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对茶叶的研究中,主要研究了灵源万应茶的历史、功效、成分等,而未深入研究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目前,灵源万应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推进也不够。因此,需加强对灵源万应茶的保护和传承。现通过对灵源万应茶的调查与研究,对灵源万应茶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探究,结合发现的相关问题,提出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保护与传承灵源万应茶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许多非遗传承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失不见。因此,当今社会各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就包括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在目前对茶叶的研究中,人们主要对灵源万应茶的历史、功效、成分等进行了研究,但并未深入研究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目前,灵源万应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推进也不够。因此,加强对灵源万应茶的保护和传承十分必要。
晋江灵源万应茶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
灵源万应茶是晋江名产,始创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最早由灵源寺三十一世高僧沐讲禅师所创制,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灵源万应茶于1994年入编国家卫生部部颁标准,于2004年一次性整体通过国家GMP认证,于2006年被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时间的推移,灵源万应茶已成为闽南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其系采集墨旱莲、青蒿、爵床、野甘草、飞扬草、山茶、鬼针等17种青草药,加入上等茶叶,并配以59味中草药秘制而成,制作工艺独具特色。
灵源万应茶秉承茶道文化精髓,沿袭传统生产加工工艺,引进了新的检测技术、净化车间和现代化设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它以袋泡茶、块状茶为剂型,具有化痰祛湿、调胃健脾、祛风之功效。虽然灵源万应茶的生产已经规模化,但是在中医药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并没有摆脱濒临灭绝的命运,因此仍需大力保护。目前国内相关学者并未对灵源万应茶的保护与传承做深入研究,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
晋江灵源万应茶的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灵源万应茶的保护与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笔者在访问地方网站、查询资料、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并与一些民众、政府、企业、学校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之后,发现灵源万应茶的保护与传承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政策法规不够健全
与政策法规健全、保护机制完善的国家相比,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化起步较晚,发展滞后。2011年,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工作,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填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的空白,也使得开展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有了法律依据。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大部分是原则性规定,故仍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规定不细化、法律法规内容不明晰等多方面问题,不能给我国当前非遗保护的具体工作提供足够的、具体可行的法律参考。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于2019年开始施行,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责任、保护与利用、传承与传播等做出规定。泉州市出台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市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则主要从整体性保护出发,推动非遗保护传承。
作为地方政府,晋江市制定了《晋江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传统建筑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文件,但这些文件是针对晋江文化建筑保护和传统建筑保护的,不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具体政策。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晋江市尚未出台关于非遗保护传承的指导性意见和地方性法规,因此,晋江市制定非遗保护政策并不能以晋江市的规章制度为依据。
重视程度不高
据统计,晋江市目前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非遗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晋江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方针,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虽然晋江市人民政府对非遗的保护力度强于其他同类单位,但是主观上还是缺乏对非遗保护利用重要性的认识,缺乏积极履行非遗保护利用责任的意识。一是晋江市人民政府对灵源万应茶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传统的思想观念比较根深蒂固,未充分认识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保护非遗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未在保护过程中融入先进的创新思维,不利于灵源万应茶的有效传承,也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二是社会大众在对灵源万应茶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缺乏正确的认知,理解不深,参与度低,重视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非遗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也不利于灵源万应茶的发展。
政府投入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非常漫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很难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需求。晋江市政府每年都会拨出一定的专项经费作为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目前其资金来源比较单一。
虽然政府投入的经费逐年上升,但仍落后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发展水平。同时,政府在构建全社会文化产品融资平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和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基金等方面,目前尚无明显成效。
宣传力度不大
宣传力度是影响灵源万应茶保护和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了解,泉州灵源药业有限公司作为灵源万应茶项目的保护单位,以市场为导向,在国家4A级景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天官第销售、宣传灵源万应茶。在保证不影响灵源万应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蕴含的经济价值,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灵源万应茶还被评为晋江首批伴手礼,得到晋江市政府的大力推介。因此灵源万应茶的宣传工作执行得相对较好,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例如,晋江市人民政府会邀请相关电视台、记者到五店市传统街区拍摄纪录片对其进行宣传,但灵源万应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并未得到大力的宣传,而且后期的宣传工作也没有落实到位。因此,单靠泉州灵源药业有限公司宣传灵源万应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和各界人员整合各方力量,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扩大其影响力。
非遗传承创新性不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灵源万应茶的价值已远不如从前。但是,现在灵源万应茶的展示形式仍以传统形式为主,没有进行创新,故其发展空间会变小。目前,灵源万应茶只是在国家4A级景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的天官第进行展示,缺乏创新性与时代元素的融合,使得人们只有到达五店市才能了解灵源万应茶的发展历史和价值,这非常不利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加大保护力度,提高保护意识
当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申报工作,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方面给予非遗保护大力支持,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后,对非遗的保护和监督不够。因此,加强监测和管理是非遗保护与管理的关键。各级地方政府要以中央政府为主导,推进非遗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统一的科学管理监测体系,健全非遗管理制度,提高非遗保护意识,加强非遗保护监管,规范各种行为,建立健全非遗普查、建档制度,完善非遗名录制度等。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将非遗保护和传承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市、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考核管理制度建设。其次,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增加非遗项目预算,建设非遗保护基地,切实落实县级以上非遗项目申报。不断提高各区县非遗的整治力度,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保护传承能力。最后,调整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规划布局过程中保证非遗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及时抢救古老的非遗项目,保护受损的非遗项目。但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应杜绝商业化炒作。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
在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应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借助《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积极开展展览、论坛等宣传活动,不断加深非遗保护工作的报道深度,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危机意识,从而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保护。
依托地方学校加大非遗宣传力度,丰富灵源万应茶的内容,加强对灵源万应茶行业人才的培养,定期开展灵源万应茶非遗知识讲座,增进民众对灵源万应茶的了解。如以申遗成功为契机,举办《泉州世界遗产及其保护利用》等专题讲座,通过深度解读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法律法规对泉州世界遗产的保护,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的法律保护意识。
大力推进非遗数据库和市镇两级非遗馆建设,逐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宣传形式,突出数字技术优势,拓宽传播渠道,让群众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通过创新促进非遗传承
灵源万应茶是采集墨旱莲、青蒿、爵床、野甘草、飞扬草、山茶、鬼针等17种灵源独特的青草药,加入优质茶叶,并配以59味中草药秘制而成,制作工艺独具特色,其秉承茶道文化精髓,沿袭传统制作工艺,引进了现代化的制药设备、净化车间及检测技术,实现了本真性传承和跨越式发展。对其保健功效进行深入研究,创造出功能提取物等有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可以促进灵源万应茶的多元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才能获得生命力。
灵源万应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而壮大。新时代,对灵源万应茶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其的保护与传承不再只是依靠传承人就能完成,还必须重视思维创新和科技创新,与时俱进,依托创新的力量为灵源万应茶的保护和传承再添生机。
形成行业合力,推动非遗传承
一是让传承与发展相辅相成。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要处理好灵源万应茶产业发展、壮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即传承要促进发展,发展要不忘传承。二是建立灵源万应茶传播基地。根据灵源万应茶的历史特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点,联合政府、茶叶学会及相关茶企,建立灵源万应茶传播基地。三是合作发展,优势互补。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行业发展的互补关系。为了使灵源万应茶品牌实现良好发展,众多灵源万应茶企形成了市场建设、产品互鉴、良性的过程交流、危机行业互联体系等,并在品牌建设中构建了灵源万应茶这一公共品牌营销共识。只有灵源万应茶产业发展壮大,灵源万应茶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要拥有广阔的产品市场,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传承,并持续促进产业发展。四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同样,灵源万应茶的受众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因此,为了不被时代淘汰,只能不断进行创新。灵源万应茶应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丰富自身特色,优化制作技术,明确消费市场定位,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特色,扩大灵源万应茶文化传播的覆盖面,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其影响力,培养非遗传承新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当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树立整体意识,其关键在于传承。只有不断提高传承水平,才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保持并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保护。另外,还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将有效完成对灵源万应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使命。
参考文献
[1]郑君苗.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府责任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6.
[2]柯国林.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6.
[3]何建刚,郭晓园,简妮斯,等.长盛川湖北青砖茶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J].现代农业科技,2019(11):226-227.
[4]赵鸣,夏冰莹,刘芳.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5(03):1-6.
[5]胡冰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研究——以重庆川剧为例[J].艺术研究,2019(0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