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作为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在传播学术知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术期刊的传播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有效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但从现阶段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学术期刊的传播存在着运营能力低下和数字出版量不足等问题,这阻碍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学术期刊的管理者应当推动新媒体传播的创新性发展,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建立多元化网络平台实现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学术期刊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展示的平台,能够提升公众知识水平。近年来,学术期刊单位正在积极地推动内容建设和传播方式建设的同步发展。事实证明,学术期刊只有通过有效传播才能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扩大知识的影响力,进而实现学术期刊的价值。在新媒体发展得到国家支持和政策保障的现代社会,实现学术期刊的创新性发展需要从业人员抓住出版业改革与转型发展这一关键时期,更新期刊传播理念,提高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进而对知识性内容进行合理的判断与解读,实现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创新,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的内涵
2003年,学者刘建明对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影响力进行了深入分析。自此之后,学界围绕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和影响力提升进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表现为对新闻信息及观点的传达与引导,从而实现内容的有效覆盖。作为一种借助于现代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等向用户提供信息的新型传播形式,学术期刊与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结合,可以改变传统纸质媒体传播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互动性较强且传播范围广,极大地满足了学术期刊传播的要求,呈现出纸质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在新媒体条件下,学术期刊传播的途径变得多元化,而扩大传播范围也就成为杂志社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实现新时期下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模式的优化,需要秉承开放、共享、互动的原则,要对学术期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明确判断,进而转变传统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通过构建有效的运营平台实现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充分结合[1]。
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
在当前阶段,各大学术期刊已经围绕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从网站建设、开设微信公众号以及论文开放获取等方面进行转变,通过增加期刊的受众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但在现阶段,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内容与形式等多方面的问题。
网站设计形式单一
在构建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平台方面,网站作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说,新时期网站建设是评价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我国学术期刊的调查发现,目前学术期刊网站建成率较高,达到90%以上,其中大多数学术期刊选择与知网合作。由此可见,由中国知网免费提供技术支持的学术期刊网站占据了学术期刊行业的半壁江山。这些网站在醒目的位置嵌入投稿邮箱、投稿方式以及专家审稿系统等,让学术期刊读者可以轻松地了解本期刊的下载量以及被引用频次,但也存在缺乏个性和创新性的问题,网站架构和栏目设置千篇一律,往往无法突出学术期刊的特色[2]。一些长期浏览学术期刊网站的读者会产生阅读疲劳和审美疲劳,这对学术期刊的传播十分不利。除此之外,一些小型的学术期刊网站系统功能单一,提供的信息不全,这导致读者在浏览学术期刊相关网站时无法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交互性和服务功能较低也是学术期刊网站设计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大多数网站只能通过在线评价的方式与作者进行互动。然而,由于网络上的评价不具备实时性特征,作者和读者之间互动性不强,留言板功能形同虚设,严重地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期刊编辑在与作者和读者沟通时还存在沟通方式不完善的问题,一些网站仅仅提供电子邮件或电话两种联系方式,微信、钉钉等实时通信工具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移动互联网思维处于缺失状态
近年来,许多学术期刊在出版过程中,虽然采取了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相结合的传播模式,也实现了学术期刊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与优化,但是并没有转变传统的出版思维和发行模式,没有形成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投稿→编辑→出版→发行”这一出版流程依然没有改变,一些作者在投稿时往往习惯采取传统的邮箱投稿方式,以传统出版媒介为主导,以互联网评价方式为辅助仍是各个杂志社办刊的基本思路,微传播的模式并没有形成。微信公众号在新时期学术期刊的传播和拓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许多学术期刊的公众号刚刚建立不久,存在功能单一和内容不完善等问题,仅限于单方面推送信息,没有建立起作者、读者与杂志社之间的有效联系,影响了读者的观感,也使作者在投稿中存在许多问题[3]。此外,从移动互联网期刊传播方式的内容来看,一些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推送本期主打文章的摘要和目次,编辑形式比较单调乏味,并没有将视频、音频等创新性内容融入其中,很难满足新时期下读者的需求。在微信公众号推送频率方面,许多杂志社的更新周期较长,且发布信息时间不固定,没有对读者的阅读情况和阅读规律进行深入研究,这影响了新媒体条件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拓展。
数字优先出版意识有待提升
论文发表等待时间过长一直都是传统学术期刊的一个弊端。而在新媒体传播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数字优先出版的方式提高论文发表的效率,将投稿、审稿以及校对等环节融于一体,减少作者的等待时间,这对作者而言是十分有意义的。对于一些时效性较强且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稿件,长时间的等待会降低学术论文的影响力和创新性。在当前阶段,学术论文优先出版模式主要是通过作者与期刊数据库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而如果能通过期刊自建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方式投稿,就可以提高审稿或投稿的效率。但在现阶段,许多学术期刊单位并没有树立较强的数字优先出版意识,这影响了论文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开放获取空间有待拓展
近年来,随着学术期刊的开放性不断提升,学术交流和学术共享成为可能,但是在学术空间获取方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期刊内容获取不全面和不灵活的问题。新时期的学术期刊应当积极主动采取创新性的方式拓展获取学术期刊内容的途径,让越来越多的读者能接收到这些信息,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4]。从当前阶段学术期刊获取信息的实际状况来看,部分期刊已经实现了官网免费下载和自主阅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很多信息也已经可以自由下载,期刊信息获取的开放性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读者的学术视野。但在当前阶段,许多学术期刊并没有意识到拓宽信息获取渠道的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期刊的发展。
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的策略
在新媒体传播的背景下,学术期刊获取和传播的形式日益多元化,学术期刊管理者和相关负责人也要采取创新和多元化的方式来拓宽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渠道,使学术期刊在当今社会中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为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可能。但从当前学术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为此,学术期刊管理者在推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建立多元化的网络传播平台
在新时代环境下,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日益密切的联系,而学术期刊管理者和相关负责人也要认识到学术期刊的传播形式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意义。树立品牌意识及建设多元化网络交流平台的方式,可以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竞争力,确保学术期刊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下,学术期刊负责人应当推动多元化网络平台的建立,让学术期刊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社会竞争力,与读者和作者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的高效化发展。通过品牌建设促进学术期刊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是学术期刊与新媒体平台结合最理想的途径。从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术期刊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了新媒体传播方式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意义,通过品牌影响力的塑造开发深受读者喜爱的网络传播形式。从业人员要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打造与期刊特色栏目内容相关的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学术期刊品牌栏目建设的优化,通过特色性和品牌性期刊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建立,让读者在阅读学术期刊时耳目一新。这是实现学术期刊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学术期刊传播平台的前提[5]。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杂志社就可以根据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设计民族学研究板块,让相关学者开设学术讲座,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发展。
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
实现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拓展,需要学术期刊管理者树立知识服务意识,要在考虑受众主体需求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创新学术期刊的内容与形式。2019年,我国明确指出要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高效精准的知识服务,而学术期刊就要承担起这一责任,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在新时代环境下,学术期刊从业者应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动创新性发展,实现知识服务模式的优化与创新,让学术期刊的知识性内容得到高效传播和应用。
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在建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知识服务的要点,以读者的实际需求为关键,通过优化菜单栏以及及时更新数据库等形式,为读者带来更良好的阅读体验。只有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更深刻的知识获得感,他们才能在阅读学术期刊时保持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构建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公众平台的过程中,学术期刊负责人可以推动会员服务和学术培训等内容的发展,通过这些知识服务功能,拓宽学术期刊传播渠道,为学术期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无论是创新学术期刊传播的形式还是优化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模式,都应当坚持以内容为主的原则,结合期刊自身的特色,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与挖掘,做到不离本真。在碎片化阅读的现代社会,学术期刊管理者应当着力推动碎片化阅读和深度化阅读的结合,让读者在以碎片化方式了解知识的同时,可以深入了解学术知识,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6]。
提高学术期刊工作人员的新媒体素养
实现学术期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性意识和数字化观念的员工。在推动学术期刊内容创新的同时,相关人员也要注重新媒体时代编辑人员能力的提升,其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而且要熟练地掌握现代化办公方式,以数字化传播作为媒介,让学术期刊在新时代环境下更有效地传播。学术期刊管理者应当提高员工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建立一支与时俱进且具备较强创新意识的编辑人员队伍和新媒体传播队伍。只有在增强编辑社会责任感以及提高他们数字化软件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让学术期刊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实现更有效的传播。期刊管理者可以定期组织员工参与数字化培训,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形成数字化意识,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应当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促进学术期刊创新发展。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创新是必然的。期刊管理者和相关人员应当认识到互联网在重构学术期刊传播途径方面的作用,积极响应纸质媒体和新媒体传播同步发展的战略变化,提高个人的新媒体素养,通过多元化网络平台的建立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优化,实现传统传播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同力配合,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扩大学术期刊的受众范围,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敏.渠道融合:学术期刊的跨平台传播探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05):27-31.
[2]丁柏铨.新时代,党报改革再出发[J].新闻战线,2018(11):40-43.
[3]张惠民.网络时代的科技期刊传播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06):1113-1115.
[4]赵文义,王磊,宋庆国,等.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01):80-82.
[5]周华清,郑骋,王冰云.新媒体传播下学术期刊知识网红学术运营可行性分析[J].编辑学报,2021,33(06):667-672.
[6]刘钊.刍议媒体融合视域下学术期刊的出版传播——共享·多元·开放·互动·交融[J].编辑学报,2017,29(06):579-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