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音乐以绚丽多彩、璀璨多姿而闻名,流传至今仍释放出无穷魅力。然而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以网络为载体的快餐式文化以其交流的广泛性、传播的快速性、传播形式的直观性等诸多优势深受大众的喜爱与追捧,导致民族音乐文化生存艰难。基于此,现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推广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究。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先辈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又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粹,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在培养人民审美情操、提高民族整体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切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然而,在信息化时代,我国很多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甚至是消失的困境,因此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迫在眉睫。
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民族音乐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出的独具民族风格的音乐。民族音乐见证了不同民族发展的进程,是民族艺术特色、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体现,同时也是先辈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民族音乐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现了民族的风貌,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民族音乐只有随时代发展不断前进,才能在新时代绽放风采。
人类对音乐的理解存在共同之处,音乐是无国界的。因此,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可以让全世界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让国人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此外,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还有利于增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托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进行传承和弘扬。
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
历史价值
民族音乐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融合了丰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民族音乐是人们口头创作出的一种集体音乐形式。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如通过年代久远的歌词,人们可以基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深刻感悟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同时,民族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真情实感的流露,其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独具民族特色。
审美价值
民族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因此极具审美价值。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其是一支被不断演奏的古典民族乐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是一幅烟波浩渺、纯净澄澈的春江之景。当《春江花月夜》的音符从指间流淌而出,一幅绝美的画卷徐徐展开,欣赏者可以感受到琵琶弹奏时琵琶音如流水潺潺,古箫吹奏时箫声的幽咽,钟鼓敲打时钟鼓声的沉静,犹如走进了江楼钟鼓、月上东山的人间仙境。
此外,我国很多民族音乐通常都与舞蹈相结合,尤其是少族民族的音乐。如新疆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赛乃姆便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歌舞形式,其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的一种,旋律优美,节奏平稳,适用于舞蹈伴奏,后与节奏欢快的赛勒凯相结合,形成了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赛乃姆的表演较自由,开始表演前,群众围坐在一起,乐队和伴唱者聚集一处,音乐开始后舞者进场,可独舞、对舞,也可三五人同舞。舞者随琴声、鼓点由慢到快即兴表演,也可邀请观众同舞。舞至高潮时,观众合着节奏拍手并欢呼助兴。赛乃姆的伴奏乐器有热瓦甫、沙塔尔、都它尔、弹拨尔、手鼓等。不同地区赛乃姆的特点不同:在南疆,以喀什地区为代表,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在北疆,以伊犁地区为代表,风格潇洒、豪放、轻快。
2005年春晚节目《千手观音》被称为“中国国宝级人类文化遗产”,其不仅吸取了中国古典舞的精华,还展现出独特的形态美、舞姿美、服饰美、音乐美,以及极具中国特色的意境美,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教育价值
音乐教育是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学校应挖掘民族音乐中美的元素,深化民族音乐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构建音乐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拓宽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此外,要想实现民族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就要从民族音乐审美的角度出发,开展多样化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在不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以《千手观音》古典舞为例,千手观音在民间是大慈悲的象征,“千”为无量及圆满之义,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无量广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陀罗尼经》云:千手千眼观世音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随众生之机,相应五部五种法,而满足一切愿求。该舞蹈节目除了具有惊艳的古典舞外,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旨在传递“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手帮助,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同样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的互帮互助精神。
经济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与经济价值相关联。过去,由于人们对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深刻,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薄弱,导致很多珍贵的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当前,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手段加大对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使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经济价值。如很多风景名胜区经常会举办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表演活动,既让游客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又能传承民族文化,还能给当地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路径
把握数字时代机遇,加强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
过去,相关部门对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视度不高,相关技术也不够成熟。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各种先进技术不断发展,相关部门对保护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要想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就要把握数字时代机遇,加强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保护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与时俱进,完善档案内容。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及时收集与整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补充和完善相关档案内容。同时,档案工作人员应定期分门别类地调研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遗产,不断丰富档案内容,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学术研究及传承发展工作打好基础。
第二,利用先进技术工具,确保档案安全。在数字化时代,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工作应与时俱进,采用先进技术和有效手段对相关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进一步保证档案的安全。
第三,充分挖掘档案价值,拓宽传承渠道。对于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档案管理者应注重档案保护,充分挖掘档案价值,拓宽传承渠道。如与影视公司、旅游公司、游戏公司等进行合作,将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影视作品、旅游宣传片、游戏作品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特色,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撑。
加强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音乐文化相生相容又各具特色。人们通过旅游既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体验和感受当地历史文化的魅力。因此,将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不仅能够创新旅游项目的内容,还有利于保护与传承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公司可以结合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开发以当地节庆活动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很多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在节庆活动中进行表演,如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西安鼓乐等。以傣族泼水节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不仅能让游客欣赏到集傣族水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音乐文化于一体的民族传统文化表演,还能使其更好地了解傣族的历史和文化,这一活动是传承和推广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助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地方特色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在所在地博物馆设立专题展览;对于国家级及世界级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根据情况在各地设立专题展览。
此外,不同地区的博物馆还应立足于当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开展一系列相关主题的作品展、非遗活态体验等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参与和保护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学校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
首先,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一方面,中小学应加大编制校本教材的力度,以方便学生学习地方特色民族音乐文化。另一方面,中小学还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开展丰富的演出活动,通过民族音乐文艺表演,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这既有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让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其次,在职业院校开设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专业和课程,支持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参与授课与科研工作。加强高等院校民族音乐文化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
最后,相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广大民众参与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培训,在全社会掀起传承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潮。
综上所述,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一项长期工作,全社会应予以重视,这对增强国人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