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文明演变,汇集成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文化。传统文化图书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压缩了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发挥新媒体时代的优势,创新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工作,有利于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的广泛传播。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而出版传统文化图书有利于宣传传统文化。新时代下,传统文化图书出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认识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影响,探寻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创新之路,采取何种策略应对当下困境是当前传统文化图书出版急需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创新的意义
丰富出版形式
传统的图书出版主要以纸张为载体,这种阅读形式对读者而言较为单一。在新时代下,图书的出版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丰富,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也为图书出版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方式,例如图书出版可以运用更多的载体,如视频、音频等,广播平台和电子书因其便捷性颇受读者欢迎。
内容创新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们了解中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提供了便捷渠道,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较大的社会意义。传统文化图书在内容方面多聚焦于学术研究,始终坚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仍然难以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有利于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形式的进一步创新。出版社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分析读者的阅读喜好,从而制订更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方案。
改进出版流程
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能够促进传统出版流程的变革,为优化出版流程提供更多的新思路。在具体的生产工作中,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出版资料进行收集,减少调研和选题时间,提高策划效率。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创新性不足,而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分析读者的阅读喜好,帮助出版社及时根据市场形势调整同类图书的出版情况,避免浪费社会资源。另外,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多种传播渠道和展现方式,加强了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能够使读者以更直观的方式阅读传统文化图书。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面临的困境
产品与需求不匹配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读者对传统文化图书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的出版产业存在缺乏创新能力、感知市场需求的灵敏度较低、选题雷同和跟风等问题,这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图书出版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传统文化图书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但部分出版单位缺乏工匠精神,并未对读者和市场进行精准定位,选择合适的选题,从而导致读者需求和传统文化图书相脱节,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内容审核缺少严格把控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内容并未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有时还会出现将民族传统道德礼仪与封建纲常伦理杂糅一体的现象,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只追求恶趣味而失去了传播传统文化的初心。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社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不断革新生产模式,但综合来看,我国大多数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社的经营模式还是比较落后。相较于其他种类的图书出版物,传统文化图书的内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比较生涩难懂。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难以满足当前人们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传统文化图书出版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境。
纸质图书被边缘化
科技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知识更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传播。传统图书出版物的优势在于逻辑缜密、体系健全,但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其传播速度慢、与读者互动不足等劣势逐渐显露,纸质图书的生存空间愈发狭小,甚至逐渐被边缘化。
新媒体复合型人才资源短缺
传统出版单位的运营模式是按编印发等流程进行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置,各部门往往各司其职,但新时代呼唤图书出版行业涌现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行业缺乏复合型人才,难以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即使出版单位广招新媒体从业人员,但其大多由各部门的文字编辑转型而来,专业性不足。再加上部分出版社的新媒体编辑、营销、技术等岗位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文字编辑往往身兼数职,专业性不足,工作内容复杂,工作效率较低,难以实现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行业的革新。不少出版社有意向新媒体方向转型发展,但是转变的方法和思路不够清晰,缺少对编辑在新媒体方面的技能培训,难以灵敏捕捉时代热点,创新出版模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物。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困境的对策
转变传统思维,引入创新思维
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社应转变传统思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出版有深度、有内容的图书。编辑需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变化,引入创新思维,深入研究读者的阅读需求,探索不同媒体的营销方式和路径,拓宽销售渠道,充分利用直播、音频、视频、电子书等新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增强传统文化图书的呈现效果。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社应当紧贴大众需求,通过开通官方微博等方式积累流量,突破纸质图书出版困境,在网络上为读者提供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精品课,及时与读者进行沟通与互动。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社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读者精准推荐其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图书。
创新传统文化图书形式和内容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社应丰富图书的形式和内容,在图书出版刊印的过程中,在产品的形式上进行创新,积极围绕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策划宣传。以唐诗为例,出版社可以精选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作为出版内容,在每首唐诗的下方标注名家批注,同时选配一些贴合唐诗意境的插画,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诗作的精华内容,从而进一步理解其文化底蕴。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是生搬硬套,而是要将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物应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度挖掘其外延价值。在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发行的过程中,编辑应审慎确定选题,创新传统文化图书的形式与内容,组织专家共同参与审校工作,严格遵守编辑流程,提高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物的质量,打造出具有丰富内涵与文化价值的出版物。
借助新媒体工具,创新传统文化图书出版方式
以往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因受技术的限制,其图书选题与策划往往难以精准满足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图书的需求,同一类型的传统文化图书重复出版,导致资源浪费。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行业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读者的阅读偏好,转换选题出版思维,从读者的角度进行选题与策划。例如故宫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故宫日历》,2012年以前的版本中仅有文物图片展示,并没有匹配相应的文字介绍。经过读者的反馈和业内人士的建议,从2013年的版本开始,《故宫日历》的整个编辑出版过程都改由文博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共同参与,图片也匹配了相应的释义,使得《故宫日历》从一本工具性的书籍转变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以丰富有趣的形式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统纸质版图书内容丰富,但其为读者带来的阅读体验仍然有限。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接触知识与文化的途径,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传统文化图书脱离了纸质载体的局限,能够以多种形态和多种渠道制作发行,如电子书、有声书等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读者在阅读传统文化图书时往往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面对这一情况,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社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向读者展现丰富多彩的图书内容,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使其沉浸在虚拟环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注重更新发展理念,扩大受众规模
为了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编辑应当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受众规模,拓宽出版行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如《诗经》《孟子》《孙子兵法》《史记》《论语》等经典书籍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社应当将经典书籍作为出版内容,转变传统出版理念,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萃取经典书籍的精华,并结合时代发展赋予其新意,为广大读者提供既立足于学术,又简单易懂的传统文化读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滋养读者的精神世界。除此之外,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编辑还应全面分析和综合考虑广大社会民众对图书资源和传统文化的需求,有效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运用好图片、视频、音频等出版形式。
重视新媒体人才培养,加强出版单位人才队伍建设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社应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将人才作为出版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保障出版行业的健康、科学发展。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社需要大力培养具备新媒体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人才,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顺应时代发展,自我革新,冲破瓶颈,实现突破发展,为传统文化图书出版提供稳定的智力支持。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编辑应当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图书市场,深耕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熟练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知识和技能。加强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其对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学习与应用,鼓励编辑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统文化图书选题、编辑加工、市场营销、阅读推广等工作。除此之外,出版社应当对线上、线下的呈现内容和宣传方式进行统一规划,完善团队建设,明确岗位设置和人员分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增强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核心竞争力,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力量。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传统文化图书既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又发挥着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作用,因此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社与编辑应紧跟时代发展,洞察社会发展趋势和读者需求,引入创新思维,做好选题、编辑、审校、出版、营销等工作,结合新媒体技术,扩大受众规模,推动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创新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当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工作有序稳定发展,使广大读者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