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IP开发对国内音乐剧的影响

2022-05-30 00:00

当下,国内音乐剧发展已经逐步进入本土原创阶段,在众多原创音乐剧作品中,对文化IP开发的音乐剧作品较多。国内原创音乐剧选择从文化IP开发的角度进行创作虽然存在一定优势,但是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现主要从文化IP开发入手,进一步分析其对国内音乐剧的影响。

概念介绍

文化IP

文化IP的概念得先从IP的概念谈起,IP的英文即“Intellectual Property”,意为知识产权,原指权利人对其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财产权利(资料来源:《2018中国文化IP产业发展报告》)。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崛起,各个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更为明显,文化IP由此出现。在2018年中国文化IP产业发展报告中,文化IP的定义为:“特指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符号称为‘文化IP’。”(资料来源:《2018中国文化IP产业发展报告》)

当下,提到文化IP,首先想到的就是内容和流量。从不同角度看文化IP,有着不同的性质。对于消费者来说,文化IP代表着某一类标签,可以让用户产生兴趣,进一步转化为消费行为。那么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文化IP更多是代表着一种品牌,可以通过商业化运营及产业化融合,实现价值变现。常见的文化IP多衍生为影视剧、游戏等。当下,将文化IP运用到音乐剧领域,通过音乐剧的表演形式使原始文化IP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反哺。

音乐剧运营模式

1.西方运营模式

音乐剧在西方有着成熟的运作模式和手段,最为人们熟知的有西方的美国百老汇及英国伦敦西区。从美国百老汇来说,其最大的运营特点就是形成了“吸引聚集与近似封闭的产业生态”,并发挥了规模效益。在百老汇街区的精华区域内聚集了四十一家规格均在四百九十九个席位以上的专业剧院,庞大的戏剧供应市场也催生了各种艺术的相关设施与机构,从而建立了一座以剧院为核心的艺术生态系统。费元洪也提出过:“只有集聚才能在这个天性高风险和高回报的行业里降低运营成本,进而整体提升产业规模。”

从西方音乐剧的商业模式来说,西方主要采取以制作人为中心,版权人和投资人三方的模式进行运营。从西方音乐剧运营角度来说,其非常重视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并且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比如英国音乐剧产业中,演出纯粹是从市场角度出发,通过对市场的调研,了解观众的喜好,进一步作出选择与判断,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2.国内运营模式现状

我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整体上经历了“原版引进—原版中文制作—原创制作”三个阶段,目前这三种形式在中国市场上共存。音乐剧运营未形成聚集的产业化,是因为我国音乐剧演出市场虽处于上升阶段,但在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市场占有率低、专业场馆不足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当下我国音乐剧原创能力薄弱,缺乏市场认可。所以笔者在搜集有关音乐剧运营方面的资料时发现,我国近些年在音乐剧的运营中,对文化IP的开发颇多,可能是考虑到文化IP自身的特性——流量基础,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音乐剧的受众范围。所以笔者想对近些年音乐剧中的文化IP开发案例进行分析,试讨论文化IP开发对国内音乐剧的影响。

文化IP开发对国内音乐剧的影响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作为音乐剧的标杆广场,在其“2020年末演出季”中,文化IP改编的音乐剧板块占据2/3,例如,《灵魂摆渡之永生》《在远方》《白夜行》《春之觉醒》(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观演之间”);可见目前音乐剧市场中,对文化IP的开发运用颇多。在近些年的音乐剧演出剧目中笔者发现,在文化IP开发过程中,对影视IP、小说IP开发较多,还有一些音乐剧运营比较成功的综艺IP、音乐作品IP开发剧目。当下,文化IP开发对我国音乐剧的影响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接下来就从文化IP开发的相关案例出发,探讨其对国内音乐剧的影响。

文化IP开发对国内音乐剧发展的优势

1.宏观:扩大国内音乐剧原创市场

2019年沈承宙先生在专访(资料来源:《从文华奖说开去——中国原创音乐剧何去何从》)中提到,中国音乐剧事业会经历三个阶段,从中国人看外国的音乐剧,到中国人做自己的音乐剧,再到外国人看中国的音乐剧;并提出“等到外国人看中国的音乐剧的时候,中国的音乐剧就走向成熟了”。

2020年,外国引进剧目数量明显减少,而已经基本恢复的国内演艺市场对音乐剧的需求有增无减。所以从国内音乐剧创作与制作来看,我国原创音乐剧目逐步增多。从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来看,我国原创音乐剧在2020年到2021年,从5部增长到21部,可见我国音乐剧的发展逐步向原创迈进。现阶段比较出圈的文化IP开发的音乐剧有:《灵魂摆渡之永生》《重生》《当爱已成往事》等。

文化IP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国内音乐剧的市场。打造本土原创IP,不仅扩大了国内音乐剧的原创市场,也为今后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微观:巩固“老”粉丝,拓展“新”受众

从上海文化广场近几年音乐剧演出剧目来看,IP剧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些剧目很多都有同名电影、小说等IP在前,后期进一步进行改编与开发,在效果上达到互相反哺。

从王奕之、刘玉平的《音乐剧<不能说的秘密>品牌策略分析》来看,2017年演出的音乐剧《不能说的秘密》,其影片就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并获得了金马奖等诸多奖项;而其改编成音乐剧后,于2016年1月3日在北京市天桥艺术中心开始国内首演,随后陆续进行巡回演出,据当时媒体报道,均是场场爆满。毋庸置疑,在影视IP及周杰伦音乐作品IP的影响下,众多粉丝都会买票进剧院,所以文化IP实质上已经拥有一定粉丝基础,在音乐剧运作上,就需要对内容进行钻研。在《不能说的秘密》这部音乐剧作品中,采用本土化改编,以及有国际化的专业团队对剧目内容和艺术风格、专业演员和受众群体、商业化运作和国际市场进行精准定位,使其极具品牌特色与内涵。基于此,能够达到巩固“老”粉丝,拓展“新”受众的目的。

2021年8月,由爱奇艺出品的音乐剧《梦见狮子》于8月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该部音乐剧同样是对文化IP的开发,是对小狐濡尾的同名小说的改编创作。《梦见狮子》将京韵大鼓、编钟等传统京剧乐器搬上音乐剧的舞台,并与当下Z世代年轻人(1995—2009年出生的群体)喜爱的“二次元”进行结合,所呈现的舞台艺术的临场感和戏剧张力,与Z世代年轻人(1995—2009年出生的群体)追求“沉浸式”的娱乐形态不谋而合(资料来源:“梦见狮子音乐剧”百度百科)。《梦见狮子》原著小说IP带有一定粉丝基础的同时,又借助明星效应吸引了一部分粉丝走进剧场;另外,其也让更多Z世代年轻人也走进剧场,达到拓展“新”受众的目的。

从当下文化IP开发的过程来看,我国原创音乐剧市场还在加大文化IP的开发,填补不同题材的大型原创音乐剧空白,在今后的发展中,预计会有更多的大IP“加码”,实现国内本土音乐剧的丰收。

文化IP开发对国内音乐剧发展产生的问题

1.文化IP改编后的内容失衡

当下,音乐剧借助成熟IP进行改编创作虽具有一定优势,但是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多元的艺术形式,如何在短时间内对一部成熟IP内容进行多元呈现,并让观众领悟,与内容逻辑相关。

《深夜食堂》作为一部暖心的漫画IP,它是从日本到中国的跨文化改编,从原著内容来说,其均属于短片故事,如何在音乐剧舞台上呈现出一定的内容逻辑与线索是非常重要的。在王一鸣的《浅谈IP改编音乐剧背后的逻辑失衡——以中文版音乐剧<深夜食堂>为例》中指出,《深夜食堂》中文版的改编增加了歌舞元素,更突出了戏剧的张力,但是在人物关系的交代上过于简单和仓促,以及为了增添趣味所运用的通俗性语言影响了人物情感纽带的建立。这部改编作品也缺少本土化色彩,虽然保留了原著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原著IP的尊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国内观众不熟悉原著的话,是无法领悟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及内涵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文化IP的开发反而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不仅会影响原著的口碑,同样也不利于音乐剧的本土发展。

2.明星文化IP的过度利用会导致音乐剧行业失衡

在文化IP开发中,借助明星IP是很常见的事情,现阶段也有很多明星其实是音乐剧表演专业出身,回归音乐剧表演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专业不过硬,很可能对剧目本身造成一定的影响,到最后粉丝也不会买单。

2018年,一档声乐类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将一种不为人熟知的音乐演唱形式推入大众视野,并且成功打造了一系列音乐剧明星,打开了国内音乐剧市场。随后一系列数据显示,在2019年,参加过节目的众多成员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参与音乐剧演出可达90余场,如《九九艳阳天》《长腿叔叔》等;而在2020年,剧院由于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演出有所减少,但是仍有多数成员参加音乐剧演出达30多场,如《重生》《在远方》等。在《声入人心》节目播出之后,这些音乐剧演员所主演的音乐剧变得一票难求,门票甚至出现瞬间被售空的情况。由此可见,明星IP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让一部分粉丝走进剧场,成为音乐剧的拥戴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从韩国音乐剧行业发展可以看出,其从2014年开始退去了大幅增长的势头,原因在于其行业和演员固化。韩国主要以明星演员为中心,比较重视明星效应,制作公司与经纪公司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在制作大剧场演出时,往往会从已经有一定粉丝基数的爱豆或演员中挑选主角,对于明星IP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会导致整个音乐剧行业失衡。如其他音乐剧演员会失去演出机会;如果只是个别由明星出演的音乐剧反响热烈,会让整个音乐剧行业产生“红火”的假象,扰乱音乐剧行业的发展。总而言之,明星效应的过度利用会导致音乐剧行业的失衡。只有好的内容与精彩的呈现才能让观众留下来,才能让观众多次踏入剧场。

文化IP改编后的内容失衡以及明星文化IP的过度利用导致音乐剧行业的失衡,都会对国内音乐剧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原著粉丝来说,如果文化IP改编后的音乐剧呈现方式不够理想、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会让原著粉丝对音乐剧产生抵触心理,后期想进一步发展会有一定的难度。而明星IP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会导致音乐剧行业的失衡也不用过多阐述,音乐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得保证本身的质量,而非明星的流量。因此,对文化IP的开发利弊共存,要在发展中一定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目前,国内音乐剧的市场发展逐步向好,催生出大量的文化IP改编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与时代发展的成果。

国内音乐剧发展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从国外引进、原版中文制作过程走向原创制作。在当下音乐剧本土原创发展的过程中,借助文化IP进行改编创造是本土音乐剧运营发展的一种可行手段,因为国内拥有非常多优质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其中蕴藏着很多中国独有的文化内涵,将这些IP进行本土改编、再创作,对于拓展国内的音乐剧受众是不错的选择,而其在国内成功发展后,可以进一步走向国际,这对于我国音乐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不难发现,在国内音乐剧发展的道路上,年轻人仍旧是主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让更多人走进剧场观看音乐剧以及扩大国内音乐剧的受众面,可以从年轻人喜爱的文化IP出发,抓住市场机遇不断尝试,在保证质的基础上增加音乐剧的量,让国内原创音乐剧的发展更上一层台阶。

参考文献

[1]刘珂.中国音乐剧产业运营发展策略探析[J].现代企业,2019(08):138-139.

[2]孟茜.中英音乐剧产业运作比较分析[J].北方音乐,2020(07):243-244.

[3]侯莹莹.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1,39(03):137-142.

[4]靳冉.论音乐剧本土化运营发展策略探析[J].北方音乐,2018,38(14):244-245.

[5]王一鸣.浅谈IP改编音乐剧背后的逻辑失衡——以中文版音乐剧《深夜食堂》为例[J].戏剧文学,2019(09):98-101.

[6]黄莉莉.《声入人心》后的中国音乐剧现状[J].新世纪剧坛,2021(02):4-10.

[7]郑维雄,马天宗.百老汇音乐剧的市场运营与产业机制[J].中国文艺评论,2018(11):118-124.

[8]李冰洁,马爱萍.探析百老汇的文化产业运营机制[J].歌剧,2019(07):88-92.

[9]费元洪.2019年音乐剧真的热了吗?“音乐剧热”下的冷思考[J].上海戏剧,2020(01):6-7.

责任编辑:史偌霖
< 排序栏目 保存 重置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人才招聘 | 站点公告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 技术支持:后稷网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