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不仅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传统文化本身具有较强的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一直是国家、社会和民众关注的重要问题。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均产生了明显影响。而且,新媒体因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受众范围广,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途径。针对文化传播所存在的问题,从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利用新媒体传播文化的优势和困境、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制造优质节目作品、重塑传统文化价值、与网络文化相融合、创建电子资源库等措施,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上的优势,积极应对并消除困境,阐述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文化传播路径,希望为相关行业和工作者提供借鉴。
传统文化可以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且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世代相传。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式。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实时性、大容量等优势传播文化,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新媒体已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新途径[1]。以下内容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途径进行探讨。
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有助于提升民族士气
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国家才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才能向着共同目标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望,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持。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不屈不挠、敢于拼搏、视死如归等精神,就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致。因此,传播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民族士气,为国家发展指明道路,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
有助于凝聚价值共识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具有同根同向的特点,并且已深入民众的思想意识中,成为民众的价值共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传播传统文化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使其从中感悟正能量,最终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凝聚价值共识,在净化社会风气、提升人们的素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
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又是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实践证实,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新时代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继承和弘扬,能让民众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由来和内涵,凸显文化的丰富性、科学性,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从而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利用新媒体传播文化的优势和困境
新媒体本身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优势和困境并存。因此利用新媒体传播文化相当于一把双刃剑。
优势
1.扩大了受众群体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为文化传播带来便利。以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及其受众群体不断增加,其中年轻人的占比较高。在过去,人们接触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书籍和电视,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3]。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包装,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展现在众人面前,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激发了人们的学习兴趣,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遇。
2.传播方式多样化
传统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单一,文化输出以纸面上的2D形象为主,影视类节目很少。新媒体则改变了这一现状,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具社会普遍性。例如,动画、游戏、短视频、综艺节目等形式,其中近年来崛起的国漫设计通常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不论是时代还是人物,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这对传播传统文化而言具有积极影响。
困境
1.阅读碎片化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但从阅读方式来看,表现出了碎片化特点。人们获取信息时,碎片化阅读成为习惯,人们不愿在阅读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然而,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历史特征,特别是文字性的差异突出,这使得很多人在学习时将重心放在了古文的翻译和理解上。另外,碎片化阅读只能一时充饥,对传统文化进行碎片化阅读,不利于深入掌握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反而会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扭曲误读文化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操作起来更加方便,但同时消费主义盛行。这里的“消费主义”,指的是人们浏览信息时,通常会关注热度最高的一条。新媒体的一个特点在于,每个人既是信息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发布者、评价者[4]。部分居心不良的人,为了获得更多关注,可能对传统文化进行扭曲误读,例如恶搞传统习俗、片面评价传统文化,这不仅削弱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也严重影响了文化的正常传播。
3.网络监管不严
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不是法外之地,国家和互联网行业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但是,信息技术发展快,管理制度的更新周期长,网络监管工作依然存在漏洞与不足。例如:网络上每天都会发布大量信息,其中不乏负面信息、虚假信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误导民众。因网络监管不严,不法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恶意传播,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
新媒体时代下,传播传统文化要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积极面对并消除困境,才能扬长避短,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
第一,作为新闻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应该在旧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搭建桥梁,以文化传播为导向,打造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以央视为例,近年来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节目,采用比赛、讲故事、音乐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和呈现,这是对传播途径的有效创新。另外,在微博、视频网站、短视频平台上播放节目片段,能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将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人。第二,利用新媒体建设文化传播阵地和受众加强互动,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传播。以云南广播电视台为例,其旗下的民族广播频道在多个媒体平台开通账号,例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官方号,为人们传播音乐文化、语言文化、民族文化,展示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从而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
制作优质节目作品
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核心依然是提供优质内容,要求工作者要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制造优质节目作品,从而弘扬传统文化[5]。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认同是关键,工作者要以文化认同为导向,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加工创作。河南电视台2021年春晚推出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取材于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创作和重新演绎。该节目使用5G+VR等新技术,制造出花园、湖水、博物馆等虚拟场景,舞蹈演员在这些场景中起舞,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唐宫夜宴》的广泛传播,让人们跟着视频穿越到了唐朝,去感受当时的文化魅力,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播。
重塑传统文化价值
阅读碎片化,是新媒体时代下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状。阅读碎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极大影响,它使传统文化的结构、内在逻辑、深层意义均被打破,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只浮于表面。而扭曲、误读文化,更会导致传统文化污名化,尤其不利于年轻人走进、学习传统文化。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虽是“旧”的,但技术手段是“新”的,可利用新的表达方式,找准传统文化的定位。例如:传统戏曲一直曲高和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表现形式单一,无法走进大众视野。新媒体时代下,通过综艺、影视、社交平台等形式传播戏曲,为戏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例,全片特效镜头超过90%,采用4K高清视频技术呈现,将戏曲的写意风格和水墨画的气韵相结合,实现了传统戏曲的重新演绎。该电影上映后,不仅得到普遍好评,而且在广东地区掀起观影潮,成为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
与网络文化相融合
在过去,大家对网络文化了解较少,其产生的作用也微乎其微;而如今,网络文化已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文化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喜好的人群,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自我诉求与价值观,这成为网络文化的创作和传播动力[6]。基于此,在传播传统文化时可以和网络文化相融合,从一些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这种做法所产生的良好效果。例如:传统文化和游戏相结合,催生出《传奇》《王者荣耀》《诛仙》等网络游戏;传统文化和国漫相结合,催生出《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电影作品;网络文学影像化改编,催生出《琅琊榜》《庆余年》《陈情令》等作品。纵观这些作品,在视觉效果上融入了传统美学元素,在故事情节上也渗透出传统哲学理念,不仅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还使传统文化在二次元世界得到新生。
创建电子资源库
在过去,传统文化主要以纸媒形式进行传播,一方面能容纳的信息量少,人力和资金成本高;另一方面纸质资料不易保存,且传播范围受限。新媒体时代,电子资源取代了纸质资源,具有低成本、易维护、保存时间长的优势。因此,为传统文化创建电子资源库非常有必要。以《中华经典古籍库》为例,它是中华书局推出的大型古籍数据库,所收图书涵盖了经、史、子、集各部,包含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经典系列。截至2022年1月,已收录5039种图书,总共约20亿字,已完成九期数据加工,以后每年都会递增文献资源,在数据库的技术和功能上也会不断完善。该古籍库既能存储大量资源,又方便用户查询、阅读,已然成为传统文化交流和普及的有效窗口。
典型案例分析
以洞庭湖生态文化为例,洞庭湖是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湖泊复合型生态系统,它的变迁见证了人类文明兴衰,经历了水侵人、人避水、人争水、人亲水四个阶段。利用新媒体传播洞庭湖生态文化,不仅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
微信平台传播现状
在微信平台,对洞庭湖生态文化相关的推文进行分析,发现商业内容居多:从阅读量角度看,调查报告有11万份之多,科普类只有6万;从平均在看数上,环境类居首位,政治类居末位,具体见下表。分析特点如下:①传播内容呈现出融合化;②传播形式以视觉化为主。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内容上同质化严重;②缺乏议题;③受众体验有待提升。
微信平台洞庭湖相关推文的阅读量信息统计表
注:数据来源于2020年11月12日至2020年12月12日微信洞庭湖相关推文阅读量前50呈现情况。
相关策略建议
针对洞庭湖生态文化在微信平台上的传播现状和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一是打通线上线下,加强二次传播效果。例如:设置洞庭湖生态文化打卡点,邀请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想法,参与纪念品抽取活动,增强受众的体验感,促进文化二次传播;二是跨界联动,实现全媒体传播。例如: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同时,还应该和当地官方机构、地方媒体、公益组织等交流互动,实现跨媒介、跨产业传播,形成文化传播合力,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打造洞庭湖生态文化传播阵地;三是利用新技术,紧密联系用户的日常生活。例如:采用AR技术,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在新媒体平台上,通过拍摄Vlog解说洞庭湖生态文化。如此一来,能进一步改善受众体验,获得受众的青睐与支持。
综上所述,传播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民族士气,凝聚价值共识,增强文化自信。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积极去面对并消除困境。文章从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制造优质节目作品、重塑传统文化价值、与网络文化相融合、创建电子资源库五个方面入手,助力传统文化高效传播,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闫霖.新媒体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策略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02):195-196.
[2]刁若菲,杜磊.全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性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2):86-90.
[3]王译莹.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创新[J].传媒论坛,2021,4(24):135-136.
[4]田辉.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21(23):219-220.
[5]刘晶,李雪莹.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研究——以洞庭湖生态文化为例[J].新闻前哨,2021(11):121-122.
[6]魏静.新媒体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多维度传播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1):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