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戏曲作品《曹操与杨修》的专题研究,思考传统京剧在传承和创新方面的问题。作品以时代背景、人物构思以及演员再创作和舞美设计为大方向,着重分析剧本在创作之初和戏剧排演的二度创作中角色的舞台塑造和戏剧的总体呈现及艺术创作过程。结合戏剧理论分析和比较《曹操与杨修》的创作与传统戏曲的不同之处,研究作品作为新编历史剧中的经典剧目所具备的典范性,以及此作品为后续的京剧艺术创作、发展和传承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文化[1]。不仅要研究戏曲作品的艺术性,时代思想的反映和大众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样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曹操与杨修》是上海京剧院制作的历史类京剧剧目,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该剧目讲述了赤壁之战后,曹操力图东山再起,他求贤若渴,重用名士杨修,最终却因二人无法携手共事而酿成悲剧的故事。对比传统戏曲,新编历史剧的故事结构紧凑,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立意较高且极具思想深度。《曹操与杨修》是新编历史剧中的翘楚,在戏曲剧本的故事构思、编剧技法方面颇具典范性;演员出色的表演技巧也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曹操与杨修》作品综述
创作背景简述
《曹操与杨修》于1988年首演,由马科、陈亚先分别担任导演和编剧,饰演曹操的演员尚长荣获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曹操与杨修》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全剧以“招贤”为重要线索贯穿始终。招贤者的角色在剧中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都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如何把握贤才是戏剧冲突的根源。曹操成也贤才,败也贤才。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急需吸纳人才,《曹操与杨修》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招贤”不仅是剧中决定曹操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现状的再现以及正确把握人才这一问题的思考。
剧本构思及人物塑造
《曹操与杨修》的故事取材自曹杨二人,他们的故事广为人知并多次出现在文艺作品中。传统戏曲在角色创作上容易受到脸谱这一艺术手法的限制,人物黑白分明、性格单一——曹操的白脸已成为一个既定的经典脸谱。而剧本的创作并不会受到“脸谱化”的限制,剧本的创作自由与戏曲表演上行当的限制并不相悖。通过历史上曹操与杨修的几个经典事件可以初步确定二人的人物形象。曹操是奸诈多疑的典型,而杨修虽是大众眼中聪慧的代表人物,但经典的“鸡肋”“一盒酥”事件让他在聪慧中不乏狡黠,以这两位人物为主角已初具戏剧冲突。而《曹操与杨修》通过对人物的完善和丰满,使得故事的矛盾冲突合理发展,矛盾激化已成为必然:曹操渴望贤才却不能很好地利用贤才的才能,杨修虽是贤才却恃才傲物,有明显的性格缺陷。不断的猜疑让二人渐行渐远,最终曹操骑虎难下,不得不杀杨修,二人在刑场互相指责,又哭又笑,将故事的悲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整个故事剧情合理,节奏紧凑,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改编,在不破坏京剧行当的前提下创新表演,取得了良好的表演效果,获得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为京剧的剧作创新和新编历史剧的学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价值。
新编历史剧
三并举
“三并举”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人民日报社论《戏曲必须不断革新》中提出的政策,该社论将戏曲题材分为传统剧、现代剧和新编历史剧。新编历史剧提倡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下创作新的历史剧目,以实现戏曲题材、风格的多样性;整理改编传统戏剧则从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剧目宝库中汲取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美学精神。《曹操与杨修》作为新编历史剧的代表作品之一,角色的舞台形象和人物行动都有历史事实作为考据与支撑,是“三并举”政策提出后首个获得成功的作品。
剧本与人物
传统戏曲中塑造的人物黑白分明,故事简单,题材单一,注重舞台表现。新编历史剧在剧本的构思和人物的塑造上,要求人物和剧本具有科学性、历史观和艺术性。在《曹操与杨修》中,曹操求贤一片真心,但难忍自己的权势受到威胁,他疑心孔文岱便即刻杀之;却又为了让杨修能继续为自己所用,放低姿态弥补过失,杀妻嫁女。杨修才智过人,重情重义,为了孔文岱被误杀一事对曹操步步紧逼,他不能忍受曹操对自己和身边人有丝毫的怀疑,与曹操出现矛盾时多次点破曹操的意图,不留回转的余地,令曹操难堪不已;而在面对巨贾讨要钱财时的威逼利诱,他强行压价,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曹操经费不足的压力,帮助曹操补给军需,一门心思辅佐曹操,帮其巩固统治。这种创作手法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该戏剧在文本创作之初已具有戏剧表现力,且作品对两位主角的塑造让观众很难单纯地以好坏作为评定人物的标准。
舞台表现
1.演员的表演
在《曹操与杨修》的舞台表演中,饰演曹操的尚长荣在京剧表演上的创新十分亮眼,在不破坏传统的行当特点的前提下,加入了各种小动作使得曹操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在传统戏曲表演中,曹操依据行当分类属于铜锤花脸,铜锤花脸位高权重,舞台行动稳定,多唱段而少动作。尚长荣在表演中加入的小动作增加了曹操的舞台行动,呈现出了更好的表演效果:初见杨修交谈甚欢,一拍大腿,误杀孔文岱时双手下意识地颤抖,被杨修点破心思时打的一个寒战,种种细节性刻画使得曹操这个角色在舞台表现上更有张力。同时,尚长荣对道具的合理运用,也进一步强化了曹操的人物特征:曹操先前嘉奖杨修的披风,从矛盾出现时到矛盾整个激化,象征权力和信任的披风成了曹杨二人内心活动中互相怀疑、反复猜忌直至关系完全破裂的具象化表现。演员对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或是其他抽象性的表达会受到舞台的制约,使得观众不能全然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而一个显眼的道具就成了演员表演的绝佳辅助。
招贤者作为每场登场的第一个人物,第一句台词都是“招贤咯”。人物登场即招贤,说明当时的情况,交代戏剧发展的进程。作品从招贤而起,到招贤结束。招贤者的出现巧妙地衔接了剧目,每一次出现都在推动剧情的发展。他的存在不仅符合戏剧艺术中的间离效果,人物在剧中的设置也极具符号性。“间离手法”作为一种戏剧理论和方法,是指在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更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这个人物不仅是剧中悲剧事件的亲历者,他也和观众一起由第三视角见证了这个悲剧事件的全过程。顺应剧情的发展,招贤者的形象和唱词也有变化:曹操与杨修惺惺相惜的时候,招贤者正值青年,意气风发;曹杨二人逐渐离心,招贤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出了衰老疲惫之态;在戏剧的结尾,曹操杀了杨修之后,招贤者进入暮年,依旧喊着“招贤咯”,并在戏剧的末尾,人物背身缓缓走入黑暗,这也象征着曹操的权力走到了末路。
2.舞台美术
在戏剧服装和人物造型方面,曹操的人物形象设计符合剧情中不同时间段人物身份的变化。曹操初见杨修时,乔装成平民,放低姿态与杨修互相试探;逐渐接近权力中心时,头上的冠帽开始有了繁复的装饰且多为玉器;在权倾天下时,曹操服装的颜色基调有了明显的变化,转用浓烈而明艳的色调:衣服的主色变成了大红和明黄,并加以两个蓝色护腕点缀,展现了人物当时的尊贵身份,也贴合了人物精于军事的特征。杨修的戏剧服装大都挺阔飘逸,给人以高雅洁净的视觉感受。在刑场临刑时所着的一袭素衣,搭着长段的红色飘带,文人的风骨和气度在生死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素色和红色的碰撞也暗示了人物即将面临的惨烈现实。在舞台布景上,《曹操与杨修》不同于传统戏曲“两桌一椅”的写意式简单布景,舞台上更多的是写实式布景:两人初次见面的月下高台,后期战争场景中的战车和粮草,这些是在传统戏曲布景中从未出现过的。在舞台的灯光设计上,通过灯光配合演员展现出虚幻的想象场景,是整部剧最出彩的部分之一。曹操在受到公孙涵挑唆,怀疑孔文岱背叛通敌时,舞台的灯光变得迷离且昏暗,产生一种迷幻且不清晰的感觉,舞台灯光的营造使得曹操忧思、疑虑的情绪在舞台上有了更直观的表现。而曹操怀疑孔文岱通敌复仇一事,本是人物的主观想法且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舞台表现上颇具难度。而《曹操与杨修》通过舞台美术设计和演员表演的结合,使得这段内心戏在舞台上完整且精彩地呈现出来。音乐和音响的使用把曹操杀孔融的背景事件在舞台上重新演绎:孔融临死前悲愤不已,“自有我的后来人!”孔融翻身,变身孔文岱追杀曹操,曹操仓皇逃窜。这一系列的舞台表演少不了舞台美术的加持,而这段剧情在剧中十分重要并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使得曹操对孔文岱的疑心有了根据,也为曹操误杀孔文岱提供了行动依据。在孔文岱被紧急召回的时候,舞台灯光又恢复了正常,此时曹操气愤不已,早有准备。孔文岱再出场的时候,装束与之前完全不同,尽显操劳疲惫之态,人物的装束造型也体现出现在的孔文岱绝不是之前曹操想象中的孔文岱,暗示观众之前曹操所想之事并非现实。而曹操召回孔文岱,在几句诱导性的盘问之后便将其杀死。而孔文岱之死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是曹操和杨修两人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曹杨二人不可调和的矛盾成为整个作品悲剧的根源。
《曹操与杨修》的社会影响
《曹操与杨修》自创作以来,几经波折。回忆当初《曹操与杨修》的创排过程,尚长荣认为并不艰辛,最让他难忘的是1995年上海京剧院带了四台戏进京,给首都高校学生演了十场,其中就包括《曹操与杨修》。在此之前,这部戏获得了第一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唯一一个金奖,但是能否让年轻人坐住,让大学生喜欢,他不敢确定。
“那年12月,我们在北理工开了一个文体部长和学生会主席的联谊会,发票请大家看戏。参会的都是大学生,大家面面相觑,以为京戏都是爷爷奶奶的爱好。青年学生看京戏?那不是博物馆的艺术吗?”尚长荣觉得大学生有文化,如何才能让他们听懂京剧?他当时唱了周恩来总理的一段诗词,“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一下拉近了大学生与京剧的距离。
戏剧中的观演关系是戏剧的重要部分,戏剧表演不能脱离观众。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和戏曲“老年感”“时代感”的刻板印象使得京剧艺术在观演关系上比较乏力,难以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参与,这也是京剧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传统戏剧作为民族艺术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留存百年后仍散发着强大的吸引力。《曹操与杨修》的成功为京剧走向大众提供了优秀的范例,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了解传统戏剧艺术的窗口,促使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体验传统戏剧的强大魅力。
近年来,社会上更多的群体开始关注传统戏剧,但是审美的门槛会阻碍大众对传统戏剧的了解,这也对传统戏剧的传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降低审美门槛是京剧传承和创新的又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打破京剧艺术的受众隔阂,不少综艺节目、动漫作品等谋求给予京剧文化年轻化、大众化的艺术表达。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京剧的传播有了更多的方式:京剧IP网剧、京剧改编话剧,以及将京剧的元素运用到日常的设计中等,这种碎片化的运用是京剧被现代人熟知的主要途径之一。《曹操与杨修》作为新编历史剧的经典剧作,它在故事内容上的改革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保留了京剧艺术特点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故事和人物塑造上进行了创新,这不仅使得《曹操与杨修》在观众口碑和作品艺术性上获得双丰收,同时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研究的作品范本。顺应时代潮流,在保留经典的同时不断接受新思想,让好故事成为京剧艺术的载体,让观众通过故事了解京剧艺术,或是把京剧元素融入故事中,不失为让大众了解传统戏剧艺术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龚和德,黎中城.京剧《曹操与杨修》创作评论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2]陈亚先.曹操与杨修[J]剧本,1987(01):61-81.
[3]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J].新青年,1918,4(06).
[5]毛时安.当代文化格局中的京剧传承与发展 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研讨会简述[J].中国京剧,2005(02):76-77.
[6]吴钢.京剧艺术现状及发展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2006(05):60.
[7]王香玉.多民族音乐文化对中国歌剧的影响[J].艺术研究,2020(06):94-96.
[8]何进.试析《一步之遥》的“间离”手法[J].中国报业,2021(0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