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肩负着记载、传承、传播人类文化成果的历史使命,弘扬编辑工匠精神,才会有更多“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优秀文化、推动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传世精品问世。面对新时代国家赋予的使命、读者阅读消费的期待、传播载体的变革,编辑必须加强学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素养,重塑角色定位,强化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数字技能,重视职业素质拓展,成为新时代优秀的青年编辑。
背景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出版单位的核心战斗力,如何积极推进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为社会文明程度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汇聚磅礴力量,是新时代青年编辑面临的共同课题。再次拜读聂老前辈《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结合自身所见所闻,与大家共同探索新时代优秀青年编辑的素养。
叩问初心、坚守使命,彰显“以文载道”的出版精神
聂先生眼中的出版精神,是“喜爱好书”的出版情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出版传统,是“出版精诚”的职业精神,是“把事情做对,还要把好事做好,把好书做好”的出版艺术。编辑只有时常叩问自己从事出版工作的初心,牢记出版人的文化使命,才能激励自身不断砥砺前行,倾情服务大众,用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一个优秀的编辑,不仅要在文稿编辑上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热爱好书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出版社老编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鲁班绳墨:中国乡土建筑测绘图集》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2019年“四川好书”称号。该套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在大规模传统乡村建筑测绘图集出版方面的空白,是国内第一部大型乡村建筑测绘图集。出版社精心的编辑和整体设计,更赋予了本套书文献收藏和文化审美的价值。这套书能够顺利出版,是老编辑跟踪作者十几年的成果,更是他们历时三年字斟句酌审核稿件的结果,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喜爱好书”的出版情怀。
在出版工作中,青年编辑应该向老编辑学习,做任何事情都坚持“诚、信、恒、专”。在编校方面,青年编辑要改变认为审读(三审)报告可有可无的想法,认真写好每一份审读报告,从内容到书写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在拓展作者资源方面,青年编辑要像聂先生叮嘱的那样,要有“长线意识”和“长线友谊”,一点点剔除身上患有的“势利病”,在微信、QQ上与作者保持热情友好的联系。相信只要经过长期的沉淀,青年编辑定能厚积薄发,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弘扬工匠精神,做好出版工作
一是用心热爱出版事业。编辑的工作内容庞杂,除了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外,还需掌握图表、公式、计量单位、版式设计等内容。这就要求青年编辑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部书稿,做到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为社会创造出更多高质量、高价值、接地气、受欢迎的出版物。这必将是一场漫长且孤独的修行。因此,青年编辑必须“坐得住,沉下去,看进去”,像工匠一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青年编辑面对文字要有敬畏之心,要发自内心热爱出版事业,用笔尖打造精品力作。
二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变化已成为常态。标准在变,规范在变,语言习惯也在变,青年编辑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注重日常的积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积极解决书稿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图书产品注入新鲜生命力。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练就内功的第一步,接下来青年编辑应该多做笔记、多总结,这是内功升华的一步。编辑在日常工作中,时间紧、任务重,做笔记可以避免编辑工作中的遗漏,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在初审书稿过程中将难以把握的问题记录在便笺上,这样便于请教复审和终审,让他们更加关注这方面的情况,从而使书稿的整体质量得以提高。青年编辑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青年编辑在平时的编校过程中要总结易错易混的知识点,收集一些常用经典文献的电子版,方便查阅。青年编辑还可以通过与书业同仁的切磋交流来巩固自己的知识。
三是多读书,夯实基本功。聂先生“第十二封信”中提到“其实,许多现代编辑出版人之所以能够建立自己的业绩,既在于他们原本就是杰出人才,更在于他们从业后不断地读书学习”。这是在告诉青年编辑要保持长期阅读的习惯,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打造更好的精品力作。
四是以创新思维打造高质量图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产品主要是高校教材。要让出版的教材适应新时代,青年编辑首先要创新思维方式,不断学习。除了学习国家政策,领会教育改革新方针,还要充分研究了解高校新教材的变化,适应新的教育模式,了解读者的心理。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图书产品,创新图书产品的选题调研路径、产品质量、产品形态等,打造图书出版全媒体产品链条,同时做好图书产品服务,例如资源库建设服务,以适应教育和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转换思维、重塑定位,适应新时代融合发展
聂先生在第九封信中提到:“在现代出版业,一个出版项目的责任编辑,需要在联系作者、确定选题、审读书稿、编辑文稿到书装印制、策划营销等环节上都有一定的能力。”这对新时代青年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编辑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将编辑思维转换为产品思维,将角色定位由立足于自身的文字编辑转换为心怀全局的产品经理。青年编辑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市场意识的提升。聂先生在六封信中讲到“图书编辑做选题,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根据社会需要来组织选题”,这就是说,选题要立足于市场需求。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老编辑牵头策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红色动漫丛书》,综合考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市场消费人群阅读喜好变化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打破传统纸质图书及课件教学辅助的教育模式,创新采用VR技术、影视化教学等表现形式,使用户体验形象化、立体化。这是老编辑出版精神的体现,也是聂先生嘱咐青年编辑向老编辑学习的出版传统。
第二,营销意识的提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在挑选图书产品方面也更为严苛。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图书的整体营销不是市场部门的分内事,而是新时代青年编辑必备的能力。所以,青年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努力拓展各方资源,和老编辑学习在策划选题阶段如何做好图书的整体营销规划。在编辑加工环节、封面设计环节、发行推广环节,青年编辑要及时吸收新的信息,并不断整合前期积累的资源,完善图书的营销计划,让营销思维贯穿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
完善素养、系统提升,更好服务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在聂先生看来,综合素养既体现在编辑、读者、作者等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上,也体现在编辑自身的融合发展上。所以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青年编辑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我素养,全面提升项目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数字技术能力、知识结构等各方面能力。
(一)提升项目管理能力
新时代融合出版背景下,编辑的定位是产品经理人,即把图书出版当作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编辑要提升项目管理能力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出版项目的总体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项目规模、人员配备、出版周期、成本等。其中项目规模包括项目的册数、字数、图片幅数、数字容量等;人员配备包括编校人员、排版设计人员、营销推广人员、发行人员等;出版周期即这个项目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完成;成本包括稿酬、印制费、排版设计费、三审三校费用、数字资源费用等。
其次是项目的执行管理,比如项目的计划、实施进度、项目的工作目标等。其中项目的计划就是每个环节需要做什么以及时间的规划节点;实施进度包括选题立项时间、内容框架编写时间、完善书稿内容时间、编辑出版流程时间、推广营销规划时间等;项目的工作目标主要包括编校目标和销量目标。
最后就是质量管理和档案管理,比如,书稿的编校质量管理、装帧质量管理等。
(二)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新时代为编辑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在平时工作中,编辑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牢牢抓住资源整合的机会。根据书稿的内容和目标读者,充分挖掘作者、读者及内容的衍生价值,借助社里现有优秀图书再策划产品。一方面,编辑可以充分利用材料、工艺的多样性为读者量身打造,将现在的精装版改为平装版,或者改为纪念版,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编辑还可以借助现代数字技术进行传播,以实现一次出版多业态呈现。
(三)提升数字技术能力
2016年,北京市首次开展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这标志着出版行业的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进入新阶段。在以文字信息处理的数字化与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为特征的数字出版时代,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青年编辑指明了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与出版的深度融合,青年编辑的工作方式朝着智能化、移动化方向发展。这也对青年编辑的数字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需要加强对数字技能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适用范围、优劣性及应用成本的学习,更好地为新时代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四)提升拓展知识结构能力
聂先生眼中的名人大家,之所以能够建立自己的业绩,既在于他们原本就是杰出人才,更在于他们从业之后不断地读书学习。所以,作为新时代青年编辑,更应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提升拓展知识结构的能力,努力完善自身素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一方面,编辑应该积极面对融合出版浪潮的冲击,踊跃参加各地的书展活动,收集行业信息并认真研究行业动态,以把握出版事业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编辑应能做“专家”,善做“杂家”。青年编辑应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里的“一专”主要是指编辑的专业知识,涵盖编辑工作中的策划、组稿、编辑、校对、发行、营销等各个环节。图书策划是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基础,编辑优秀的策划能力是保证图书稿源水平、提升图书质量的关键。青年编辑要策划好选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思路。
第一,从时代需求策划选题。时代的需求形式一般与社会“热点”与“焦点”相关,而这些“热点”“焦点”往往是策划图书的重点方向。围绕这些“热点”“焦点”策划选题,把握时代脉搏,具有时代感与现实性,从而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青年编辑应密切关注时事新闻,抓住社会“热点”,积极挖掘新选题。
第二,从国家政策和地方特色中策划选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继承和弘扬包括地方历史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国家大局中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文化自信”第一次被正式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四川是我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以显著而独特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四川地方特色显著,区域文化自成体系,四川名人、川茶、川菜、蜀绣、蜀锦、川派盆景等文化品牌都带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地方特色。
青年编辑可以从国家战略和四川特色文化出发,围绕四川地方传统文化故事、四川民俗民风文化故事两个主题,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策划一套“中华传统文化外译丛书——四川篇”,包括《诗仙李白民间传说故事读本(英汉对照)》《川菜故事》《川人故事》《川派盆景》等。这套书可采用中英文双语的方式出版,为四川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升四川历史文化在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助力。同时也体现了青年编辑牢记传播人类文化成果的历史使命。
(五)多练笔,提高文案写作能力
聂先生在第七封信中教导编辑如何写好审读报告。其实写好审读报告就是最基本的练笔方式。要打造一份优秀的审读报告,就必须有详细的图书内容简介。所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青年编辑要仔细推敲图书的内容简介,推敲图书内容简介的过程,实质是青年编辑对图书内容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学习一本书如何创作的过程,更是看清事物本质、提升自身素养的过程。如在实际工作中填写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学术科学基金、省出版基金的参评申请,以及开发本版图书的编写方案,都是最基本的练笔方式。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青年编辑要认真写好每一份审读报告,使其留存在编辑工作的档案中,成为编辑美好的回忆。
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目标。面对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根基,内容供给的重要主体,青年编辑应该立足于当前,放眼长远,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守望民族精神家园,坚守文化传播使命,重塑角色定位,系统提升自身能力,为服务人民、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聂震宁.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