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县是四川省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彝族文化色彩浓郁,革命色彩鲜明。从目前来看,冕宁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宣传策略缺乏创新性与针对性,红色文化品牌缺乏民俗性等问题。新时代充分开发利用冕宁县红色文化资源要紧跟“三流”,做好“三式”,采取“三结合”,这样才能实现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推进红色文化接续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重温党的百年恢宏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红色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对繁荣文化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新时代,冕宁县要想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确保红色基因装进头脑,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冕宁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冕宁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建立于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年间。冕宁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西南部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冕宁,在中共冕宁地下党组织、人民群众和彝区同胞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留下了珍贵的红色印记,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页。
冕宁县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冕宁,与冕宁结下了深厚的渊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朱德总司令在冕宁颁发的布告中使用了“长征”一词,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长征”,并宣布建立了长征途中入川后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和第一支地方革命武装——冕宁县抗捐军。二是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举行彝海结盟,创建了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三是毛泽东同志亲自接见彝族代表小叶丹,同他讲解党的民族政策。红军长征过冕宁时团结各族人民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革命活动,通过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举行结盟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与冕宁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渊源和情谊,孕育了宝贵的红色资源。
冕宁县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1.彝海结盟的故事蕴含了浓郁的彝族文化色彩
冕宁彝区人民对红军革命事业的信任与支持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红军长征过冕宁需要经过冕宁拖乌彝区,该地区都是崎岖难走的山路,彝族同胞因长期受到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的压迫,与汉族人民有着很深的隔阂,因此红军要想顺利通过彝区是十分困难的。红军先遣部队找来向导和通司向彝民做宣传工作,彝族首领小叶丹明事理、重义气,愿与红军首长刘伯承在彝海边结为兄弟。结盟后,小叶丹率领彝民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深刻体现了彝族同胞对红军的拥护与支持,给万里长征增添了浓郁的彝族文化色彩。
2.地方政权的建立彰显出鲜明的革命色彩
革命政权与革命武装的建立是红军长征播撒革命火种的重要见证。红军抵达冕宁时,中共冕宁地下党组织为红军提供了重要情报,配合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红军在这里建立了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和抗捐军,创建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这标志着冕宁的革命形势出现了一次高潮。自此,红军长征革命的火种深深扎根于冕宁这块热土,红军革命的思想也随之深入人心。
3.革命事业的开展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支持是红军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红军过冕宁期间受到了冕宁人民的热情欢迎和积极支持。红军过石龙桥时,地下党组织群众为红军送水、送馒头;红军进入冕宁县城时,满街贴着“拥护共产党”“红军万岁”等标语热烈欢迎红军;红军进驻冕宁后,妇女们为红军洗衣,老人们摆茶招待红军,青年们为红军带路;在拖乌,彝民抱着大公鸡送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军民亲如一家。同时,红军赠予群众的苏区货币、手镯、皮鞋等物品流传至今,成为重要的革命文物,是军民一家亲的重要历史见证。红军和冕宁人民群众结下的深厚军民鱼水情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冕宁县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类型
1.冕宁县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冕宁县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纪念馆、陈列馆,纪念碑,革命遗址、旧址,文娱设施、雕像四大方面,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2.冕宁县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精神内涵只有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呈现,才能更好地传承。冕宁县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开发利用。
其一,通过召开学术会议推动红色文化研究深入开展。学术会议的召开对学者了解学术前沿,分享研究成果,拓宽研究思路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冕宁县充分利用学术会议这一重要平台在2018年、2019年及2021年分别召开了彝海学术峰会,专家学者们从不同领域、层面和维度进行了深入研讨,为促进彝海红色文化发展,建设红军长征文化公园勾画了蓝图。其二,通过创作文学艺术作品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文学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张力,能够起到培根铸魂和凝神聚力的独特作用。冕宁县把红色基因有机融入富有民族特色和极具感染力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中,创作了本土红歌《红山红水红土地》、本土视频《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等艺术作品及《冕宁陈家大院》《红色的梦》等现代文学作品,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使红色基因所蕴含的感染、熏陶、激励及教育人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其三,通过举办文娱活动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效果。冕宁红军文化广场是举办文娱活动的重要场所,自2015年以来开展大型活动约9次,彝海红色记忆音乐节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彝海结盟》《赶马调》等红歌在这里唱响,绘声绘色的舞台效果和优美的旋律增强了红色基因的渲染力,使红色文化深入人民大众的心灵。其四,通过出版红色经典图书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冕宁县注重党史研究,广泛征集资料,编印地方红色经典图书《中国共产党冕宁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冕宁县历史》第二卷、《彝海结盟——红军长征过冕宁》、《红军长征过冕宁》、《冕宁一九三五》、《冕宁红军故事》供全县读者学习。
冕宁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近年来,冕宁县在保护、传承与挖掘红色文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冕宁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宣传策略、品牌效应、专业人才三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宣传策略缺乏创新性与针对性
红色文化的宣传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红色景点是否家喻户晓,红色文化是否深入人心,宣传方式尤为重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冕宁县红色文化的宣传策略出现了不容忽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宣传方式缺乏创新性。红色场馆的开发模式传统且单一,展品的展现形式依旧是“图片+文字+讲解”“静态观光+橱窗展示+文物陈列”的老旧模式,导致馆内的氛围营造、内涵表达和互动体验缺乏吸引力和时代气息,难以深刻触动和震撼人们的内心。二是宣传手段缺乏针对性。新媒体的兴起催生出的多元宣传手段对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面、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具有独特作用。虽然冕宁县依托新媒体平台展开了宣传,建立了冕宁县人民政府官网,注册运营了冕宁融媒抖音账号,开通了冕宁视角等微信公众号,但其内容侧重重要资讯、休闲旅游、绿色生态的宣传,均未针对当地红色文化打造专属网络宣传平台,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和广度。
红色文化品牌产业化开发不足,缺乏民俗性及趣味性
虽然政府在打造“红色冕宁”品牌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品牌产业化开发不足。红色文化品牌产业化发展是实现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提升红色文化生命力的有效手段。目前,冕宁县红色文化产业化、市场化开发利用程度低,未大规模开发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商品及文创产品,未打造出完整的红色旅游产业链,推出的旅游路线局限于县内,存在数量少、范围窄、延伸性不强、完整性不足的问题,难以实现红色文化品牌产业化发展,无法迅速发挥红色文化的造血功能,提高“红色冕宁”品牌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红色文化品牌缺乏民俗性。冕宁彝海镇是彝海结盟之地,具有浓郁的彝族风情,彝民的餐具、服饰等都渗透着彝族色彩。但在实际开发中,开发者并未充分融入彝族特色文化,忽略了民俗性这一重要元素在提升品牌效应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三是红色文化项目缺乏趣味性。将趣味性元素融入红色文化项目的开发是提高其生动性,增强游客体验感的重要抓手,是扩大宣传范围,进行有效宣传的重要途径。目前,冕宁县大部分红色文化项目单调乏味,游客参与度不高,体验性不强,难以让红色文化“动起来、活起来”,难以将革命精神通过项目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从业人才紧缺,科研能力不强
资源开发、产业打造及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开发与引领。冕宁县从事红色文化建设与宣传的人主要是县委各部门和县委党校的文化宣传工作者,以及各红色场馆的讲解员,但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冕宁红色文化专业人才紧缺,且现有人才科研能力不强。其一,县委党校仅有5名讲师,4个红色场馆共有10名讲解员。此外,冕宁县在2022年开展了2次引才行动,但对负责展陈策划、文创产品开发和专题旅游精品线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实际引入数量较少,红色文化专业人才储备薄弱,难以保证后续发展活力。其二,县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干部培训及理论研究工作,人员基数小,其科研智力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冕宁红色文化发声不强、知名度不高。红色场馆讲解员多为大专学历,其理论功底及知识素养亟待进一步加强,否则宣讲效果将难以提升,进而会影响红色基因的传承。
冕宁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之三要素
为了有效解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育人价值,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具有系统性与前瞻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确保红色资源得到保护,革命精神得以传承,县域经济取得发展。
紧跟“三流”,推动红色文化多渠道宣传
数字化技术具有开放性、全域性、立体式与智能化的特点。冕宁县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需要紧跟数字潮流,将线上吸粉引流与线下推介交流有机融合,从多渠道进行广泛宣传。
一是紧跟数字潮流,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立体多维展厅。通过VR、AR等技术的叠嵌效应能建构具有拟真现实性的可感、可思、可创情境。冕宁县红色场馆可利用这一技术打造立体多维展厅,从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视角对文物进行多角度展示,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二是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线上吸粉引流拓宽宣传渠道。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互联网凭借其快速性、及时性、便利性和交互性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冕宁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工作必须依托互联网进行。首先,可以在冕宁县人民政府官网增设“红色冕宁”专栏,提升红色文化的地位;还可以在已有冕宁融媒抖音账号上发布红色文化专题宣传视频,增强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其次,冕宁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打造本土网红以吸引粉丝,获取流量。其一,彝族同胞能歌善舞,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养一支学识扎实、自信美丽、能歌善舞、技艺精湛的网红队伍,为冕宁县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做宣传。其二,借助“各地文旅局局长卷起来”这一热点话题在冕宁融媒抖音账号发布“卷出花”的高质量宣传视频。
三是开展线下推介会,促进情感交流。线下文旅推介会能够拉近旅游与企业和人们之间的距离,从而拉动企业融资,吸引人们消费,助推冕宁旅游业发展。线下推介会要在队伍建设、工作质量提升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宣传质量。一要坚持学习,鼓励宣传人员充分利用学习强国、慕课等资源进行自学,提升文化素养;二要开展培训讲座,邀请著名媒体专家进行授课,打造和培养一批具有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宣传队伍。
做好“三式”,实现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
走市场化、产业化和产品化道路是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关键道路,冕宁县只有做好合作式开发、内涵式挖掘与外延式体验才能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造血”功能。
一是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促进开发主体多元化,引入社会企业有序参与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而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加强交流合作。政府在充分监管和保护红色文化的前提下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在交通建设、景区规划、彝家村寨打造等方面下足功夫,大力解决交通问题,提高景区接待与服务能力,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体验,从而拉动旅游消费。
二是精心设计文创产品,丰富和充实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加快延伸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冕宁县在做好红色旅游开发的同时还要精心设计打造集艺术性、审美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文创产品,助推红色旅游产业科学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一,开发红色旅游纪念品,如彝海结盟雕塑手办,印有“长征”“彝海结盟”等字迹的帆布包、手机壳等红色文创产品。其二,将彝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大规模开发彝族漆器、银饰、刺绣等特色彝家文化产品,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体系。
三是联合区域内各县市,携手打造彝族特色精品红色旅游路线,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外延式体验。首先,冕宁下临西昌、会理,上接石棉、泸定,其皆为红军长征途经之地。对内,冕宁可与西昌、会理联合,以红军长征路线为主线,结合生态环境和彝家风情沿途打造旅游景点;对外,冕宁可与甘孜州政府合作,拓展延伸凉山州境内的红色旅游路线,由两地政府做好冕宁彝海至石棉安顺场的路线衔接,再由甘孜州政府结合实际对彝区红色旅游路线进行延伸。其次,充分挖掘沿途红色旅游景点的内涵,推出内涵价值高且形式丰富的文艺活动,例如,通过“讲述红色故事、赏析革命诗词、表演红色歌舞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续红色文化”。最后,将趣味性元素融入重走长征路体验项目,丰富红色文化项目的内容与形式。可以在穿红军衣、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基础上推出爬雪山、过草地、送伤员等红色主题趣味性体验活动,模拟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场景,达到让参与者动在其中、悟在其中的效果。
采取“三结合”,致力于解决文化人才紧缺的问题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一批优秀人才作为支撑。如何培养一批站得稳、留得住、下得去的本土人才?需要采取“培养本土化人才+‘走出去’学习交流+‘引进来’发展壮大”的措施。一是实施本土人才培育计划,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本土人才挖掘力度,为已具备一定专业识的人才提供更加深入的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进而增加其理论储备,提升其专业技能。二是加强与省内高校的联系,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冕宁县政府可以与西昌学院、四川民族学院等距离较近的省内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一批擅长研究、管理、创新和可以精准把握市场走向的红色文化专业人才。三是加大引进力度,提高引进待遇,引进一批能够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旅游学等综合性研究,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的高阶复合型人才。其一,对于紧缺型人才,可直接入编,开出高于其他地方的薪资。其二,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相关部门积极办理落户手续,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