝的合作与交流迫切且意义深远,而要实现川渝共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为了更好地实现巴蜀文化走出国门,两地众多学者、专家应合力对巴蜀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巴蜀文化的起源、发展、创新等不同方面进行全面的探讨,共同整理稀有、珍贵的文献,编撰川渝历史大事纪要。这些都是共同开展巴蜀文化研究的典范。在国际传播中,巴蜀文化要充分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为川渝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要搭建好川渝两地开放性、综合性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很多学者大都埋头钻研,在文化圈的交流仅限于与自己研究相关的小圈子。两地共同开展的国际性文化交流大会可以让四川、重庆两地的优秀学者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学者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以书籍出版为例,通过首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两地的科幻作家找到了合作的契机,他们共同编撰、出版了很多有关科普科幻理论研究的书籍,共同推出了青少年科幻征文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使两地科幻科普创作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如果条件允许,两地的文化工作者还可以出国进行国际交流,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关注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科研进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推动巴蜀文化的国际传播。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川渝两地需要共建精神家园,提高人民文化素养,提升川渝人民的国际形象。因此,两地需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民众素质,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对共同面临的问题积极献计献策,将巴蜀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和人文思想作为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主题,把文化符号当作特定的标识,延续历史文脉,守护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巴蜀文化内涵,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年轻人更加了解巴蜀文化深厚的内涵,不断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让书香走进川渝,让世界看到川渝文化圈特有的精神风貌。
推动巴蜀文化的国际传播,积极构建文化创新机制
古往今来,巴山蜀水诗情画意,巴风蜀情魅力无限,巴蜀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历史文化不仅应该被国人熟知,而且还应在国际社会上传播,这就需要推动文化创新,激活文化创意,发展文化产业,合理配置资源空间。如果对巴蜀文化有深刻的认知,从业者们(如演艺欣赏、休闲旅游、电影电视、阅读视听、美食消费、竞技游艺等行业)就能独具慧眼,创建有特色的巴蜀文化创新产业体系,让巴蜀文化产业真正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巴蜀文化的竞争力。要把川渝建设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创新中心,构建巴蜀文化创新机制势在必行,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努力。
要想推动文化创新,创立专门的巴蜀文化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是较好的选择。将川渝两地以及全国研究巴蜀文化的学者团结起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文化创新,用创新思维和扎实的文化功底将巴蜀文化的研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创新还需要立足于实际,拓宽国际视野。文化创新需要关注文化发展中的全新文化意识,深入挖掘巴蜀文化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巴蜀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民众的文化生活、娱乐活动等相结合,让民众可以在校园、企业、街道、广场、社区的文化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只有将巴蜀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巴蜀文化才能成为现实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才能更好地推动巴蜀文化的国际传播。
文化创新需要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为支撑。“一带一路”为巴蜀文化国际传播构建了巨大的发展平台。川渝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友好、深度合作可以帮助其建设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带和旅游带,让更多国外友人了解巴蜀文化,充分感受其独特魅力。巴蜀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独一无二的文化姿态必将惊艳世界。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巴蜀文化必将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在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文化研究要有开放的态度,宣传与弘扬巴蜀文化可以增强川渝人民的自豪感,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巴蜀文化的国际推广。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与传播的今天,有效的宣传与推广可以提高国际社会对巴蜀文化的关注度。在国际交流中积极宣传与推广巴蜀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巴蜀文化的知名度,而且还可以激发学者的创新动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灵魂,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化发展,能够促进川渝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巴蜀文化的国际传播。
巴蜀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学者、专家应充分挖掘巴蜀文化内涵,推进巴蜀文化研究,实现资源共享;第二,共建精神家园,提高人民文化素养,形成巴蜀文化圈特有的人文“磁场”和精神风貌;第三,开展国际性文化交流学术会议,宣传、探讨、推广有代表性的最新科研成果;第四,建立巴蜀文化创新中心,呼吁研究巴蜀文化的学者团结起来;第五,将文化研究与文化宣传、推广结合起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者的创新动力。如果两地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巴蜀文化产业,合力建设世界级旅游景点,积极开发各类创意文化项目,完善国际传播机制,就能迸发出巨大的“经济能量”和“市场能量”,从而促进巴蜀文化的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