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国家级非遗查干淖尔冬捕习俗在这里年年上演。近年来,松原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活化利用非遗资源。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观冬捕、赏鱼皮画、品鱼宴,感受丰富多彩的渔猎文化。
天寒地冻,近1米厚的冰上凿出磨盘大的洞,伴着号子,渔网出水,几百条大鱼被拖到冰面上。总面积数百平方公里的查干湖,大部分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查干淖尔冬捕习俗,在这里年年上演。
查干湖冬捕历史有上千年,捕鱼曾经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手艺,如今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项目。第二十二届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开幕当天,就接待游客12.3万人次。
冬捕习俗列入非遗名录
临近傍晚,查干湖渔场鱼把头邴海龙正为第二天冬捕做准备。邴海龙师承第二十代鱼把头、查干淖尔冬捕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张文。18岁开始,邴海龙作为副手跟着张文上冰,如今成为查干湖渔场头号鱼把头。“渔猎,除了流程仪式,讲究还多着呢。”邴海龙说。
站在覆盖着白雪的冰面上,看不清水下情况,全靠鱼把头“识冰辨鱼群”,找到下网位置。开凿网眼,再向两边各走数百步,插旗规划捕捞水面。下网方向、当天风向,鱼把头都要考虑。
目前,查干湖渔场有800余名职工。20多年前,有游客问“什么是冬捕文化”,很多渔工说不上来。
“要借旅游的热度,让大家更加了解冬捕文化。”2003年,查干淖尔冬捕习俗非遗申报工作开始。时任前郭县文化馆馆长孙国军等人到查干湖渔场实地调研,历时4年梳理出冬捕流程、捕鱼器具、传承谱系等资料。2008年,查干淖尔冬捕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渔工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了解深了,现在面对游客对答如流。
前郭县制定了非遗传承人管理制度,给称职的传承人发放补助资金。松原市群众艺术馆设立非遗部,建立纸质、电子、音像等档案,做好整理工作。针对冬捕文化,前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断细化分类,设立15个研究项目,查干湖全鱼宴等被列入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品鱼、观鱼到了解渔猎文化
冰封湖面,怎么下网打鱼?
“这就是咱渔民的智慧,冰上凿一排洞,用杆子钩住水下渔网,从一个洞扯到下一个。”中午,走进查干湖畔一处农家乐,店主曲丽敏正介绍着冬捕习俗,来自广东的吴先生一家围坐桌前,热气腾腾。“咱这不光水清鱼肥,捕鱼也很有看头。”曲丽敏底气十足。
不同于常见的水面作业,零下20多摄氏度的冰面上,几十名渔工一组,冰镩打眼、扭矛走钩、冰下行网、马拉绞盘……查干湖捕鱼的整个过程依靠人力完成,历史悠久、流程保存完整,颇为特别。
近年来,松原市围绕渔猎文化发展文旅产业。游客可以登上湖面,近距离观赏从下网到出水的捕鱼全流程。为适应旅游需要,原本分散的醒网、行网等前期准备工作被集中到一处。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
为丰富旅游体验,冬捕节更名为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捕鱼之外又陆续添了新内容。在渔工指导下,游客可以自己下网,体验捕鱼捞虾;渔猎文化博物馆内,非遗展览、冬捕用具、鱼类标本等展区,系统介绍冬捕沿革变迁。据统计,2023年11月雪季以来,截至2024年2月17日,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接待游客115.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同比增长259.06%。
非遗展示丰富旅游体验
松原市现有蒙古族马头琴音乐、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郭尔罗斯查玛舞等4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湖旅游的热度,离不开对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
前不久,在松原市与贵州省铜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联合举行的旅游推介会上,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毳展示了鱼皮画的制作过程。鱼皮画原材料大多取自查干湖胖头鱼,主题也以渔猎活动为主,被称为“无纸剪纸”。一幅鱼皮画,要经过选材、建模、裁剪等7个环节,运用到立体缝绣、立体捏塑、平面镂刻和平面艺叠4种技法。
前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齐晓玉介绍,上冰钉马掌、头鱼拍卖、鱼皮制作、博舞祈福等民俗传统自然融入捕鱼生产之中,这些题材在鱼皮画中都有体现,展现了查干湖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
近年来,在前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对接下,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马头琴、查玛舞等多项非遗的传承人进行了现场表演。同时,冬捕期间,查干湖附近的会展中心免费向鱼皮画、鱼骨画等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开放,邀请他们参与展示。
今年,以查干湖为重点,松原市设计了冰雪文化新传承等四大板块,开展全域冰雪活动112项,打造“满韵情长”“草原运河”等10余个品类的沉浸式演出。随着吉林省冬捕经济成长壮大,冰雪文化名片被不断擦亮,文旅红利持续释放。松原市查干湖与沿线大安市嫩江湾景区、白城市洮北区大学生雪雕文化旅游节等联动发展,游客纷至沓来,查干湖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1日 1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