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结合,要以薪火相传筑牢现代文明发展根基,坚持古为今用、守护传统文化脉络,坚持推陈出新、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激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机,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坚持开放融合,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以兼收并蓄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这其中,理论研究是基础,搭建平台是关键,新兴业态是潜力。
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价值追求、文明历史、创新与发展、开放与包容等维度上高度契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论。推动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结合,是在“相互契合”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领悟“两个结合”重大意义,这对于坚定历史与文化自信、筑牢道路根基、打开文化创新空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薪火相传,筑牢现代文明发展根基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文化标识,更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根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立足于中华文化本位,尊重中华文化的特性及其所蕴含的文明价值。
坚持古为今用,守护传统文化脉络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在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民族实现了文明的传承,也只有中华民族没有湮灭在历史岁月的长河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现代文明发展绝不是站在历史文明成果的对立面,一味地反对已有的文明发展成果;也不是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建构全新的文明新形态;更不是照单全收、照抄照搬,妄自尊大,故步自封;而是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去保护那些优秀的、“有营养”的传统文化资源,并用批判性思维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杂质清除出来,进一步让更多的人走进、了解、爱上传统文化,继而在复兴传统的基础上,肯定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对古典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与考察,对现代经典进行体认与酌定。明史知兴衰,只有牢记历史,坚持以古鉴今和古为今用,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根脉、文化基因,让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深厚的内蕴,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彰显中华民族智慧特色的重要源泉,才能真正做到脚下有力量,人民有信仰。
坚持推陈出新,推动传统文化创新
辉煌灿烂的文化经典,风情各异的民族传统节日,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宏伟壮观的历史古迹等,都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一直保持着鲜活的、不断发展的状态。尽管其曾经遭遇深层危机,但是文化迁徙、文化聚合、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从未中断过,也正因如此,传统文化才如此鲜活。在当前这个充满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文化产业等新时代元素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步入了蜕变与新生的阶段,而自我封闭、“孤芳自赏”的文化禁锢之路,注定是一条走不通的错误道路。只有熔铸古今、汇通中西,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才能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新征程上,必须立足于更广阔的传统文化创新空间,打通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融合堵点,促使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共融共通,不断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历史智慧,形成异彩纷呈、一脉相承的文化新景象,实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利用;并在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构建传统文化发展新格局,讲好中国的现代故事,凝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动世界文明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力量。
转化:开放包容,激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机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并不是平面区隔的机械并列,二者彼此契合,互相成就,是内外协调、交融一体的关系。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仁者爱人”“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等思想,正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要继承和发展的。可以说,传统文化既奠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实的文化根基和实践遵循,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提供了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有助于滋养和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所以,中华文化的发展要有现代文化视野、现代文明价值诉求和现代文明视野。一方面,要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推进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主动掌握思想和文化,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人文智慧、民族精神、文化精髓;并在此基础上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揭示新时代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走和平发展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等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的深层文化基因,强化和表达鲜明的中国立场;明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明确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并非先后逐一发生效用,而是立体有机的特性网络,彼此在同一历史创造中内外协调、交融一体。二者的这一特性需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以便认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原因与内在逻辑。另一方面,要基于古今中外的广阔视野,坚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立足于我国实践,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包容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发展性联系起来,从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实践出发,应用传统文化内蕴的社会治理经验、中华文化立场、社会发展规律等要素,从中汲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如“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人与天地相参”“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根基(如“道法自然”“民为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和提法(如“小康”“大同”“实事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根基(如“自强不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兼相爱,交相利”),思考和研究新时代对我国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同我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等提供中国智慧,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为世界发展事业作出贡献,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也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关系,挖掘二者相融通的思想资源,实现二者自主性和贯通性的统一,为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奠定思想根基。
坚持开放融合,持续推进传统文化创新
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七下西洋……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继承创新、薪火相传,始终进行着革故鼎新,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这就要求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不断反思以往那些日用而不觉但已不适用新时代中国社会和基本国情的观念、做法、路径,并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中心,转化传统文化旧内涵,拓展传统文化新内涵,拓展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特征与经济规律的深度结合;并在“第二个结合”中提炼生成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新观点,推进实现经济、教育、社会、科技等各领域理论与制度的创新,提升其影响力。同时也要以包容、借鉴、吸收为导向,在中华文化的框架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通过主动出击、海纳百川,推进传统文化在空间跨度上的碰撞与交流,突出文化的多样属性,从而呈现出一种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汇国内文化与国外文化于一处的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特色、风格与气派的文化理念与实践方式,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发展:兼收并蓄,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理论研究是基础
既要聚焦“相互契合”认知观,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课题,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资源禀赋和突出特性,借鉴其中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开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究的新格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以新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新的论断,推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制度成果;也要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创新为导向,研究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展现中华文明辉煌成就,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传统文化,与我国历史实践和现代实践同频共振,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党的创新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搭建平台是关键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首先,针对传统文化资源总量巨大、类型繁杂、来源多样等特点以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赋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数字化平台,为传统文化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搭起开放式的“舞台”,提供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社会生活的接口。以传统文化双创发展、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分析与应用为前提,以组件化能力为支撑,将资源编目、展览展示、功能创新、艺术交流、形式再造、成果传播作为重点形式,聚焦文化、教育、文艺、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搭建主体合作、资源共建、技术合作、产品开发、文艺创作、课程教学、文旅文创融合等多种类型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数字化平台。以此摸清中华文化资源家底,促进传统文化资源数据互联互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化应用,打造传统文化新形象。此外,还要利用好学习强国、腾讯视频、抖音、快手、龙脉文化云大数据中心等新媒体平台,整合发动各方力量,掀起传统文化资源创意设计浪潮,运用数字技术、数字文旅、数字共享、数字文化消费等手段,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形成传统文化创作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良性循环,让更多的人通过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领略和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次,依托自身空间区域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文化强市,大力实施文旅突破战略,将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野下的城市更新、公共服务、文化产品供给、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相融合,积极策划公共文化活动,发起“非遗合伙人计划”“历史文化片区改造”“戏曲进校园”“传统文化社教体验”“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观摩营”“非遗文化资源网络直播”“国际儒学研究交流”等传统文化助力工程,打造与国际接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代文化产品和服务,用传统文化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质量发展。
新兴业态是潜力
中华文明极具创新性,这是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文创文旅融合发展的走深走实,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新型业态为载体的文化产业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文化生产性转化释放出较强的市场活力,以数字经济、文旅文创融合项目为典型代表的新型业态顺应时代与社会需求,为传统文化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实践渠道。数字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星辰大海”,“云游长城”“VR莫高窟”等新型数字经济文化产品在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元素的同时,也使更多人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在数字文明的浪潮面前,一要把握数字经济为传统文化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提供的技术条件,充分利用新一代数字经济和商业化工具,注重传统文化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传统文化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加快创新发展面向供给与需求高效匹配、突变与蝶变有机协调、历史与现代美妙遇见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自主创新,形成面向未来的共同话语叙事,建立更具辨识度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数字场景;二要借助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东风,洞悉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融入文旅新消费场景,强化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寻找新的增长动能。具体而言,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内蕴的历史文化、精神思想、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资源要素,也要兼顾对社会共同记忆的认同与传承,与博物馆,自然、人文景区等主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创意驱动、美学引领、科技赋能等措施,盘活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作为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展现风土人情、培育文旅新业态的文化载体,以此促进新国潮、新国粹的发展;认识并发挥传统文化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重价值,不断挖掘产业和市场“富矿”,将其应用于文创产业设计、文旅项目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营造等文旅文创实践场景中,培育传统文化生命力,努力创造出内容新颖、主题突出,能够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