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表演过程中,演奏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技术技巧的发挥、对乐曲诠释的深度,以及作品呈现的完整性。从外部环境、音乐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演者个体内在因素对可能影响表演者的心理因素展开分析。其中,在对表演者个体内在因素分析的过程中,以琵琶演奏为例,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音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对信息的加工,对行为调节和控制的能力;着重分析表演者自身的心理特征、人格发展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同时,对以上影响表演者心理状态的因素,提出应对策略。
心理学与艺术、美学为交叉学科,它们对人类在文化认知、感官感受和审美经验方面的影响,既有区别,又相互作用。然而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问题并不相同,各自独立且不可替代。心理学与美学在审美认知、观念和对美的感受方面的探讨互有交集,亦与伴随艺术创作、欣赏而产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本质相同的剖析方法。
研究的必要性
从心理学视角观察及研究音乐表演者在音乐表演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状态是十分必要的。音乐学科是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音乐作品的表达,可以带给观众直观的审美感受。而完成这一审美传递,不仅需要艺术创作者寄情于谱,将易逝之灵感转译为可隽永之音符,更需要音乐表演者将呈于纸面上静止、无声、缺乏感染力的音符与记号,通过熟练的专业技巧精准诠释。将只可视之物转为可听易感之象。听众与作曲家之间的桥梁,即音乐表演者。因此,从心理学视角来探究影响音乐表演者心理状态的潜在因素,分析因素的形成与影响,思考必要的心理应对策略,对于提高器乐表演者、声乐表演者的表演状态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影响音乐表演者心理状态的因素与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音乐表演者,即声乐演唱者与器乐演奏者,研究将厘清在不同的内外部环境下音乐表演者的心理状态,并分析这些因素对表演者施以影响的方式。
外部环境对音乐表演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首先,音乐表演的发生与进行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演出活动的场地本身及场地所配备的硬件设备会让音乐表演者有不同的物理感知,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音乐演出的场地可分为露天与室内。露天场地如广场、露台、公园、街道两旁、体育场馆等,室内演出场地如音乐厅、剧院、录音棚、宴会厅等。场地不同,声场则不同。音乐表演者是艺术表达的主体,也是需要聆听其所创作出的声音的客体。由于音响设备和声场造成的声音反馈不同,音乐表演者需要调整的力度与方法也不同。在不熟悉的声场中进行音乐表演,表演者容易紧张,从而影响表演效果。
其次,场地内灯光、温度、湿度等物理介质的不同,也会令音乐表演者的心理状态出现明显差异。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灯光、温度与湿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音乐表演者准备阶段及临场时的感官感受。灯光太强或太弱,都会导致表演者,尤其是器乐演奏者,看不清音位,从而发生因不习惯光源强度继而紧张出现失误的情况;温度与湿度除了会给表演者带来直观、可感的区别外,有时针对木质乐器,温度过高易导致乐器开裂,而过于湿润容易导致乐器声音发生改变,无法正常演奏。
最后,在音乐表演过程中,音乐表演者与观众的互动以及观众的反馈等交互性因素,也会让音乐表演者感受到不同的氛围。气氛的营造者既是音乐表演者,也是观众,二者对彼此的影响并非一定是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观众的情绪和状态、观众的数量、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以及观众对表演的期待程度都会影响音乐表演者的心理活动。
音乐表演形式对表演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音乐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表演形式如独奏与独唱、重奏与合唱、交响与歌剧都会让音乐表演者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具体分析如下。
独奏和独唱表演对表演者的心理素质与控场能力有较强的要求。独唱时,表演者需要目视前方,直抒胸臆,这更易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相较于独唱,音乐表演者在进行器乐独奏时,需携带乐器上台,通过拿、握乐器,可以缓解部分压力和焦虑;表演者一般需要目视乐器,这减少了其看向观众席的频率,适当缓解了内心的焦虑。
在重奏与交响、合唱的音乐表演形式中,各表演者负责各自的声部,共同完成一部作品,参与表演的人越多,越有助于缓解焦虑。
除歌剧及戏曲表演外,其他音乐表演形式几乎所有器乐演奏者和声乐演唱者,都会受限于乐器、礼服及舞台等。
音乐表演者个体内在因素对音乐表演的影响分析
作为音乐表演的主体,音乐表演者的个体神经生理机制的发育及信息加工反馈情况的不同,会对其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产生直接影响。
音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对信息加工的能力
音乐表演者是感知和传递音乐的主体,将乐谱通过视觉传导至大脑进行加工,再由脑神经调动骨骼和肌肉,用表演者熟悉的技法,把视觉化的音符与记号加工成更易被感知的声音旋律。表演者通过自己对谱面信息的理解,赋予音乐更充沛的情感,让听众对乐音的起伏和乐句的处理展开想象,完成一次以听觉为主导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表演者对信息感知的丰富程度和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
此外,高水平的表演经历是表演者信心的来源之一,及时调整表演失误时的应激反应,可以避免习得性无助。音乐表演者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能很快进入表演状态,对外语、方言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音乐天赋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音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对行为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首先,不同的表演动机,对音乐表演者产生的心理影响不同。同一位音乐表演者,如果演出动机不同,即便演奏相同的曲目,也会产生不同的演出效果。例如,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其演奏状态必然与日常非课业时间参加休闲音乐节时的演奏状态大不相同。表演主体为了顺利通过考试,甚至获得高分,表演时的心理状态大多是谨慎、严肃、力求完美的,这样的心理状态无疑与后者放松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带来的不一定是优于平时的表现,也有可能是失误。
这种情况下,音乐表演者的综合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尤为重要。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不同,表演效果也不同。与调节情绪相关的神经器官,如前额叶、杏仁核、海马和自主神经系统等,它们的发育程度、活跃程度与受损程度都会让音乐表演主体在表演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作出及时反馈。
音乐表演者自身的心理特征
从表演主体的能力来看,熟练精湛的技术技巧是高水平表演的保障,但相较于各种器乐、戏剧的专业技巧,音乐表演者调动和利用情绪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感知、模仿、艺术能力和情感传递的能力,是提高音乐表演者表演水平的重要因素。
琵琶传统武曲《霸王卸甲》,虽与《十面埋伏》描写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但不同的视角使两首曲子大相径庭。与描绘宏大战争场景,强调获胜而归的《十面埋伏》相比,《霸王卸甲》更注重对单一人物——项羽的不同侧面进行刻画。
从开篇严肃沉郁的点阵到威武的霸王亮相,从井然有序的步兵列阵到被仓皇追击以致被围垓下四面楚歌,快板倾泻而下直至描绘楚歌与别姬的两段,这几行谱正是全曲诠释的难点:以极慢轮指、极弱之音,表达极度崩溃强烈、几近的情感。
技法并不难完成,但是简洁的谱面与熟悉的指法背后,需要表演者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情绪调动的能力。此处要表达撕心裂肺之痛,一口气把情感爆发出去反而不如将几近爆发的情绪死死压住,如同闷住火炉上烧开的水壶一样,将断未断,以一丝极细极弱之音,表达不忍又不得不忍的痛彻心扉的情感。
由此可见,音乐表演者提升对情绪的调节能力,是高水平艺术呈现的必修课。这将对音乐表演者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音乐表演者人格发展状态的不同,也会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不同影响。人格是独特和复杂的,遗传、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对一个人人格特征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表演的风格化特征与艺术表达主体的人格特征息息相关。音乐信息的加工需要通过音乐表演者的技术和认知、感受、理解来完成,哪怕谱子一样,也会因为个人风格化的处理方式和音乐表演习惯而不同。
应对策略研究与讨论
以上从外部环境、音乐表演形式以及表演者个体的内在因素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影响音乐表演者心理状态的因素。音乐表演者在实践中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其表演状态的因素,应采取何种有效的策略减少这些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放大这些因素可能存在的积极影响,从而保证自己良好的演奏状态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应对外部环境的策略探讨
在面对如场地、温度、湿度、灯光、音响等外部环境对音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时,音乐表演者提前适应场地,熟悉光效声场以及扩音设备是十分必要的。
这个应对方式是所有音乐表演者所熟知的,但仍要强调的是,在适应场地及“彩排”的一系列过程中,表演者应学会坦然面对当下可能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惧、无助的情绪,并从内心肯定这类情绪出现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如此才能在接受此类情绪后,克服正式演出带来的紧张与焦虑等消极情绪。
除此之外,提前进场试音,调试音响,尽可能增加熟悉场地的时间和频次,积极提前协调沟通,并做好应急预案等。
特定音乐表演形式下的策略探讨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需要表演者借助一定的表演形式来完成。本研究列举的常见的音乐表演形式可以用演唱与演奏来归类。
演奏即器乐演奏,无论演奏者人数多少,器乐演奏者需明确每个表演单位是由每位演奏者与其乐器共同完成的表演过程。因此,乐器本身的状态,以及表演者对乐器的熟练程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演奏者的表演状态。也就是说,一件精于养护的乐器会最大限度展示出其本身音色的最佳状态,可以减少或防止在音乐表演过程中因“乐器状态”对音乐演奏者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相较于陌生的、仍需适应的乐器,表演者对音乐表演中所使用的乐器的熟悉程度越高,表演时的紧张、焦虑及无助感就越容易被克服,失误率也会降低。
以琵琶为例,在当代的琵琶音乐表演中,无论是独奏还是重奏,当代琵琶的形制是基本相同的,但每把琵琶琴颈处的宽度与厚度,品与项的高度及厚度,背板的弧度与厚度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化的触感,琵琶演奏者可以非常明显地感知到。这种差异甚至会使演奏者对每个乐句的演奏力度与手法作出必要的调整。如果临场换琴或在正式演出前不久更换乐器,那么演奏者的相当一部分压力是来自新乐器,失误率也会因此增加。相反,如果在练习阶段就已经充分适应了乐器,并在练习中演练曲谱中的音符乐句与乐器的指法安排及力量更迭,则会让演奏者提升技巧的控制感与熟练感,有助于演奏者更专注地沉浸于音乐的旋律与意境中。
音乐表演者个体的内在应对策略
表演者个人应着重注意在正式音乐表演前的练习阶段。练琴的严谨程度、扎实程度是最有效的应对策略。首先,对谱面信息的精准掌控,对音乐理论素养的不断提高,是正确演奏曲谱,不误识术语、节拍、音符及装饰音记号的必要保障。只有坚持每一次的练习是正确的,才能保证熟练的内容是正确的,才能在练习表达音乐情感的阶段,不受技术技巧的限制,用更多的精力提高表演时的专注力与信念感。音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的专注度,是排除一切心理干扰因素的关键。
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究在音乐表演过程中,尤其是器乐表演过程中,影响演奏者心理状态的常见因素,并以琵琶演奏进行了例证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策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影响音乐表演者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音乐表演者本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便总结如何作出积极的心理反馈。此外,本研究讨论的范围较为宽泛,对于细分的器乐类别在应对策略方面有所不同,还需进行专门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建宏.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杨婧.声乐表演的心理特征分析[M].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修金堂.音乐美学引论著[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7]池俊.梅兰芳戏曲表演美学形态论——戏曲表演美学形态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