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发挥工匠精神是出版行业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保障。基于此,首先介绍编辑工匠精神的实质,论述编辑发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其次分析当下出版行业存在的部分问题,对编辑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出相关建议,最后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阐述工匠精神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
2022年1月,中宣部在京召开2022年全国出版(版权)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锚定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出版印刷发行优势企业,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和版权产业繁荣发展,大力建设书香社会,加快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编辑工作是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造、传播、积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编辑工作的强弱好坏,直接决定了出版物质量的高低优劣。
编辑发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编辑工匠精神的实质
“工匠”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手艺工人。工匠精神(Craftsmanship),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编辑发扬工匠精神的最终目的是打造精品化出版物,因此编辑的工匠精神实质主要包括对弘扬文化、传承精品的责任意识,不断锤炼的专业技能,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守正创新的工作理念等。
(二)工匠精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企业的发展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并迅速渗透至各行各业。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工匠精神已经上升至国家意志及全民共识的高度,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题下,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顺应全球化竞争的必然趋势,也是体现个人价值追求、完善职业规范、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质量”一词成为大众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图书质量亦如此。编辑作为整个出版过程的核心,在将“书稿”打磨为“高品质作品”的过程中,离不开编辑的工匠精神。
当前图书出版面临的问题
(一)出版物质量有待提升
近年来,出版行业迅猛发展,但出版作品质量却参差不齐,出版市场鱼龙混杂,出版业出现“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也反映出精品意识还没有从根本上植入编辑的内心深处。在当前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及海量信息碎片化的冲击下,人们更习惯于“短、平、快”的信息获取形式,这使得出版业更容易实现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编辑对出版物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逐渐淡化。质量不合格的图书不仅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严重的甚至会将错误的意识形态注入人们的思想,造成人们对国家主流意识的错误理解及价值观的扭曲。从国家新闻出版署每年组织开展的图书“质量管理”专项工作中可以看出(本次整理数据为图书编校质量抽检数),2021年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率突破了20%(如下表),质量问题再次敲响警钟。
表 2018—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开展图书“质量管理”专项工作质检结果(编校质量)
年份
2018
2019
2020
2021
抽检图书数
355
300
180
300
不合格数
65
35
19
62
不合格率
18%
12%
11%
20%
(二)部分编辑缺乏职业素养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编辑要想在出版社站稳脚跟,就需要重视经济效益的增长,然而“以码洋论英雄”“以选题数量争高下”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部分编辑为了完成个人业绩盲目追求速度和数量,在工作态度上也奉行“差不多原则”,质量观念淡薄。有的编辑冒险尝试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选题,但自身又缺乏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没有专业背景的支撑,导致无法把控书稿质量,出现许多知识性错误。
编辑队伍随着图书出版品种数的不断攀升而壮大。在过去,新编辑通常需要通过出版社组织的集体培训,由经验丰富的老编辑进行“传帮带”,在编辑部门进行轮岗学习并历经数月的书稿加工实操,再参加专业考试并获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进行审稿。但现在刚毕业进入出版行业的新编辑,很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直接投入编辑一线工作,虽然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但与出版行业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难以及时发现书稿中一些隐性、敏感问题,很难消灭书稿中存在的各类差错,这也是导致图书质量下降的一大原因。
编辑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一)出版社层面
首先,应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出版社要深刻把握当下出版业发展的要求,出版精品,坚持社会效益放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表彰先进员工,使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如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对优秀编辑事迹进行宣传,开展有关“弘扬工匠精神”的学习会、征文、朗诵等活动,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编辑的主流意识。出版社要为编辑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良性竞争机制,建立出版标准,让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章可循,从而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编辑只有获得了归属感、集体感、荣誉感、价值感,才能踏实为出版社发展和个人职业规划不懈奋斗。
其次,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第一,老编辑对新编辑的“传帮带”机制,具体可以以专业方向为定位,匹配合适的老编辑对新编辑进行带培,强化过程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双考核标准,这样不仅能快速提升新编辑的出版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同时也能强化老编辑的工匠精神。第二,通过培训或比赛的方式提升编辑的工匠精神,出版社可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讲座、研讨会、编校技能大赛等,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邀请行业专家分享出版心得体会,对出版质量做警示教育,组织资深编辑对书稿在质检环节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可在相关讲座上进行分享,也可集结成册,人手一本,供编辑参考学习,从而不断提升编辑的出版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最后,完善出版过程中的奖惩机制。出版企业应在健全制度、落实措施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图书质量在考核过程中的权重,从传统的重经济效益向重社会效益转变,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个人和部门,根据严重程度采取警告、整改等措施,在评优评先上不予以参评机会。鼓励编辑钻研业务,对策划重大项目、获批国家支持的精品项目、双效益突出的精品图书,可设立单项奖如“优秀编辑奖”“精品图书策划奖”等,倡导编辑关注从选题策划到图书出版的全过程,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
(二)个人层面
首先,要清晰认识到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编辑工作的功能定位。新时代下,随着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的功能和定位也在发生转变,编辑不再是对书稿进行简单的修改,而是贯穿图书从编辑到出版的整个过程。
其次,要不断修炼内功,提高职业素养。在信息量爆炸的数字化时代,编辑工作面临新变化,为了真正做好出版工作,编辑既要积极融入时代,又要坚守出版原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本好书的出版,考验的是一个编辑的综合能力。因此编辑需要坚持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也要静得下心来苦练文字加工能力,要善于捕捉和追踪热点选题,要在新媒体时代的浪潮下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下读者需要的阅读形式,要多跟老编辑交流心得,多向作者请教专业领域的前沿话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后,要厚植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使命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传承也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出版行业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的繁荣与兴盛。编辑肩负着传播文化、引领文化的使命,因此,作为文化输出口的把关人,编辑要不忘初心,在选题策划时,将提升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创造精品力作,传播正能量,提升全民阅读兴趣,为构建书香社会贡献力量。
工匠精神在出版过程中的运用
(一)激发选题策划的前瞻性、精品性
选题策划是出版的源头,也是成就一本好书的核心因素。编辑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对出版物选题的开发及优化上,强烈的精品意识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内驱力,只有秉承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站在读者及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调研,才能真正将能够引领思想、代表先进文化的选题抽丝剥茧般呈现出来。以笔者所负责的经济管理类选题为例,这类选题属于社会科学类,其具备政治性、科学性、学术性、前瞻性、应用性等特点,又因这类图书依赖不断变化的政策导向和快速更迭的市场需求,具有多变性,这就要求编辑要投身该学科领域,拓宽横向,深入纵向,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开阔学术视野,建立和维护好自己优质的作者资源库,在选题策划过程中要有顶层设计,要善于收集学科领域的动态信息,追踪前沿热点,如此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选题。编辑必须对国家政策、社会现实、读者需求有深刻的思考,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以笔者所在的科学出版社为例,选题在呈报总社的论证前,会在分社内部进行一次选题论证,编辑需要对列选的选题进行详细的汇报论证,包括选题名、书稿的目录、主要内容、学术价值、学术特色、社会效益、所支撑的课题背景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作者自身的学术背景进行介绍,包括学历背景、科研背景、所发核心期刊情况、承担的国家课题情况等。先通过分社内部的对比论证后,才能递交总社进行论证,这种做法最大程度地优化了选题。
(二)夯实审读加工的严谨性、科学性
如果说选题是出版的源头,那么内容则是出版的根基,是书稿出版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编辑呈现精品化图书、弘扬时代主旋律、满足读者需求的根本目标。因此编辑必须秉承工匠精神和一丝不苟、精耕细作的工作态度,严格、严肃、严密地对待内容质量,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笔者所在的科学出版社,在书稿质量问题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出版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质量优先原则,强化“质量为本”的核心理念。
以科学出版社经管分社为例,在作者交付初稿时,该书的责任编辑会联合分社内其他责任编辑进行交叉审读,主要对书稿的政治性、导向性、科学性、学术性进行审核,初审通过后再交由主要负责编辑加工的编辑从出版规范的角度对书稿的体例格式、图标公式、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审读,之后再由作者修改,待作者返修后确认定稿,然后进入编辑加工环节,这一步是提升书稿质量的关键,也是从出版专业角度对书稿进行研判的必要手段,要始终坚守出版底线。书稿如同一块璞玉,需要作者和编辑携手共同雕琢,方能大放光彩。
(三)打磨项目申报的高端性、热点性
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以下简称成果文库)为例,成果文库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申报,旨在打造国家级高端学术品牌,集中推出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以及反映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体现相关学科领域最高水准的学术力作,每个学科拟入选1—2部,申报数量多的学科拟入选3—4部,可见其含金量和学术影响力非常高。科学出版社作为指定的推荐出版机构,对成果文库的申报都会进行提前筹划部署,始终秉承着工匠精神注重细节、力争完美的工作方法。如编辑会将遴选工作前置,在平时的组稿过程中,重点跟进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的研究热点或承担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重点项目的项目进展情况,并发出联合申报成果文库的邀约,在申报开始后,与符合要求的项目申报人就申请书、成果概要、书稿进行反复沟通、修改和打磨,力求申报成果最佳化。大到对申报成果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的精准定位,撰写框架的推敲,以及对书名的精雕细琢,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与否,项目申报内容的逐一检查核对。如老子在《道德经》里写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正是对项目申报打磨的全情投入,在成果文库的立项获批数量上,笔者所在的科学出版社一直名列前茅。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职业精神,是个人对职业品德的追求,也是社会寄语行业的希望。只有不断追求并坚守工匠精神,提升编辑素养,才能打造出传世精品,立匠心、铸匠艺、扬匠魂,将工匠精神持续不断地融入编辑工作中,是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慧琳.“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要常抓不懈[J].出版参考,2016(12):1.
[2]张今歌.论图书编辑贯彻工匠精神的意义与方法[J].出版广角,2021(10):54-55.
[3]李锋,匡敏.坚持正确导向,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图书质量——科学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探索与实践[J].中国出版,2021(08):14-17.
[4]杨迎春.论编辑出版的工匠精神是这样练就的[J].出版发行研究,2017(1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