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无数先辈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具备独特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理念和独特的无创手段,有利于推动健康乡村建设、经济稳步振兴。中医药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优秀传承,在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借助中医诊疗、中药治疗、健康养生、疗养康复以及中药种植等多方面优势在民间推广普及,其对“未病”有着极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总之,在乡村发展中医药产业有力地响应了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精神。
通过对宝鸡市及其周边乡镇的调查发现,在当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环境下,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故找出症结,克服困难,走出困境成为当下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事情。
中医药文化传承及发展现状
中医药行业人才凋零,且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中医师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然而,目前我国基层中医师缺口较大,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相对不足,中医治疗“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不明显,知识下乡科普宣传中对中医药知识的宣教也相对较少,此外,在当前我国中西医治疗模式并存的背景下,中医不再是人们看病的首选。中医治疗虽也被纳入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但报销比例相对较低。而且,中药材随年份变化价格波动较大,缺乏统一的价格指导,性价比优势不明显,部分中药价格常年处于高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中医的认可。
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
目前,中医药文化未引起足够重视,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同时,国家也缺乏打造专业的中医药文化宣传队伍的意识,一些宣传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准确地将核心价值传授下来;此外,宣传者由于精力不足,难以胜任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
中药种植问题——以太白县为例
1.种植规模不大
太白县中药材种植基本以农户小规模种植为主,集中连片少,市场行情不断变化,农户种植品种、面积不稳定,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2.配套体系不完善
太白县中药材的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缺乏统一的布局和组织协调,没有形成产业链。其种植技术还停留在传统种植阶段,在良种选育、选地整地、把握气候条件和播种时机、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关键环节,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技术支撑薄弱。另外,在中药材原料收储、加工利用等方面能力较低,科研开发能力不足,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3.缺少品牌引擎
太白贝母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目前太白县对其的谋划不够,以至于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应。中药材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种植大户较少,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经济效益不明显,对周边群众的辐射带动效应也十分有限。
发展中医药文化,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建议
加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在任何一种文化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人才培养在文化传播当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医药文化要传播离不开对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过去,中医师徒传承作为中国传统行业培养人才的独特方式,在中医药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提升各级基层单位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不断提高村镇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础卫生服务的能力。村镇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影响着乡镇人民群众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中医诊疗技术、中药治疗效果和中医养生保健方式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管理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可以在民众间宣传中医药知识,组织恰当的健身养生活动,发挥基层机构贴近群众的优势,为广大民众制订有针对性的保健养生方案;同时在基层大力推行中医预防、治疗的理念、方针、政策,加强基层卫生院中医药服务项目建设,以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拓宽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
文化具有抽象性,它需要通过传播渠道,以具象化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理解。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各种新的传播渠道出现在人们面前。在此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不应局限于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渠道。相关部门应当通过新媒体对中医养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当地本草文化等进行宣传,以形象的方式让中医药文化进入人民群众的视野中。
加大扶持力度,筑牢产业根基
1.加大扶持力度——以太白县为例
第一,各部门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总管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中药研发及中药材产业风险补贴等项目的落实建设等,为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保驾护航。第二,加大对中药材项目的支持力度,确保各种农业相关扶持基金、项目基金在中药材产业化建设中的落实,倡导广大村民开荒种药,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从而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第三,增加中医药相关的政策倾斜,制定鼓励中药材种植和生产的扶持政策、相关土地流转政策,以及建立中药材产业基地的政策,从税收、土地使用各种证照办理等多方面对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运输成规模的个人及组织给予最大程度的扶持,甚至对重大项目实施一企一策。在保障企业利益的前提下,要求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风险保障合同,在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要保证中药材种植户保本出售产品,由此产生的差额部分可以由中药材发展专项基金给予适当补贴,以此保障企业和中药材种植户的利益。同时加大对基地的扶持,以农民致富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建设或扩建一批独具“太白药谷”品种特色的、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
2.科学编制规划,扩大种植规模
第一,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的要求,优化区域布局。如建成咀头以太白“七药”、太白贝母、秦艽等为主,桃川、鹦鸽、靖口以柴胡、山茱萸、苍术、重楼、秦艽为主,太白河、王家堎、黄柏塬以山茱萸、猪苓、天麻为主的三条各具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带。第二,围绕保护秦药、发展地道中药材、壮大扶贫产业和推广仿生态中药材种植等,修订中药材产业发展奖励扶持相关办法,落实奖扶资金,引进企业投资,建设集中连片大规模种植基地,扶持种植大户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此带动周边更多农户投入产业当中,使中药材产业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3.壮大人才队伍,加强技术培训
第一,制订人才培训计划。依托中药有限公司培养专业的中药材加工技术人才和经纪人;加强与科技院校的战略合作,建立中药材产、学、研技术专家库;聘请本地中药材种植能手,壮大中药材专家队伍。第二,促进技术培训的多元化。请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授课和技术把脉;把中药材技术培训纳入县级职业农民培训规划中;组织中药材种植大户和职业农民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参观;依托太白县现代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太白山站,定时收集、研究、辨别、发布中药材价格行情、种植信息、市场信息,等等。
发挥品牌效应,引领产业发展——以太白县为例
第一,着力建设太白贝母、苍术、秦艽等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种子种苗保障,全面扩大太白贝母等珍稀名贵中药材优质资源种植规模。第二,搭载与相关企业合作的快车打造“太白药谷”品牌,规划建设集中药材加工储存、中医药养生保健、中药材交易集散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区。第三,对重点推广的中药材品种实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采取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降低产业发展风险,提高产业经营水平。
中医药文化助力宝鸡市乡村文化振兴
第一,组建具有地域性的中医药文化符号的文化宣讲团,深入各乡镇基层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宣导工作,努力发挥中医药文化传承的育人作用。各大中医药高校要将现代高校教育和中医师徒传承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融合的优势,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培养中医师的过程中,既可以采取多导师合作教育的方法,也可以因材施教,采取导师分管制,以此拓宽学生对中医药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优化中医药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持续性的人才支持,在“政府—院校—县区”三级联动中医药文化宣讲人才培养机制下,打造富有当地文化地域特点的中医药文化宣讲团。
第二,提供医疗、康复、养生等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常见病的诊疗及预防疾病的重要责任,其可以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提高乡镇村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除了中医诊疗之外,中医预防技术、中医养生保健方式及无创治疗手段在医学领域都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中医理论知识,为其提供健康指导,并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不同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案,尽可能做到专人专案。
第三,新媒体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以及现场讲座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渠道,对中医药文化知识进行宣传宣导,让中医养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以及当地本草文化相交融,逐步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中。
第四,建立多元文化馆。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发展以“太白”冠名的“七药”等中药材文化,推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体系建设。以打造“避暑胜地、养生天堂”为目标,倾力打造太白药谷及药王谷风景区。深度挖掘“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采用多途径投资机制,策划并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太白药谷展示馆、太白山珍稀中草药博物馆和中医药养生文化体验观光园,助推生态旅游,辐射带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第五,品牌中药种植,打造样板示范村。利用当地的药材种植优势,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严格把控药材质量,提高药材产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帮助经营户、药材种植户树立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建立完整的药材产业链,推动“药材”变“药品”,提高生产经营户、药材种植户以及药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助推乡村经济振兴;加强对药材种植户的技术指导,帮助种植户提高种植技术,助推中药材种植业提质增效;打造中药材品牌,建立特色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参与国家的“万企兴万村”活动,打造样板示范村,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贡献,建设医、养、游、学、研的中草药田园综合体。
第六,举办文化交流会、推介会,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举办中医药文化交流会、产品推介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充分展示太白药材,以中医药专业合作社、中医药协会等组织为桥梁纽带,鼓励引导药材企业、经营大户、药材种植户等药材产业相关人员参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药材交流博览会、洽谈会,不断提升“太白药谷”的品牌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经济振兴。
中医药文化助力宝鸡市乡村文化振兴
形成“政府—院校—县区”三级联动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政府、中医药院校、县区在人才培养与需求上的沟通衔接,建立中医药院校与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动机制;积极推动校地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全过程的对接。中医药院校应与各县乡村振兴局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定期交流制度。各个县区则要发布各区中医药人才需求信息、乡村中医药文化振兴重点内容和中医技术需求,由中医药院校开展“订单式”培训,学生在校期间赴县区定期开展文化宣讲,毕业后赴各县区就业,开展中医药服务活动。
形成“院校—县区”中医药文化互动机制
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走出去”积极对各县区乡村医师进行中医药服务培训,以及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通过生命科学馆研学、参观中药标本馆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基层医疗人员都深入了解、学习中医药知识,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打造文旅共同体
充分挖掘宝鸡市的地域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专属性、代表性的核心文旅品牌,整合各县区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共树中医药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共推感受“岐伯文化”经典旅游路线,共办知名中医药文化活动,建立完善的旅游宣传营销联动机制。
深化“龙头企业+药材专业合作社+基地+药材种植户”的运作模式
采取药材种植户按照订单种植作业,基地做好组织工作,专业合作社完成串联,企业保护价进行收购的方式,建立起企业、专业合作社、药材基地、药材种植户四位一体的稳固利益共同体,降低中药材产业发展风险,提高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水平。
综上所述,通过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品牌中药种植,打造样板示范村、文旅共同体,深化“龙头企业+药材专业合作社+基地+药材种植户”的运作模式,形成“院校—县区”中医药文化互动机制,举办文化交流会、推介会,扩大品牌影响力,从而促进中医药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