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运用

2023-01-11 00:00

舞蹈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体育功能,适合运用于群众文化中。在群众文化中融入舞蹈,群众不仅可以锻炼身心,还可以培养审美能力。舞蹈是一个群体性的活动,可以培养团队意识,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将舞蹈运用于群众文化建设中不仅可以丰富群众文化,还具有寓教于乐、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舞蹈是一种综合时空的动态造型艺术,可以展现人体的形态美、动作美。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入舞蹈,群众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磨炼意志,提高审美能力。

舞蹈艺术的功能

舞蹈和音乐一样,都是来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在文字和语言产生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打手势,模仿生活动作,这种手势就是舞蹈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被语言代替,但模仿生活劳动的动作并没有被取代,而是逐渐成为另一种情感表达形式,在被赋予语言的同时,经过艺术夸张的改编,形成了舞蹈动作。其在与音乐相结合后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被运用于祭祀或娱乐中。

舞蹈艺术在发展中,从最初的模仿生活动作、劳动动作,发展到模仿动物生活形态。舞蹈动作也越来越来讲究艺术性,旋转、跳跃、翻腾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具备了观赏性和审美功能。舞蹈表演形式从独自表演发展到群体表演,再到领舞、独舞与伴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舞蹈也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叙说故事的艺术载体。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要讲究舞蹈动作的技巧性,通常还会利用服装、道具、背景来丰富舞蹈内涵。

在生活中,舞蹈的表现形式雅俗并存,高雅的舞蹈有宫廷乐舞、舞剧、芭蕾舞等形式,群众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感受到舞蹈所表达的内涵。通俗的舞蹈通常出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如庆典、祭祀上的大型舞蹈,或节日民俗活动中的舞蹈,如大秧歌、腰鼓、花鼓灯、舞狮子、划旱船等民间民俗中都有舞蹈动作。高雅的舞蹈更讲究舞蹈动作的难度、技巧,而通俗舞蹈则是将生活中的动作进行艺术化处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舞蹈已经从艺术表演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目前流行的广场舞、街舞等,其主要功能是健身塑形、娱乐、交际等。

舞蹈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文化传承价值

群众文化是指群众在职业之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创作的社会性文化,以自娱自乐为主导,满足自身精神需求。虽然群众文化的基础是自娱自乐,没有功利性,但却对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都是在群众文化上发展而来的,例如节日民俗中的元宵节花灯、端午划龙舟、重阳节登高,都是群众自发形成的,后来经过演变,成为民俗文化。

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一直存在于群众文化中,从群众文化中传承发展而来,像民俗活动中的舞龙灯、舞狮子、扭秧歌、跑旱船,都是对人们生活和劳动动作进行了艺术化夸张的处理,形成了舞蹈形式。其由群体性活动发展成为具有技巧性艺术形式,被传承至今[1]。

舞蹈因为群众文化被创造、被艺术化,也因为群众文化被传承。所以在当代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入舞蹈,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丰富群众文化内容

群众文化在当代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当代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不仅可以通过电视等传统媒体接收文化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创造文化生活,如可以自己制作短视频内容,也可以观看他人的视频。但正因为精神文化生活太过丰富,很多人沉迷于观看电视、刷短视频中。由于刷短视频不受时空限制,因此很多人对手机产生依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休息时间变少,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成为手机依赖症患者,甚至连家人之间正常的交流也被忽视。

开展群众文化可以减少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群众文化的主要内容是音乐、体育、舞蹈,而舞蹈既有体育锻炼内容,又与音乐密切相关,是群众文化中最重要的活动内容,可以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增强人际交流、提高审美能力

群众文化中的舞蹈以通俗舞蹈为主,不会对技巧性、艺术性有过高要求,以群体性舞蹈、交谊舞、民族舞蹈、体育舞蹈为主要内容,这类舞蹈需要众多人员参与,可以让手机依赖者丢下手机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而且舞蹈动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参与者需要互相帮助才能完成舞蹈排练,这个过程可以增强人际交流。

群众性舞蹈也有审美性,其需要统一的节奏和统一的动作,参与者需要具备音乐感知能力,才能更好地诠释舞蹈。因此,在群众文化中的舞蹈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在音乐节拍中统一节奏和动作,达到群体性审美,进而提高参与者的审美能力[2]。

促进身心健康

舞蹈不仅具有艺术性,还具有体育功能,通过肢体活动来进行艺术表达,在本质上与体育是相通的。在舞蹈训练中,需要身体旋转、跳跃、翻腾来完成舞蹈动作,这个过程可以有效锻炼身体机能,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在当今社会中,由于生活质量提高,饮食精致,交通发达、电气化普及,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被改变,例如步行的时间变少,手洗衣服也被洗衣机代替,饮食中摄入的营养无法有效代谢,导致肥胖者越来越多,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减肥成为全民活动,舞蹈作为减肥运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帮助爱美者塑形[3]。

舞蹈还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舞蹈训练可以锻炼群众的意志,群众只有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最终才能达到塑形的效果。同时,舞蹈需要不断创新,促进舞蹈者不断挑战高难度舞蹈动作,力求掌握更多舞蹈技巧。

我国群众文化中舞蹈运用存在的不足

群众文化存在的不足

群众文化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视提倡的社会性文化,但目前我国群众文化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是参与者缺乏全民性。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应该是所有群众,包括不同年龄层次。但目前我国群众文化在年龄结构上,以退休老年人为主,小学生为辅,中青年参与者严重不足。

其次是文化内容不足。由于群众文化活动是以老年人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地方戏曲和广场舞、大合唱。地方戏曲以自娱自乐为主导,没有形成广泛影响。广场舞以锻炼身体为主,更倾向于体育活动;而由于广场舞管理不当,一度成为“扰民”的象征,部分广场舞表演者缺乏素养,导致“广场舞大妈”成为没有素质的老年人代称。目前的广场舞更加倾向于体育锻炼,并没有将民族舞蹈进行融入和传承。   最后是缺乏创造性。在目前的群众文化中,地方戏曲以传承为主,缺乏创新;大合唱也是经典的合唱曲目;而广场舞由于群众的认知偏颇,其创新并没有被更多人认同和接受。

群众文化对舞蹈运用的不足

群众文化中的舞蹈具有增强人际交流、活跃气氛、提高审美能力、强身健体、传承传统文化等作用。但目前由于群众文化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对舞蹈的运用和功能发掘也存在诸多不足,目前群众文化中舞蹈主要以老年广场舞和青年街舞为主。老年广场舞主要目标是健身,街舞完全是青年人的个人爱好,都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因此,舞蹈的文化传承功能、增强人际交流、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都没有凸显出来。

群众文化中对舞蹈运用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文化没有大众化,地方政府也不注重群众文化建设,更没有认识到舞蹈对群众文化的重要性。

群众文化发展不足的原因

群众文化发展不足,主要原因是由社会生活观念决定的。群众文化缺乏全民性,因为青少年学习压力大,活动时间较少;中年人由于工作繁忙,缺少参与时间,即使有时间也倾向于手机娱乐。因此,长期以来的群众文化都是以老年人为主,使中青年人群形成错误的群众文化观念,认为群众文化就是退休人员的专利,其他人群不用参与。

群众文化缺少青少年参与,容易失去活力;缺少中年群体,容易失去创造力。青少年和中年人的缺席,不仅不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还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尤其是舞蹈艺术,技巧性舞蹈、体育舞蹈都需要有柔软灵活的身体和持续的创作热情,而青少年具备这些能力。

从现实角度出发,我国青少年群体更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体质,中年人亚健康状态也需要通过舞蹈、体育活动来进行改善,进而锻炼身心。

群众文化的发展与舞蹈的运用

将舞蹈运用于群众文化中,首先要重视群众文化的开展,只有全民投入到群众文化中,才能通过舞蹈来提升群众的身体素质,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

发展群众文化的措施

重视群众文化,要正确宣传群众文化的优越性。例如,群众文化可以增强人际交流,促进邻居关系友好和谐;舞蹈、体育类的活动可以锻炼身体,塑造体型;培养意志力,提升审美水平等。将群众文化的优势和当代人生活中关心的问题相联系,进而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发展群众文化不能仅依靠口头宣传,还需要配置相关的文化设施,例如音响设备、活动室、容纳多人的广场。无论是音乐、体育还是舞蹈,都需要有专业指导人员,因此发展群众文化需要引进专业人才,如音乐指挥、编舞、舞蹈教师、体育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思维、编排能力。

当前发展群众文化需要动员中青年人群,即中学生、大学生和中年群众。与教育部门合作动员学生,目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音乐、舞蹈、体育等全面发展。从2021年开始,出台了“双减”政策,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见教育目标和群众文化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需要群众文化相关单位动员和宣传群众文化,吸引青少年参与。对于中年群体,则需要联合各社区进行宣传,从增强健康意识开始,让中年群体通过群众文化加强身体锻炼,向健康生活迈进。

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机遇。例如,可以在重大节日举办庆典活动,让社区群众通过大型舞蹈表演为国庆节、重阳节助兴,使群众文化在娱乐的基础上具有竞争意义,提高群众参与群众文化的积极性[4]。

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运用

在群众文化中融入舞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对舞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融入。

1.健身性舞蹈的运用

健身性舞蹈以广场舞为代表,因为这类舞蹈动作舒缓,不需要有较高的技巧,适合中老年群体。广场舞主要是通过活动肢体,达到舒筋活骨的目标,符合中老年群体锻炼身体的需求。但舒筋活骨也有年龄要求,中年人重点在于增强体质,防止“三高”,舞蹈动作幅度可以更大一些,以消耗热量。老年人主要是锻炼肢体灵活性,舞蹈动作幅度不可以太大,避免扭伤身体。

2.技巧性舞蹈的运用

技巧性舞蹈更加适合青少年,因为技巧性舞蹈需要身体具有灵活性、柔软度,以完成大幅度旋转、跳跃等具有一定难度的舞蹈动作,这种舞蹈形式契合青少年青春洋溢,敢于挑战的心理。

在群众文化中融入技巧性舞蹈,需要主办者和指导教师根据青少年的身体条件来进行合理安排,因为青少年如果缺乏基础舞蹈修养,大幅度的动作容易造成肢体损伤。

(三) 群众文化中的舞蹈创新

群众文化不仅要求全民参与,还需要利用群众文化来传承传统文化。因此群众文化中的舞蹈需要不断创新。舞蹈创新应该以民族舞蹈为基础, 并融入时代内容。

民族舞蹈具有地域特征,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舞蹈。不同地区的群众文化都应该将民族舞蹈作为舞蹈内容进行普及,传承民族文化。

非民族地区,可以将当地地方戏曲中的舞蹈动作,以及当地民俗中的舞蹈作为素材进行传承。例如地方戏曲中的转手帕、扇子舞,形态优美,也容易学会;民俗中的舞蹈如扭秧歌、花鼓灯、傩戏中的动作,也可以作为舞蹈动作进行学习与传播;也可以将少数民族舞蹈移植到群众文化中,如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舞蹈等,都可以作为群众文化中的舞蹈素材;民间体育如武术动作、太极动作也可以作为舞蹈素材融入群众文化中[5]。

群众文化中的舞蹈需要不断创新,如可以对民族舞蹈、戏曲舞蹈进行改良,将其中的舞蹈元素加以利用,编成广场舞。

利用舞蹈促进人际交流

舞蹈具有增加人际交流的功能。在群众文化中,通过群众互助的方式可以增强人际交流。群众文化中的舞蹈分为中老年和青少年不同群体,青少年群体身体灵活,接受力强,更容易掌握舞蹈动作,因此可以让青少年参与到广场舞学习中,并帮助中老年群体学习舞蹈。也可以让家庭成员中的孙子孙女去辅导爷爷奶奶以及自己的邻居,用这种方式增强人际交流的同时,培育青少年敬老爱老的美德。

通过集体表演的形式可以促进人际交流。在重大节日期间,社区可以安排大型舞蹈表演,让群众在排练过程中互相帮助,增强人际交流。

开展群众文化,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积极意义。将群众文化和群众生活相结合,可以让群众感受到群众文化的实际作用。将舞蹈融入群众文化中,可以满足群众健身娱乐、强化人际关系的需求,同时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丹.探究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J].牡丹,2022(14):110-112.

[2]晏国莲.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分析[J].艺术大观,2022(21):101-103.

[3]张庆华.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J].尚舞,2022(01):124-125.

[4]王亚莉.群众文化建设中舞蹈艺术的重要性[J].艺术大观,2021(24):101-102.

[5]陈珊珊.浅谈创新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J].文化产业,2022(24):44-46.

责任编辑:史偌霖
< 排序栏目 保存 重置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人才招聘 | 站点公告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 技术支持:后稷网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