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鼓舞是贵州省毛南族的一种传统丧葬仪式活动,是毛南族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并于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舞蹈动作豪迈粗犷、刚健有力、灵活朴素、独具风格,专用于丧葬仪式中,反映了巫术礼仪、丧葬驱魔、避邪求吉、敬奉神灵等内容,并且一直流传至今。近年来,毛南族地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毛南族猴鼓舞在保护与传承上仍面临许多困境。现试图分析讨论毛南族猴鼓舞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征,探讨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贵州毛南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州的平塘县、惠水县和独山县,其中90%的毛南族聚居在平塘县境内的卡蒲、者密和大塘3个乡镇的28个行政村。部分民族由于人口稀少且居住地区不集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范围较小,民族文化存续的能力较弱。毛南族也不例外,其中以毛南族猴鼓舞文化典型代表。猴鼓舞,佯僙话称为“叶烔满”,产生于贵州毛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发源于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2008年6月,猴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毛南族民间民族文化的名片。
贵州毛南族猴鼓舞表演形式
猴鼓舞作为毛南族的祭祀性舞蹈,表演形式多种多样。猴鼓舞的表演可以分为男子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三种形式。“打猴鼓舞”所需要的道具主要有乐器(铜鼓、皮鼓和鼓槌)、服饰和木棍。在表演时,舞者身穿特制的服装,双手各持一根木棍相互击打。在铜鼓和皮鼓的伴奏下,一场“惊心动魄”的舞蹈娓娓道来。
猴鼓舞全舞分为三个章节,且每个章节的寓意皆有所不同。一是猴王出世,主要有四组动作,分别是侧步跳、原地跳、提膝跳和屈体侧步跳,共26个节拍段,每一组动作都需要根据鼓点节奏来跳。这段舞蹈体现了毛南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艰难经历,寓意着毛南族人民艰苦奋斗的意志。二是猴子敲桩,主要动作为蹲位移动,共25个节拍段。该段舞蹈体现了毛南族人民顽强生存、努力拼搏、团结友爱的精神,寓意着他们不屈不挠的斗志。三是猴火引路,共有两组动作,分别是快滑步和滑步扭转,共50个节拍段,体现了他们不忘祖先、牢记使命、追求梦想的精神,寓意着毛南族人民勇敢、坚毅的高尚品质。
贵州毛南族猴鼓舞艺术特征
“打猴鼓舞”的动作由毛南族丧葬活动中的祭祀与法事动作改编而来,是毛南族传统的祭祀性舞蹈。毛南族猴鼓舞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不论是表演道具还是动作,始终保持着自身独特的韵味。
(一)猴鼓舞的动作美
动作协调是舞蹈表演成功的关键之一。毛南族“打猴鼓舞”具有独特的动态之美,主要表现为狂、野、粗、灵和大、小、快、慢的特点。舞者在表演时,双手各持木棍一根,随着鼓点相互击打,动作狂野粗犷、灵活多变、刚劲朴素,把猴子活蹦乱跳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对动作“分寸感”的把握很有讲究,要使动作的大小、快慢、轻重与鼓点的强弱、轻重、快慢相一致,达到相互呼应的效果。整套动作虽千变万化,但井井有条、自然流畅,不会让人感到错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打猴鼓舞”的动作之美。
(二)猴鼓舞的韵律美
猴鼓舞的艺术特征从韵律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动作和音乐的结合。毛南族“打猴鼓舞”使用的乐器主要是铜鼓和皮鼓,其中鼓槌为木质的。用鼓槌敲击铜鼓和皮鼓会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其节奏以5/4拍为核心,即完整的动作由5个节拍完成,二者交融在一起犹如一首悦耳动听的交响乐,贯穿在整段舞蹈中。此外,表演者手持的木棍也不可忽视,舞者需要根据铜鼓、皮鼓打击乐的节奏来相互敲打手中的木棍。如此,动作与音乐的节奏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猴鼓舞的音韵之美。
(三)猴鼓舞的服饰美
毛南族的服饰以大色彩为主,整体色彩的对比较为鲜明,充分体现了毛南族人民热情刚毅的性格特征。在“打猴鼓舞”时,舞者从头至脚都穿戴着特制的服饰,并非是随意搭配。表演者头上须裹上白色布条,且打结的位置要位于额头正上方,上身穿的红色土布衫,采用了斜肩、无袖、白色包边的设计,腰上必须系一条黑色的腰带,下身须着褐色豹纹短裙。服饰虽然用色简单,色彩对比明显,但搭配起来却极其和谐,体现了毛南族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服饰之美。
(四)猴鼓舞的精神美
毛南族猴鼓舞源于民间故事,内容较为真实,有一种原生态的艺术之美。其舞蹈分为三个章节,虽有不同寓意,但均体现了毛南族人民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例如,从猴王出世到猴子敲桩再到猴火引路,表现了毛南族人民在历史迁徙中顽强生存,到在生存发展中拼搏创业,再到牢记祖先遗愿、追求梦想的过程。舞者在表演时自信、饱满的精神神态,均是毛南族人民精神品质的体现。猴鼓舞的精神美更多表现为对其文化内涵的追求,正是这种文化内涵,寓意着毛南族人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敢于追梦的高尚品质。
贵州毛南族猴鼓舞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许多非遗项目由于从事保护工作的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缺乏专业型、复合型的人才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贵州省平塘县虽设有平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开发中心和文化少年宫等对毛南族猴鼓舞文化加以保护,但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并没有真正掌握毛南族猴鼓舞的跳法。此外,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多数传承人已年过七旬,精力、活力有限,加之年轻人打猴鼓舞的技术没有老一辈精湛,或者只是单纯会打猴鼓舞,对其背后的故事了解较少甚至一概不知。由此可见,毛南族猴鼓舞在保护与传承上面临缺乏专业人才的困境。因此,不论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技术保护方面,当地政府都应当高度重视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宣传与传播力度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集中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非遗没落的原因之一是宣传与传播力度不够。要想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当地政府就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就毛南族猴鼓舞目前的保护情况而言,猴鼓舞虽然在当地被大众所熟知,但其知名度仍然不高,使毛南族猴鼓舞的保护陷入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不仅如此,由于长期缺乏足够的关注度和宣传力度,猴鼓舞想要实现长远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三)保护经费投入不足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经费的支持。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限制了非遗的保护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对传统非遗文化造成了猛烈冲击,加之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难度较大,人们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识越来越淡薄。由于保护经费的投入不足,毛南族猴鼓舞在服装、设备以及场地演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传承人的断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人,准确来说,其关键在于传承人。非遗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与传播。它是一种无形的、以人为载体的“活态”文化形式,核心在于传承人的世代相传。然而,现如今许多非遗文化保护面临传承人断层的问题。从毛南族猴鼓舞代表性传承人的现状来看,其传承人年事已高,民间从事法事活动的人也大多年过七旬,无法再继续跳猴鼓舞。另外,当地许多年轻人因外出求学、打工而离开家乡,且不愿意跟随老一辈学习这一高难度的舞蹈,这导致毛南族猴鼓舞陷入了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境地。
贵州毛南族猴鼓舞传承与发展对策思考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冲击,保护工作难度非常大,在传承上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要想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采取多元化的保护方法。针对毛南族猴鼓舞在保护与传承上存在的问题,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充分认识猴鼓舞保护与传承发展的重要性,构建毛南族民俗文化村
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毛南族风俗风情的乡镇。毛南族猴鼓舞不仅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名片,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虽然建有一个毛南风情园,但由于多数当地人都外出打工或求学,加之旅游业发展不起来,因此当地非常冷清。另外,当地也建有非遗陈列室,但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关闭状态,这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猴鼓舞保护与传承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构建毛南族民俗文化村。毛南族猴鼓舞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构建毛南族民俗文化村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复苏与发展,也可以更好地激发民众保护与传承毛南族猴鼓舞的积极性。同时,在毛南族民俗文化村建立民俗文化纪念馆,将打猴鼓舞时穿的服装、使用的工具和其他民俗活动的相关东西收藏在其中,一来可以成为毛南族民俗文化村的一大亮点,二来可以更好地保存猴鼓舞及其他民俗活动的重要工具。当地村民也会因为民俗文化纪念馆而更加重视毛南族猴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毛南族猴鼓舞的长远发展。
(二)培养专业人才和加大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防止“人走技失”
毛南族猴鼓舞虽然被当地人所熟知,但随着传承人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会跳的人寥寥无几。因此,为保护与传承猴鼓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有必要建设一支猴鼓舞文化传承的队伍。当地政府应多多鼓励年轻人向前辈们学习猴鼓舞。此外,猴鼓舞传承人大多年过七旬,传承人老龄化的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当地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传承人老龄化问题。在生活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定期给传承人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关注他们的健康等,加大对毛南族猴鼓舞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在技术传承方面,政府可以组织老一辈的传承人对年轻一代进行培训,同时给予其传习补助,增强双方传授与学习的动力。这一举措既可以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达到防止“人走技失”的目的,又可以为其传承与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
(三)把猴鼓舞文化引入教育领域,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方式传承
目前,“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已得到了学界诸多学者的认同。将毛南族“打猴鼓舞”引入教育领域,通过教育的途径让更多人了解猴鼓舞文化。为了让“打猴鼓舞”代代相传,卡蒲毛南族小学将猴鼓舞与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了解猴鼓舞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在课后引入校园创编成猴鼓课间操,以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方式开展学习,让学生感受猴鼓舞的魅力。这样既可以加强毛南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又能使其意识到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猴鼓舞的热情。此外,平塘县政府还创办了民族文化少年宫,以增强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助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四)加强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
在21世纪,数字化技术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而言,数字化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毛南族猴鼓舞的保护,当地政府可以筹建平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一来在馆内建立档案,以图片、文字、录音、视频等方式保存现有的猴鼓舞相关资料;二来将在民间征集的猴鼓舞表演时用的服装、铜鼓等工具收藏在非遗展览馆中。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整保存了毛南族猴鼓舞的相关资料。另外,展览馆还可以融入新兴媒体和新兴技术。例如,以抖音为代表的“非遗+短视频”,其凭借形式新颖、生产简单、内容贴近生活的特点受到大众的欢迎。同时,也可以尝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全方位加强数字化技术在毛南族猴鼓舞这项非遗文化中的应用,从而实现毛南族猴鼓舞的长远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具有活态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征。一项项非遗文化不仅是各个地区的文化名片,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毛南族猴鼓舞是毛南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猴鼓舞的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体现出了毛南族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展示出了刚劲灵活的动作美、动作和谐的韵律美、色彩鲜艳的服饰美和勇敢坚毅的精神美。就传承发展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毛南族地区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仍面临许多困境。因此,当地政府应当给予重视,突破传统的传承方式,加强对毛南族猴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此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俗话说,死水养不出活鱼。只有对毛南族猴鼓舞进行生产性保护,才能促进其文化的活态传承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卫英.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毛南族猴鼓舞传承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05):75-78.
[2] 阿土.贵州毛南族“猴鼓舞”[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03):154.
[3] 孙定福,江声策.打猴鼓舞的表演形式与动作特征[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3(01):51-55.
[4] 卜秀秀,鲁林波.贵州毛南族猴鼓舞的美学特征与价值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04):57-58.
[5] 蒋蓓.浅谈毛南族猴鼓舞的艺术特色[J].休闲,2019(06):16-17.
[6] 田薇可.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对策探微[J].文化产业,2020(32):101-102.
[7] 张敬涛.保护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J].内蒙古艺术,2018(01):76-79.
[8] 梁传诚.贵州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卡蒲毛南族乡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02):47-50.
[9] 刘叶,韩帆.数字化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