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外语院校图书馆服务开始向以用户需求为主的学科服务模式转变。当前,大部分外语院校都在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专业的学科馆员团队和学科服务平台促进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开展,为各个学科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借助各类学科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推进图书馆服务学校学科建设,还能促进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基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学科服务,不断改进和创新学科服务模式,成为外语院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背景下,外语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学科服务在教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传统学科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助力外语院校学科建设实现长足发展,为师生及校内科研工作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学科服务概述
学科服务是一种主动参与式的创新服务方式。在开展学科服务的过程中,学科馆员应对用户的学习和相关科研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对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判断,以便为其提供所需的专业资源,同时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学科服务产生于美国,其在20世纪初期第一次尝试在大学图书馆中设置学科馆员,由此,构建了学科馆员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图书馆第一次尝试开展跟踪服务,接着对学科服务模式进行了优化。结合图书馆协会的有关调查可知,2007年美国大部分大学图书馆中都运用了学科服务模式,并构建了相对健全的学科服务体系。我国在1998年开始探索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其中,清华大学最早构建了学科馆员制度;200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构建了学科馆员小组。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构建了学科服务模式,同时还配备了相应的学科馆员,这促进了学科服务模式的广泛运用。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人员配置与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还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学科服务模式
第一,学科馆员制及教师顾问。学科馆员制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的跟踪服务方面。学科馆员主要是将学科用户作为服务对象,借助专业背景以及相关情报学知识,积极上门为用户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起着联系图书馆和院系的桥梁纽带作用的服务工作者。基于学科馆员制的进一步优化,科学的服务团队模式得以构建。教师顾问则是在学科馆员制之外构建的一种服务模式,主要是在不同院系招聘所需的教师顾问,其职责是开展资源建设以及提供建议和反馈等。
第二,信息共享空间。学科服务模式主要应用于信息共享方面,并在后续发展中产生了信息共享空间,即构建了特殊的一站式服务中心。现阶段,我国很多公共图书馆都构建了专门的物理空间,并基于内部空间划分出了多个区域,如参考咨询区域、小组讨论区域与文献资源区域等,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交流空间。
第三,学科博客和微博服务。学科博客最早以图情博客的形式体现,是借助Web2.0技术实施的学科服务路径,通常是借助Blog、Wiki等平台,结合博主的能力及读者需求构建的学科服务。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借助学科博客能够以信息发布及资源导航等方式开展学科服务。在新浪微博得到推广后,很多高校图书馆也开通了官方微博账号,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以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然而,从一些浏览量很大的图书馆微博账号来看,其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学科服务路径。
第四,学科服务平台。学科服务平台是基于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网络服务平台,是学科馆员搭建的学科资源及服务平台,可以为学科用户提供大量的专业资源,同时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从狭义层面看,学科服务平台一般是指学科馆员在联络工作中使用的静态网页;从广义层面看,学科服务平台涉及的内容包括网络资源导航、学术热点追踪以及学习社区等。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能够防止用户因查找某个资源而迷失在海量信息中,方便用户搜索资源,然而,通过对有关平台的考察研究,笔者发现一些学科服务平台只有几个学科,信息不够完善。
第五,嵌入式学科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主要以用户为中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科学融入物理及虚拟空间,把图书馆学科服务融入用户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多元化的信息环境;由学科馆员借助知识组织模式获取信息资源,然后进行加工、重组及利用,将学科当作单元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并以此为前提,借助机构重组及服务体系框架等建立科学的运行制度。该学科服务模式体现的是主动服务,强调了解用户的资源需求,提高其认可度,致力于增强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能力,促进馆员协同机制的建设,以充分实现图书馆的功能与价值等。
外语院校图书馆服务现状分析
大多数院校虽然在学科服务方面进行了有关探索,但还是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不利于图书馆学科服务质量的提高。以下对外语院校图书馆在学科馆员团队建设、学科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学科馆员团队建设不完善。就外语院校图书馆服务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全校师生和有关科研工作者,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精细的服务,学科观影需要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这就对馆员的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大部分外语院校图书馆并未结合实际需要设置足够的学科馆员岗位,导致学科馆员数量较少。如部分外语院校图书馆实行学科(院系)联系人制度,指定学科联系人与院系联系,及时推送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和服务,并获取一手的师生反馈信息。对个别院系和研究中心、研究所提供一对一服务,有利于相关单位的学科建设和师生学术研究,但由于图书馆在学科馆员的数量和专业有所欠缺,且未在全部院系设立学科联系人,因此无法全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除此之外,馆员的知识水平不同,专业背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学科馆员的学术背景既非图书情报专业又非学校相关专业,这对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其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第二,从学科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来看,外语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以师生为主的学习型用户、以授课教师为主的教学型用户和以科研人员、学科带头人以及研究生为主的研究型用户,但各外语院校为不同类型读者所提供的学科服务内容不同,某些服务只针对教师、科研机构或研究生,尚未达到学科服务项目全覆盖。另外,服务内容集中在文献资源查阅、科研学术、参考咨询等项目上,且各个院校的服务项目开展情况不一,通常都是自定义模式;部分外语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内容较为基础,涉及外语学科的内容较少,缺乏更细致的、更加有针对性的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学科服务。
第三,从外语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来看,其采用的方案难以适应学科服务的需要。图书馆服务平台一般是借助互联网构建系统,把有关馆藏资源整合至平台中,以满足师生对服务的需求。根据具体执行状况,部分外语院校尚未建立专门的学科服务平台,只是对服务项目进行了分类,尚未实现对学科资源的分类整合。而在已经设立学科服务平台的外语院校中,大部分平台都是通过借鉴第三方完成的,在平台建设上没有体现自身特色,且平台中所提供的学科内容相对单一,仅是对馆藏资源进行了整合,这将难以促进学术交流,也不能全面彰显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还不能较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第四,学科服务机制构建上的问题。学校、院系、科研机构以及图书馆之间相辅相成。只有在科学机制的保障下,图书馆才能实现有效建设,为其学科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过程中,应坚持学科服务导向,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以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现阶段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运行过程中,部分图书馆尚未建章立制,将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各个工作环节也还没有实现良好的对接,因此不能全面彰显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价值。部分外语院校图书馆虽然建立了学科服务制度,但还不能有效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确保学校、图书馆与院系之间建立有效联系,因此还需注重对相关问题的处理。
外语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质量提高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现阶段外语院校已经意识到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开始加强学科服务能力建设,也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然而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外语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不具备针对性和全面性。基于此,现探讨相应的学科服务质量提升对策,比如建立并健全学科服务制度,提高队伍建设质量,健全学科服务内容及形式,构建并完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等。
第一,建立并健全学科服务制度,增强制度保障。一方面,院校管理层和有关决策人员应该把学科服务当作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工作,在此基础上明确外语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定位,为其提供人员及费用等支持。另一方面,在学科服务中,图书馆馆员是关键力量,不管是资源还是信息的协调都需要通过馆员完成。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构建相应的鼓励政策,为有关的科学研究馆员提供适当的奖励,或是根据科研成果给予奖励,以此提升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从图书馆层面来看,为了有效提升学科服务质量,应围绕学科服务内容、学科馆员职责、学科服务团队建设、院系联系制度等确定学科服务制度,从而全面发挥制度对学科服务的作用,进而推动学科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二,注重学科馆员的数量和质量,全面加强队伍建设。针对学科馆员数量少的问题,外语院校图书馆应结合学科发展需求,配备更多馆员。根据传统院校图书馆缺乏对学科馆员的重视,把很多经费运用在文献资料购买方面的情况,为了满足学科服务的新需求,应加大对馆员的投资,增加图书馆馆员的数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以采用外聘的方式,招聘更多有外语专业背景的馆员。在开展招聘工作时,不仅要对招聘人员的工作年限进行考察,还应对其外语及计算机运用能力进行考察。招聘的人员可以来自校外,也可以从各专业中吸收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让其参与到学科服务中。此外,应提高对外语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要求,并通过多样化的专业训练,提升馆员的信息和业务素养。对于情报专业的馆员,应基于系统性的教育培训,确保他们学习到更广泛的学科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其综合学科服务能力。
第三,健全学科服务内容及形式。基于学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结合用户的类型对用户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以此为前提持续健全学科服务内容。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为学校院系、科研机构和中心构建相应的服务档案,将学科服务内容、科研方向和负责人等信息涵盖在内。与此同时,可以对档案中用户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记录,以切实掌握用户实际的学科服务需求,继而对馆藏资源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和分类,使其能够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针对学校教师,图书馆可以通过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主动对接教师的教学科研需求,及时、有效地运用外语学科资源为教师提供帮助。针对学生,图书馆可以通过各学科图书信息掌握其潜在需求,并通过一系列专题讲座活动为其提供更加立体、全面的服务。另外,还应对外语院校图书馆的用户进行分类,同时让学科馆员前往国内外学科服务特色突出、效果较好的图书馆中进行调研学习,学习其他图书馆的先进模式,了解学科服务的最新动态,从而促进外语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为目标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第四,建立并完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现如今,外语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逐渐发展为学科服务工作的关键,也成为融合学科服务多方资源的集合地。为了全面提升学科服务质量,外语院校图书馆应构建相应的服务平台。在实际开展服务平台建设时,可以通过自主研发设计,构建学科导航、文献管理等功能及栏目,为师生和有关科研工作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另外,还应强化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在学科服务平台中积极建设外语特色突出的自建数字资源库,以便用户可以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此外,还可以借助相关软件上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即时信息传递和智能化服务,进一步拓展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
综上所述,外语院校图书馆工作,尤其是学科服务工作,是基于图书馆海量的文献资源,保障学校教学及科研工作开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外语院校图书馆应同外语院校发展步伐保持一致,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学科服务的重要性,深入了解本馆在学科服务方面的短板和不足,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学科服务案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外语院校在学科馆员团队、学科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学科服务平台及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全新举措和方案,促进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高效开展,提高外语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质量,助力“新文科”背景下外语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