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播音主持事业发展探析

2022-07-18 00:00

海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由于地理位置和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播音主持事业发展一直受到诸多限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批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来到海南从事相关工作,其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现基于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跨文化传播视角,探讨其播音主持事业发展现状,并尝试提出培养相关人才以及创新发展本地区播音主持事业的路径。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顺应时代召唤而生,发展至今,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为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输送了不计其数的优秀从业者,已经成为我国艺术类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然而,少数民族的播音主持事业由于起步较晚,并没有与时俱进地发展。海南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播音主持工作者既要肩负着传播时代新声,为人民发声的历史使命,又要承担普及普通话,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沟通的工作任务,更要结合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播音主持事业现状

语言环境的影响

海南省地理位置特殊,是专家学者公认的语言复杂地区,也是方言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海南话分布于海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海外琼籍华人地区,全球使用人口在一千万左右,全海南省有600多万人使用,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0%,是海南省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由于受语言大环境的持续影响,在中国普通话普及率超过80%的今天,海南岛上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中一些老年人还不会使用普通话,在他们生活的场所,方言更是全家老少进行交流的首选。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民众对于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省市县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始开办各种类型的节目,少数民族地区以方言播报的播音员主持人,则逐渐转变为以普通话播报主持的播音主持人。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带来的改变

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播音主持事业的大变革。国家广电总局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要求播音员主持人推广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这为习惯说方言的播音主持工作者带来了极大挑战。与此同时,人们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停留在获取信息这一简单的诉求上,还对其本身的专业能力、审美水平等有着不同的要求。

在这一发展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播音员主持人,逐渐开始对自我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他们从一开始只能使用海南普通话到能够运用标准的普通话,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胜任了这一岗位。但也有一些播音员主持人,没有意识到现如今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工作方式和要求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传播环境的改变。他们或秉持着老旧的节目制作观念,或延续着落后的工作方式,这必将影响新闻质量及其传播效果,并最终限制海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广播事业的发展。

人才引进注入活力

海南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一般都是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有限的地区,对于刚从大中城市毕业的专业人才来说,需要考虑其工作生活环境、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有些人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便因各种选择离开,使得当地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流失情况十分严重。因此,有关部门对本地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也愈发重视。这些被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虽然在普通话上没有专业人员那么标准,但是都对这个专业、对本民族充满热爱,在媒体行业中奉献着自己。

从之前的跨省合作,到现在按照全球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来设计建设的海南自贸港,“百万人才进海南”的计划将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大批人才的引进也包括从事播音主持事业的专业人才的引进。海南从一开始的留不住人才,到现在人才涌进,如有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海南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也有许多有着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来到海南寻求发展新机遇。他们把家安在了海南,把心也留在了海南,为追求职业梦想来到了海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自己发光发热的同时,也带动了有着相同追求的当地播音员主持人一起为海南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播音员主持人的

培养路径

加强专业化学习

播音主持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播音员主持人跨领域学习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获取价值。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是要具有对海南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接受能力,有着求同存异的职业认知素养。其要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背景,发挥少数民族特有文化特色,实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力求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好新闻工作者的作用。

由于专业人才匮乏,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播音员主持人并非全部都是由经过科班学习的毕业生担任,他们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都有待提高。对于最基础的语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与否,都关乎着一个节目的传播效果。语言的练习非一日之功,要想自己的专业获得认可,必须发挥“口”“耳”的学习作用,多听、多看、多表达,从理论知识开始学起,并把它们付诸实践。在语言表达技巧上,要善于学习,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

专业化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标准的普通话。作为一个语言工作者,标准的普通话是播音员主持人开展工作的基础,掌握流利准确的普通话,会让观众听得舒服,自己也说得自然。第二,敏锐而细致的观察能力。这一能力是主持人在生活中通过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不懈地观察培养起来的。正是经过这样长期的观察,让主持人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即使与嘉宾第一次见面,主持人也能很快地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与其进行交流。第三,良好的学识修养。深厚的学识修养是成为优秀主持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这样,主持人在面对嘉宾、观众时才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学识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发展而来的,日常工作、生活阅历、文化艺术修养是基础,这些方面的培养与发展对学识修养的提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四,职业素养的培养。主持人是节目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节目传播的过程中,主持人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向观众传递着信息,而主持人要想将优秀的节目呈现给观众,就需要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熟悉广播电视传播规律。第五,较强的心理素质。要建立自信心,加强思维训练,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要时刻以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来要求自己。 

制订培养计划

广播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是经过长期培养和层层选拔而产生的。各省及以下的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的竞争可谓极其激烈。海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对本地人进行长期、有计划的培养后才最终加以任命。虽然在中国其他地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众多,但是基本难有在此行业拔尖领军的人物愿意前往海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相关工作。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仅当地的从业人员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有关部门还要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和实用的学习和实践应用平台,建立合理的岗位评审制度。对当地一些长期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观众对他们的播讲方式已经形成了习惯,在水平的评定上也没有具体的比较,已经形成了一致的认可。但是,如果想要长期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就需要满足国家规定的职称评定条件,并在层层等级考核中一步步升级(二级播音员主持人、一级播音员主持人、主任播音员主持人、播音指导),其中不仅有对学历的要求,更有对获奖情况和科研成果的要求。满足这些评审条件,对全省高考生只有几万人的海南省,特别是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还是有非常大的困难的。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招聘播音员主持人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问题,要多向本地的从业者和爱好者倾斜,同时要对其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在招聘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聘用条件,让科班毕业的专业人才和热爱播音主持工作的本地区人们有机会从事相关的工作。同时,要开展阶段性的学习和培训,利用网络教学、实践平台,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业务水平。

创新发展本地区播音主持事业的路径

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多元发展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跨文化传播的广泛化、快速化、便捷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媒体融合发展,对文化传播以及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上传播媒介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了高效融合。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结合新媒体语言的传播机制,探究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播音主持事业的发展,探析如何结合多种媒体进行传播,以期为全媒体视域下当地的文化传播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在全媒体环境下增强媒体融合的意识

相对于以往的传统媒体,现如今全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给播音主持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也给受众带来了更多视觉或体验上的冲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接收信息的渠道逐渐多样化,审美标准和评判标准也产生了个体化的差异。相较于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人们更期待以不同的形式获得资讯。自媒体的迅速应用普及让受众可以和电视、网络中的人进行更近距离的接触,也在无形中提升了人们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这就要求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播音主持从业人员都要有媒体融合的意识,合理利用自身优势,提升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促进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加速建设与发展,海南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迎来了历史性、全方位的对接与深度融合。海南自身的开放也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开放的门户和窗口,并通过这一平台集聚要素发挥联通作用。海南现代产业体系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挖掘和开发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元素,并与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其开发和利用应与当地社会经济或文化发展相联系,这样能够有力地激发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增进民族的和谐与稳定,有助于外地游客更加了解海南的风土人情。

同时推进传播方式、编辑方式、服务方式融合,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打造品牌栏目,激发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活力,以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海南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同主题的活动要围绕不同层次的文化群体开展,要从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追求出发,为其精心打造丰富的文化产品。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传承人创新和发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使用两种语言共同传播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最有力的工具。文化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和基本前提,文化的多样性也依赖于语言多样性,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正式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对语言资源进行调查、保存、展示、开发和利用。海南政府于2016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海南汉语方言调查工作,对方言采用文字、录音和录像等方式进行全方位记录和保存,为社会培养、储备了一批优秀的语言学人才。

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语言传播依然存在。海南众多少数民族长期依赖于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传播,交流的范围只限于懂得海南话和其方言的人群,传播方式单一,且传播效果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本地区的发展。主持人使用方言“混搭”普通话的主持形式可以为节目增添新意,这种节目创新形式可以与新媒体有效结合,打破地域语言障碍,实现小众语言的大众化传播,使方言文化传播沿着和谐、平衡、有序、良性循环的轨道前进。

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的黎语播音员主持人一直短缺,使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传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由于其语言技巧的表达没有专业的理论指导,因此节目质量和传播效果受到了影响。而且,本地黎语频道的内容播报多为新闻资讯,缺少高质量的原创节目。海南乐东是蜜瓜的重要产地,当地人以做生意为主,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没有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意识,导致此行业一直处于人才短缺的状况。当地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培养他们的朗读、演播等兴趣,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播音主持事业如何适应时代潮流,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其发展需要相关部门重视发掘并培养热爱播音主持的人才以及播音员主持人自身的不懈努力。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播音员主持人要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真正做到“做党的喉舌,为人民发声”。

参考文献

[1]林陈芝,姚喜双.新闻播音的文化传承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6):15-20.

[2]彭小年.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促进性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 2015(12):15+17.

[3]张政法.播音主持学科新理路:理念、定位、结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1):161-163.

[4]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3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5]吴士存.海南自由贸易港未来及全球定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史偌霖
< 排序栏目 保存 重置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人才招聘 | 站点公告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 技术支持:后稷网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