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与文化宝藏。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来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在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充分发掘其思想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与外来优秀文化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的呈现形式与传播方式。
夯实理论基础,筑牢思想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积淀着中华儿女对历史的总结与精神的凝聚,为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阐释及研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根基性工作。
第一,夯实理论基础应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来源于人民就要回馈于人民,把握本源与应用相一致,保持初心不变。因此,在推动“两创”的过程中应该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基础,以人民的真正需要为导向,立足于社会现实,创新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使之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所需要、所接受的文化补给,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
第二,筑牢思想基石需要充分发挥研究机构的支持作用。就研究学习内容而言,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挖掘与研究阐释,需要整合其内涵与形成逻辑,发掘符合当代社会的新内涵、新形式及传播新规律、新途径,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未来发展的指引。深化学理性的理论研究需要在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进行,这能够为推动“两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进一步指导实践。就研究学习方式而言,应利用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进行多学科融合研究。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工作涉及多个领域,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开发之地,应加强科学规划与布局,这就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借助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科学地整合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拓展纵向时空维度与横向学科维度的研究思路,进一步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内涵以及与现代融合的途径等内容。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繁荣与发展
在推动“两创”的过程中,民众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展的文化使命担当。文化自信是指民众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个民族的人民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进而使其达到更高的发展高度。
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以古开今,鉴往知来。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警惕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会延缓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在推进“两创”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以文化自信自立抵御外来消极文化的入侵与腐蚀。在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挑战时,我们应该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时注重与现代社会的联系,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通过对经典著作、艺术作品的传承和深入解读,使其与当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为文化自信注入新的动力与底气,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成果。
只有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只有站稳脚跟,才能明辨方向。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将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提升至新的高度,促进中华文化进一步发展,承担起时代新人的使命、责任、担当,为推进“两创”注入新的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历史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创造与包容共建精神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发展与创新是历史常态。我们需要辩证对待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创新,使其不断贴近时代的要求,在传承中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一,坚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成果。思接千载,鉴往知来,守正是创新的基本前提,也是创新的可靠保障,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方向。在对待传统文化时要用辩证的方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宝贵财富为人的成长、社会进步及国家发展提供了精神方面的指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具体表现为,在精神层面,深刻学习“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富民”“利民”“养民”的思想观念所强调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和合”文化理念表达的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包容思想观念,“刚健有为”的自立自强精神。在风土民情、传统节日中及文献典籍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物质层面,加强对有形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书及古文物的保护,使文化得以传承,从而避免文明中断。
第二,创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弃消极文化。凡事有利皆有弊,中华传统文化中同样存在一些与当代所背离,影响社会进步的腐朽、消极文化,对于这部分文化要坚定地放弃与抵制。若墨守成规,一股脑将全部传统文化奉为行动指南,将会起到反作用。只有坚持创新,守正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才能在双向互动中获得有机融合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就创新有形文化而言,将其与文旅、文创产品创新结合,打造特色品牌,创新宣传方式,将文旅资源与现代热点相结合,推动旅游业发展,进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创新无形文化而言,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新时代展现出的新内涵、新特点与新使命,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程,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实现文化的创新,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好、宣传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规范。再创造、创新才是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的关键。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守正创新,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共促文明发展
文明间互相借鉴、交流是推动“两创”的重要途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互鉴可以增进各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通过“引进来”,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文明成果,促进“两创”的实现,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第一,积极贯彻落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方针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注重自身发展,不能重走故步自封的老路,需要不断开放,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在世界舞台上绽放魅力。通过直接输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的身影,听到中国声音,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例如,近些年,孔子学院在国外各地引起了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其致力于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将文化特色通过办学宣传出去,加强不同文化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另外,向世界提供既多又好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又一条途径。“一带一路”倡议从发出至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得到世人瞩目,受到世界的一致赞许;同时,其带来的人文交流所取得的成绩也不容忽视,“坚持文化先行”理念日益成为共识,其通过商贸的方式加强了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使多方文明互鉴,形成了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提升了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加快了世界文明新形态的构建。
第二,坚持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文明的有益成果,推动其结合转化,使其“为我所用”。纵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强调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文化。面对世界多极化局面,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理性态度对待文化多样性,不能盲目排斥外来文化,要追求文化并存,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在文明交往中,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态度自觉吸收他国优秀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原则,更加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并使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促进二者共同进步。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能全盘接收,而是应该擦亮双眼有选择地吸收有益的文化成果。引入外来文化的前提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要警惕文化入侵,不能只为引进而忘本,要坚持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主体地位,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将外来文明的有益成果与中华文化有机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传播的多样性
科技创新为推动“两创”提供了新机遇。新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及传播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第一,创造出更多新颖、富有创意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提供了科技支撑,为其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依托科技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性与主体性的前提下,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与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采用技术创新,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各种历史场景,使人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采用形式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业可视化相结合。例如,《孔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直接诠释,体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历史文化。《闯关东》以历史上传奇人物的传奇故事为主线,个人命运、国家命运与社会变迁紧紧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了民族精神与民族品质。《大宅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国家兴衰存亡之际,在外敌入侵的现实面前,人们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修养进行了全方面的诠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的作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奥秘。科技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与外在形态。
第二,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作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往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受限于传播方式,存在速度慢、时间长、信息具有滞后性与不准确性等问题。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要抓住当下的机遇,以现代媒体为载体,将线上线下的传播方式相结合,扩大宣传范围,提高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在线上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及影视节目开展宣传,搭建数字宣传平台,提高其覆盖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最新成果;发挥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采用贴近现实、人们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如通过短视频、简短文字及知识问答等富有创意的形式开展宣传。在线下,通过二维码、宣传海报、影像资料及VR实景模拟等介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为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供平台,构建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创新打造新时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最新成果的新平台、新方式,进而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着更加契合时代主题的方向转化,使其最新成果得到创新性发展。
“两创”过程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实践探索过程。这一过程的推进要结合内部要求和外部发展趋势,着眼于理论基础、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五个重要方面。通过这些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应该坚持创新发展的思路,不断探索适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使其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中国贡献,提出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