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起源于明代,作为江西的传统戏剧,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流行于景德镇、鄱阳、乐平以及江西东北地区,以高腔为基础,吸收了昆腔和弹腔,是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赣剧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充分肯定了赣剧在我国戏剧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赣剧是中华民族文化戏剧舞台艺术的奇葩,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由于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赣剧文化受到网络、电影、电视、数字媒体等影响,以及自身创作表演方面的不足,使赣剧在发展中表现出逐渐衰微的现象。虚拟现实VR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VR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人们在虚拟环境下参与、体验、实作,扮演相关角色,以实现赣剧传播的互动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突破赣剧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通过简单介绍VR技术在赣剧传承发展中的传播优势,展望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前景。
赣剧起源于明代,作为江西的传统戏剧,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景德镇、鄱阳、乐平以及江西东北地区,以高腔为基础,在吸收了昆腔和弹腔的基础上过程,是江西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充分肯定了赣剧在我国戏剧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可见,赣剧是中国民族文化戏剧舞台艺术的奇葩,且赣剧也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赣剧的发展历史与成就
作为江西省特有的赣剧,吸收了弋阳腔的精髓,弋阳腔流传于江西省弋阳县,其特点是表演风格自由,旋律高亢。自南宋以来,经元入明,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弋阳腔被锻造成了“高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推移,赣剧吸收了乱弹和昆腔等地方戏曲的特点,经过对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多声腔剧种。并且其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歌舞结合。饶河班和广信班为赣剧的前身,它们的唱腔和板式大抵相同,曲调和演唱风格稍有差异。饶河派传统乡土风格较浓,较多地保存了弋阳腔的古朴特色,唱腔豪迈粗狂而醇厚;广信派与邻省的或外来的剧团交流较多,唱腔比较婉转俏丽,变化较多,从其艺术风格中便能窥见一斑。在形式与风格上呈现出徒歌清唱,不托管弦;一唱众和,人声帮腔;锣鼓助节,齐声喧昂的特点。
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他曲调于一体的多声腔剧种,大致经历了弋阳腔、高腔、高昆二黄和高昆乱等四个发展阶段,盛行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潘凤霞主演的赣剧《还魂记》在全国盛行,令人印象深刻,潘凤霞荣获“美秀娇甜”的赞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赣剧在东北地区引起广泛关注,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重新整理改译的汤显祖名著《还魂记》,开了用高腔歌唱古典名剧的先河,并有意识地在该剧音乐上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创新,在第二届北京合唱节获得团体表演奖,之后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范围内播放。近现代赣剧的知名演员有杨桂仙、潘凤霞、童庆礽、涂玲慧、陈俐、胡水花等。主演赣剧青阳腔《送饭斩娥》(关汉卿名著《窦娥冤》一折)的赣剧青年演员涂玲慧,于1987年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于1991年获首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1990年,以《盗草》《书馆夜读》《选马出征》三出戏进京作个人专场演出的赣剧青年演员陈俐,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赣剧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赣剧发展现状
赣剧剧目分弋阳、乱弹、青阳三类。赣剧传统剧目,除留有部分高强西和少数昆腔戏以外,绝大部分是唱弹腔的戏。弹腔共有传统整本戏130多本,单折戏也较多。凡用乱弹中的皮黄腔演唱的戏均为乱弹剧目,亦称为“老路戏”,有《祭风台》《花田错》《芦花河》等。青阳腔剧目多数出自明代传奇,保存较完整的大小剧目80余出,还有一些剧目移植自徽剧和婺剧等其他剧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新编的赣剧现代戏有《奇袭边平》《祭碑出征》《红色宣传员》《一群穆桂英》《盗种》《铁肩红心》等。赣剧目前存在人员逐渐老化、后继乏人、传统剧目和表演艺术得不到继承的困境,因此急需保护、传承与发展。
赣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古老的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之经典。相比于当下流行的事物,戏曲表演节奏缓慢、唱词唱腔与快节奏消费观念有所不同、程式化的舞美设计也趋于呆板,因此,传统赣剧传统艺术文化急需创新发展。
赣剧是江西文化的杰出代表,一旦失传,则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尤其是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除赣剧自身寻求发展道路外,还需要更多社会资源支持赣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当前利用VR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运用科学技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展和传承。
推进赣剧自身革新的必要性
近年来新编赣剧历史剧、新创赣剧现代剧近90部。新媒体背景下,赣剧必须保持持续更新与优化,适应大众的审美情趣,实现赣剧艺术感染力的跨越。
首先,推进赣剧传统剧目改革。以《临川四梦》为例,剧本新编后浓缩为四个折子戏,一改冗长剧目,使观众可以在短短数小时内欣赏完全剧的主要内容。《南柯记·南柯梦寻》则采取弹腔演唱,《紫钗记·怨撒金钱》使用了青阳腔演唱等,使赣剧唱腔风格耳目一新。
其次,加强赣剧唱词写作。在保留原有地方特色和语言的基础上,追求语言的精炼与通俗。易唱好记使得唱词更加通俗化,使观众更加感兴趣,并促进赣剧更好地传播。
最后,丰富赣剧音乐伴奏表现力。最早的弋阳腔无需乐队伴奏,新中国成立后高腔增加了管弦伴奏,以丝竹乐器伴奏为主,使高亢激情的唱腔并增添了柔和优美的旋律。随着赣剧加入过场音乐和锣鼓经,为赣剧开辟出了全新发展路径。
VR技术与赣剧相结合的可行性
VR技术应用的优势
传统的赣剧舞台以舞台表演空间作为演出的平台,舞台布置较为简单,演员在舞台表演中通过唱腔、形体语言等方式向观众传播故事内容,观众需要通过联想来实现空间交换与对接。因此,对于缺少观赏经验的观众来说,需要准确理解表演的内容。VR、动态影像、遥控传感技术等大大拓展了传统舞台的演绎空间。此外,由于VR技术的自由性与灵活性,编创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观众的内在需求,融入现代流行元素进行创编,改变以往剧本内容的单一性、严肃性,增强娱乐互动性以及可操控性,这样有利于人们对传统戏曲随时随地进行欣赏、学习和互动。
2015年,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打造的“新视觉昆曲音乐会”,是对传统剧场的大胆尝试,不再对表演划分场次,而是省略了完整的剧情呈现,以晚会形式呈现出来,采用交响乐或电子乐伴奏,对大部分的念白进行删减,将脍炙人口的戏曲节目搬上舞台。
VR影像刻画与戏曲情境呈现,将观众代入情境之中。突出超现实的空间交互与虚拟情境的构建,增强了艺术效果。因而,虚拟现实VR技术与赣剧相结合可以使观众沉浸在戏剧情节当中,给赣剧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契机。
VR技术传播的目的
以虚拟影像传播媒介为依托,运用沉浸式VR技术对赣剧进行有效保护能够达到传承与传播的目的。运用沉浸式VR技术表现形式来重新塑造和传播赣剧,为江西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找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赣剧的传播方式,需要现代传媒、文化产业和现代教育的共同参与。
VR技术在赣剧传承发展中的有效应用
虚拟现实VR影像技术的运用
1.提炼赣剧自身精髓构建3D影像
即通过自我构建与积极保护,采集与捕捉演员的动态动作,通过Oculus 的Rift以及HTC Vive头显,搭建沉浸式VR三维影像系统展示在虚拟现实装备中,实现戏曲素材的收集、整理与加工。通过VR一体机、移动设备、电视、投影仪等实现终端体验。VR技术带来了观看的自由和沉浸式的新体验,改变传统剧院演出或直播的简单模式,构建点对点、端到端的智慧剧院,为赣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内容大于形式,才是艺术生存之道”。将戏曲的独特魅力展现得美轮美奂、细节尽显,深入挖掘戏曲文化精髓,才是VR技术为艺术创作而生的本质体现。
2.结合VR技术产生沉浸感
借助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传感通道,体验虚拟的世界并与其进行交互操作,产生沉浸感。例如《梁祝姻缘 哭坟化蝶》该唱段利用VR技术打造了全新的视角效果,利用3D影像投射,运用传感设备实时捕捉动作,再将捕捉到的动作节点匹配到预设好的VR影像,达到表演者与虚拟影像实时互动。画面感随着飘落在舞台的蝴蝶,祝英台角色的深情演绎,舞台效果壮观而凄婉,虚拟VR技术在原有的剧情基础上进行设计,不但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以及画面的现代感,而且使赣剧的韵味更加浓厚。例如赣剧《白蛇传》断桥唱段,可以利用声光电效果,既表现微风徐徐的声音,又表现电闪雷鸣般的声音,增强声音立体声环绕,大大提高观众在交互时的体验感。
VR技术持续推进赣剧文化产业化创新发展
1.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进赣剧文化繁荣
2017年文化部制定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总结概括了文化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主要围绕构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文化发展。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日益壮大,数字文化产业随之快速发展,成为引导群众文化消费的主流,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的受众群体数量超过三个亿。面对数字文化的国际标准前沿态势,数字文化产业在文化推广、管理信息化、公众服务和文物监管方面展开良好互动。
结合VR、AR技术助力于赣剧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科技新传媒的支持下,戏曲也正在以影视、游戏、动漫、文创等形式融入大众的生活。大数据时代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工具,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影响赣剧的文化价值。VR技术让舞台、人物、服装、舞美动起来,正在成为新戏曲文化传承的一种潮流。
2.持续实现文化领域的技术创新
运用移动互联网、VR、AR、5G、AI等技术,体验线上线下双重服务。在线上服务区,用户利用手机就可以零距离欣赏赣剧,同时通过抖音、快手短视频、VR直播等,讲述赣剧创作、改编以及演员背后的故事,使观众实现沉浸式、互动化体验。线下观众可以扮演赣剧剧目角色,体验戏服穿越,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穿越到”赣剧戏曲人物和生活场景,在现实中进行现实与虚拟互动,以新颖的方式让观众充分了解中国戏曲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和历史底蕴,使得传统的戏曲变得生动起来。此外,在赣剧VR技术的推动下,赣剧的文创产业衍生品,例如书包、文具、贴纸、玩具、手办、化妆品、服装等产品也增加了赣剧文化产业化经济收益。
VR赣剧教育式传承
1.高科技的引进
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与创新,在健康、医学、药学、非遗、红色研学、旅游、国粹艺术、中国功夫以及历史再现等众多文化领域,3D互联网技术、VR技术在对呈现或重塑弘扬传统文化和教育发展场景应用上均有着巨大的挖掘空间,也将成为传承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技术利器。面对迅猛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顺应产业融合的时代潮流,颠覆传统的戏曲欣赏模式,紧跟时代步伐,将传统的听戏、看戏转化成互动体验式的教育模式,进一步满足了体验者追求震撼、沉浸的感官刺激需求。相比于以往的看台剧目、文字、图片等传播形式,VR赣剧研学采用的是一种创新的形式作为载体去演绎,去传播。VR技术以创建VR智能课堂平台为追求,发挥强强联合的优势,树立VR品牌意识,进一步做好赣剧VR传承等项目,不断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拓宽非物质文化传承应用渠道,实现文化传承创新性发展的新征程。
2.赣剧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
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大学生群体中信息传播速度飞快和传播力度较大,而推广和传播中国戏曲文化与当代美育有着相似性,可以直接或间接推动赣剧的传承与发展。戏曲本身便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它融合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其突出特点是唱念做打、行腔转调和发音吐字。念白要有音乐性,武打要轻捷利落,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因此,将赣剧引入高校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戏曲的鉴赏能力,而且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鼓励大学生与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进行面对面交流,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提高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傅冰,余陈亮.VR虚拟技术在文化艺术教学活动中的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6.
[2]齐海林.赣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
[3]陶蕾伃.数字影像在昆曲艺术中的表现形式[J].大舞台,2015(08),98-99.
[4]王庆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赣剧创新性保护分析[J].戏剧之家,2021(0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