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业内一流设备的标准剧场、配备杜比全景声音响的录音室、能够真实还原电影拍摄场景的绿幕影棚、几乎能以假乱真的舞美制作工坊……这里不是国家大剧院也不是横店、东方影都,而是中央戏剧学院(以下简称“中戏”)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围绕“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中戏正依托这一机构向戏剧影视全产业链输送人才,也能够让学界与业界在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的合作中找寻共生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几代人孜孜不倦的探索中,一条戏剧影视人才培养的“中戏道路”正呼之欲出。他们热切地希望,这条道路会为世界戏剧影视人才培养贡献中国力量,一如莎翁山雕塑屹立于中戏校园眼眸望向远方的模样。
戏剧影视人才的“梦工厂”
2014年,中央戏剧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是国内戏剧影视学科唯一的全产业链融合实践的国家级实验室。2024年,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阶段性总结典型案例”。
中心对标国际一流的硬件标准,下设剧场群落、舞美群落和影视群落三个部分,共同构成“教学实践一体化”理念得以落地的硬件基础。
走进中戏昌平校区的舞美制作实验中心,一个老北京四合院“门脸”随即映入眼帘,看上去这里平平无奇,唯有上手触摸后才能感受到这处造境的惊人之处。
“这里的一砖一瓦,哪怕是立在旁边的电线杆都是用泡沫、纸壳等材料复刻而成,舞美造型不光是要做到形似更要做到神似,哪怕是建筑的肌理、斑驳甚至沧桑感、年代感,学生们也要力求1∶1还原。”一位舞美系的教师在介绍这处作品时告诉记者。
为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设计和制作各类造型的实践机会,舞美制作实验中心俨然成了一处“小型工厂”,各种设备一应俱全。无论是制作建筑造型要用到的3D打印机、4D雕刻机,还是制作服装的缝纫机、热转印机,可以说“只有师生想不到,少有这里做不到”。
“学生的想法很多是天马行空的,只有真正上手做,才知道可行性的边界在哪里,等他们投身职业的时候,也更懂得成本管理。”一位实践教师这样看待学院引进众多一流设备的意义。
与舞美制作实验中心相隔不远的就是剧场中心,每年毕业季大戏上演之时,运输场景、服装和各类道具的大卡车来回往返于两处建筑,成为中戏毕业季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是学生们从幕后准备到台前亮相之路。
中戏两个校区共设有九个演出空间,共同汇聚成为教学实践中心的剧场群落,最大的镜框式舞台剧场能够容纳近800人。
这九个剧场既是教学实践地,也是正式舞台。无论是表演、导演等台前专业还是舞美、灯光等幕后专业,学生们都会将多年所学在毕业季的数十部大戏中施展地淋漓尽致。
“我们有几个剧场的设备堪称超一流水平,有的甚至是国家大剧院‘同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周毅自信满满,在他看来,给学生提供最好的设备环境进行实践学习和经验积累正是中戏的“大学之道”。
校园里的另一处建筑同样是别有洞天,影视教学楼内实验室,既有标准尺寸的电影院,又设有设备精良的录音棚,还有面积开阔的空间正拉着绿幕复原着经典电影的拍摄场景。
“在不涵盖特效制作的前提下,我们这栋楼几乎能够实现一部影视剧的全部生产和编辑流程。”中心影视技术部部组长李艾聪说。
走进一间电影终混棚,内部的尺寸与影厅别无二致,唯一区别在于场地的中心不是成排的座椅,而是一个布满各类音频设备的工作台,记者采访时,一位学生正在这里完成着一部作品的终混环节。
“这间棚经过杜比全景声白金混录棚认证,全国仅有两所艺术高校拥有该级别认证的电影终混棚,在这里做出的声音终混效果,毫无疑问是最接近真实放映环境的。”电影制作技术(录音)专业硕士生张金棋告诉记者。
实践教学的“炼金室”
“踩在鹅卵石路上可以模仿脚步声,折断芹菜可以模仿骨折音,一个简单的啦啦队彩穗仅靠挥动力度就可以拟制五六种声音……”录音师张卓群正在细致地为学生介绍拟声技术的经验。
在他看来,拟声既是技术又是艺术,作为一名实践教师,他需要教授给学生的除了基础的拟声方式和道具的使用方法外,还要在和学生的实践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不仅如此,在学生制作声音内容时还涉及对各种类型音响设备的调试和使用,为学生提供及时且专业的技术支持也是他的份内工作。
“当前音频内容已进入‘空间音频’时代,内容制作有时会涉及到五六台音响设备的串联工作,技术难度提升了不少,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支持,学生在调试设备上就少不了要走弯路。”张卓群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中心为专业配备了超过90位实践教师,这些教师与专业教师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中戏践行“教学实践一体化”理念的强大合力。
中戏在实践教师方面的多样化、专业化配备也离不开体制机制的配套与完善。周毅介绍道,实践教师也可参评高级职称,既能吸引众多专业领域的人才,又能激发实践教师的科研热情。
不仅如此,中心还积极参与本科生通识课的开设。在《剧场空间及使用基础》等通识课上,学生可以在基础年级就了解从空间管理、设备管理再到项目管理等全流程信息,为高年级阶段的戏剧影视项目参与打好基础。
行业“黑科技”的“演武场”
在教学活动之余,中心还积极同戏剧影视行业的技术及设备提供方开展产、学、研、用多领域的合作。
在学院的一间剧场,一台舞台地胶卷绕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台设备由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历时5年独立研发,可实现舞台装拆台工作中地胶收卷、铺设、搬运、存储的全流程半自动化功能,在剧场设备管理工作中节省了不少人力。
“这几卷舞台地胶重达500多公斤,靠人工铺设费时费力,有了这台设备之后,哪怕是两个力气较小的人都能轻轻松松铺好一个舞台的地胶。”设备专利的发明人之一李靓瑶介绍道。
“从学院师生的需求痛点出发,我们对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并申请了专利,同时在设备厂商密切配合下才最终实现了设备的落地,这既是一项产研结合的案例,也是中心教师研发能力的象征。”李靓瑶认为。
中戏还同业界多家技术方联合成立了“中国智造演艺影视科技联合实验室”,汇集了中国顶尖演艺影视类企业团队的专业智慧和社会资源,联合学院教学和企业科研力量,共同推动舞台艺术与影视技术的前沿领域发展。
谈到为什么要和产业界协同成立联合实验室,在周毅看来,这是中戏用“教学实践一体化”理念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实践的递进之举,教师和学生天马行空的创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技术方也可以将中戏作为研发成果的“演武场”。
“教师和学生需要多设备协同的项目,我们可以直接和技术方探讨可行性,各家公司也可以把中戏的剧场作为现成的技术方案展厅。”周毅提到联合实验室的未来发展空间。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表示,“联合实验室”将依托中戏的学科优势和企业的产业优势,通过项目孵化、技术推广等合作方式,系统性总结和推广联合实验室在演艺影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中国乃至世界演艺影视行业提供前沿解决方案,共同推动“国造强品”在业界的广泛应用与认可。
人才培养的“中戏贡献”
一直以来,除了为业内培养人才外,还有另一项责任始终担在了中戏几代教育人的肩上,那就是为世界戏剧影视行业人才的培养贡献中国力量。
如果说“教学实践一体化”的理念是探索这条道路的方向,那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软硬件不断完善、内涵与外延的不断丰富,使这条道路愈发锦绣团簇。
“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戏剧影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过对比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中戏的培养模式是可圈可点的,是能为这一领域人才培养贡献中国力量的。”周毅认为。
在他看来,国外许多高校的戏剧影视人才培养更重通识化,真正走向职业化发展往往要到硕士阶段。这种培养模式便于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缺点在于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摸索、试错,而且成才率低。
而中戏的培养模式在基础年级就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化方向进行细分,然后从基础年级阶段开始,加强对学生实践层面的训练,从而能够短期、快速、高效地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人才。
“台前和幕后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通常能够积累两三部大戏的制作经验,参与的都是百人级别的团队,在业内也都属于大制作的戏剧作品。”周毅说。
一位教师告诉记者,有的学校的学生是苦于大学四年缺少项目跟,甚至要“不惜花钱去校外找项目跟”,而中戏的学生则是“幸福的烦恼”,“到了高年级跟都跟不过来”。
在不少教师心中,中戏一直以来都是以“厚基础,重实践”为学院特色,多年来对“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探索,更是让学院的实践教育之路正渐渐地从1.0版本完成至2.0版本的迭代。
“原先戏剧影视人才的培养重视的是学生实习经验的积累,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缺乏计划性的,且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而当前中戏的实践教学是有培养目标、有学评教体系、有质量评估的高质量实践性培养模式。”周毅分析道。
“几十年来对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不懈追求,最终成就的具有鲜明中戏特色的‘教学实践一体化’培养模式,就是中戏为戏剧影视人才培养交出的精彩答卷。”周毅说。